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白杨
2025年3月,黑龙江友谊分公司的水稻育秧大棚内,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导航系统正被调试,气象站实时分析着土壤墒情。望奎县农民赵希龙的大豆田里,播种机精准地播下“大垄密植”的种子……这些场景,像一部农业科幻片的切片,却真实发生在今天的黑土地上。
从1983年粮食产量突破300亿斤,到2024年突破1600亿斤,黑龙江用40余年的时间,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更将中国饭碗的“压舱石”打磨得愈发坚实。这场变迁背后,是产量的跃升,更是一场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粮”的革命。
从“温饱保卫”到“质量竞速”
计划经济的破冰。
1984年,黑龙江农业耕种效率低的问题突出。彼时的政策关键词是”调整“——富裕县优化农牧比例,东宁县探索农副产业,克山农场用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指令,种下了市场化改革的种子。
1990年,“平价粮油四不变”政策稳住了基本盘,但产量仍显单薄,农民口袋里装的更多是粮票而非现金。

2005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700亿大关,6个农场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基地,绿色农业的雏形初现。2010年,“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启动,当年产量即破千亿斤,比规划提前10年完成——这背后是“大垄密植”技术的普及,以及农机数量的激增。

2020年春天,疫情封锁下的黑龙江上演“保耕奇迹”——北大荒集团提前下摆化肥,数万亩耕地按时播种;依兰县的农民戴着口罩驾驶无人插秧机,田间地头回荡着抖音直播卖种子的吆喝声。
2024年,黑龙江粮食总产1600.34亿斤,连续15年全国第一,但故事已不止于数字——定制农业瞄准高端市场;“黑土优品”北上广深巡展,消费者可追溯每一粒米的产地信息。
2025年的春天,友谊农场的水稻田里,无人驾驶插秧机沿着北斗导航路径精准作业,土壤传感器实时回传氮磷钾数据。全省上亿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成网,秸秆还田让黑土层厚度回升。

政策、科技与土地的“三重奏”
从“保面积”到“要效益”:19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了生产力,2000年后的“高产高效农业”转向产业升级,2015年土地确权让规模经营成为可能。2025年,政策更显“立体化”:1.2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产能,甚至肥料生产都被纳入“四要四不”的精细化管理。
从“铁牛”到“硅谷”:若说2005年千名专家下乡是科技启蒙,2025年的农业已进入“无人时代”。无人机40秒喷完140斤肥料,智慧农业平台绘制全省耕地“一张图”。
从“掠夺”到“共生”:曾经的“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层变薄,如今黑龙江用“工程+农艺+生物”组合拳修复生态——秸秆还田、深松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侵蚀沟治理、防护林更新守住耕地红线。
饭碗里的“国家账本”
作为国家粮仓的安全阀,黑龙江粮食产量约占全国11.4%,大豆、玉米等作物直接影响国际市场定价。2020年疫情中,北大荒不误春耕农时,验证了应急保供的抗压能力。从大垄密植到智慧农场,这些经验正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中亚、非洲,输出“高产+可持续”的双重模式。
当产量攀至1600亿斤高位,挑战同样存在:西南部春旱风险、产业链附加值仍待提升,部分农户对智能农机的高成本望而却步。但希望已在孕育——2025年启动的“黑土种质库”保存4138份资源,为应对气候变化储备基因弹药;中俄农业合作示范区推动跨境产业链整合,让“龙江粮”走向远东。
正如一位老农在无人机旁的笑谈:以前拼的是力气,现在拼的是脑力。45年前,农民用锄头叩问温饱;45年后,农民用数据芯片耕种未来,证明了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的堆砌,更是政策智慧、科技革命与生态伦理的共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