文 | 唐学菲
安徽,正用实打实的数据改写中国汽车产业版图。
3月26日,安徽省汽车办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2月,安徽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数据显示,1-2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占全国比重9.99%,分别以6.83万辆和7.32万辆的优势领先广州和江苏;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同比增长132.1%,占全国比重12.89%。这意味着,全国每8辆新能源车中,就有1辆产自安徽。

安徽汽车产业的“合肥模式”,曾以政策、技术、产业集群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产业爆发的背后,从“合肥模式”到“资本助推”,“金融之手”在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变革力量。
从对赌救活蔚来、到“股权换技术”绑定大众安徽,从500亿基金矩阵精准滴灌、到全域产业链资本化重构,安徽通过“金融之手”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规则。
资本对赌 蔚来、大众安徽博弈落地
资本在安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介入”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安徽国有资本对蔚来和大众安徽等头部车企的投资,体现了安徽金融置于汽车产业投行化的前瞻运作。
蔚来,安徽国资和合肥国资“输血”107亿元,“逆风翻盘”。
2020年,蔚来深陷资金链危机,合肥建投以70亿元注资换取24.1%股权,并签订对赌协议,蔚来需承诺5年内在合肥形成千亿产值,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5%,协议约定若蔚来未能在5年内上市,需以年化8.5%的利息回购股权。
2024年9月29日,蔚来公司宣布与蔚来控股有限公司的三家现有股东,合肥建恒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投资协议。根据协议,战略投资者将以人民币33亿元现金增资认购蔚来中国的新发行股份,蔚来公司也将投入人民币100亿元现金认购蔚来中国的新发行股份。
2025年3月,据天眼查APP显示,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发生投资人变更,注册资本增至约82.57亿人民币。新投资人之一,合肥建翔投资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出资额2.86亿元。另一个新进投资人,安徽高新舆文蔚源科技合伙企业,背后实际控股人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1.14亿元。

目前,蔚来不仅实现美股上市,并且已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之一,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据蔚来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在中国30万元以上纯电汽车市场稳居第一;品牌共交付新车221970台,同比增长38.7%,单月及年度交付均创新高。
大众安徽,安徽国控集团用“股权换技术”,提升全省技术实力。
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在合肥设立全球首个独资新能源基地,安徽国控集团持股25%。这一股权设计暗藏深意:协议规定“每款车型须搭载至少3项本地研发技术”。倒逼之下,大众将SSP电动平台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并推动原欧洲供应商博世、大陆集团与科大讯飞、芯驰科技成立合资公司。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3年11月,大众安徽零部件公司宣布,首个用于大众安徽MEB纯电动车型的高压电池系统投产,将用于大众安徽MEB工厂生产的纯电动车型。据悉,在这套电池系统中,电池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中有96%是中国的本土供应商供应的。
用钱换技术,国资的前瞻视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合肥设立全球首个独资新能源基地,不仅是跨国车企在华布局的里程碑事件,更是安徽汽车产业从“区域龙头”迈向“全球玩家”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大众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战略押注,也暗含安徽地方政府资本通过“超级项目”重构产业格局的深层逻辑。
国资上场 安徽多城布局汽车产业链
继合肥市政府175亿元投资引入京东方、合肥产投超300亿元投资长鑫存储后,合肥一度被誉为“风投之城”。在这之中,安徽以国有资本为杠杆,撬动多个产业链条。
安徽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需要指出的是,蔚来、大众安徽之下,宏观来看,安徽国有资本在全省汽车尤其是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上,更是发挥了整体和长远的效能。
回看过去,安徽的汽车产业链并非天然完整。2018年以前,据公开信息显示,安徽省内动力电池、车规芯片等关键环节几乎空白。
为了填补全省新能源产业链的完整拼图,2021年,合肥产投斥资120亿元投资国轩高科,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系列项目,推动其产能从15GWh扩张至100GWh,并引入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头部企业,形成长三角最大动力电池集群。

安徽另一个新能源“重镇”,芜湖,其城市新能源的发展也离不开国资的身影。
2022年,芜湖市联合省内汽车头部企业奇瑞汽车成立“雄狮科技”,聚焦智能座舱研发,其车载系统装机量年增300%,并吸引科大讯飞、华为车BU等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
此外,安徽的其它城市,如滁州、马鞍山、蚌埠、安庆等城市依托自身城市产业背景,聚焦细分领域,形成安徽省汽车产业“核心城市引领、卫星城市专精”的立体格局。国资通过资本注入、基金引导、基建配套等全方位介入,成为区域协同的“加速器”。
据公开信息显示,滁州,滁州城投投资国轩高科年产30万吨正极材料基地,主攻动力电池材料、轻量化部件方面;马鞍山,马鞍山国资参股飞马智科,主要做新能源汽车的氢燃料电池研发;蚌埠,蚌埠产投设立10亿元新能源专项基金,代表性企业有凯盛科技(柔性光伏车顶)、中建材玻璃研究院(车用玻璃);安庆,国科能源安庆10GWh储能电池智能制造项目开工,总投资55亿元。
据新华财经报道,近年来,安徽省投资集团通过旗下安徽铁路基金和安徽高新投公司,赋能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整车、零部件、后市场领域投资全产业链覆盖,累计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30余家,投资金额近80亿元。

国资亲自上场,基于资金的支持,安徽汽车产业链,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国资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
据国元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安徽汽车产业链已涵盖至少84家上市公司与115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省2023年汽车全产业链营收突破万亿大关,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据中安在线报道,截至2024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
基金丛林 汽车产业全周期金融矩阵
作为安徽汽车产业背后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安徽金融已不满足于单一资本对投,“大手笔”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全周期的资本矩阵,基金丛林驱动产业加速发展。
根据安徽日报此前报道,从2022年起,安徽连续5年由省财政出资,组建500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参股组建子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2023年,全省利用基金招引在皖落地项目302个,基金股权投资金额218.77亿元,带动项目落地总投资2319.28亿元,基金撬动产业投资逾10倍。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54只,累计投资金额331.23亿元、投资项目637个。
这之中,新能源汽车作为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获益不小。
一方面,2024年11月6日,安徽省发改委官网发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第二批)子基金管理机构征集公告》,其中明确提到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基金总规模180亿元,以母子基金架构运行。
其中,母基金规模40.4亿元,存续期10年,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丞公司”)为母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开展投资活动,助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质扩量增效。

另一方面,安徽国资和合肥国资建立“基金丛林”,重点投入新能源汽车。
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投资集团共设子基金187只,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投企业累计上市(过会)144家。合肥产投联合深创投设立智能网联汽车基金,规模20亿元,专注自动驾驶、车规芯片等领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高新投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设立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50亿元,聚焦新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放眼全球和全国,据公开数据显示,对比欧盟“绿色转型基金”约300亿欧元、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针对新能源产业补贴超千亿美元,以及广州产投新能源专项母基金规模100亿元、浙江省能源集团绿能基金规模150亿元,安徽省在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和投入的基金,在规模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规模之上,安徽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架构撬动社会资本的打法,对产业链进行全周期资金支持,更重效能的长远。
截至目前,据公开数据显示,安徽省汽车产业已集聚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等7家整车企业和1360多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等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地区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总体来看,在安徽汽车产业变革中,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产业集群和区域协同之外,安徽的金融之手和资本运作,一直也以更深的布局、更长的链条与之相辅相成,并撬动汽车全产业链升级和规模扩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