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楼市“冷静期”VS“现金杀”:哈尔滨如何用真金白银打破信任坚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楼市“冷静期”VS“现金杀”:哈尔滨如何用真金白银打破信任坚冰?

不同城市间的政策温差,暴露出楼市现状的复杂性。

文丨白杨

2025年3月,湖南长沙县一纸新政引发全国关注:房企须承诺购房者“7天无理由退订”,订金在签约后7日内可无理由退还,超期自动转为定金。这与哈尔滨近期推行的公摊面积透明化政策异曲同工——要求房企公示套内面积与公摊明细,并纳入合同条款。

这一系列以制度对冲市场不确定性的做法,折射出当下中国各个城市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敏感度。

信任缺失下何为最优解

关于“无理由退房”的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1995年,那时北京市SOHO现代城项目就曾提出过无理由退房的概念。2015年,恒大也试水了全国楼盘无理由退房。

长沙县强制推行的“7天无理由退订”,本质是给购房者设置缓冲带。过去三年,部分房地产项目因挪用资金、项目烂尾引发不少纠纷,新政将订金退还权写入认购书,并配套公布14个现房销售项目。这一“买房冷静期”瞄准了房屋交易中“定金与订金混淆”的顽疾,通过强制“冷静期”缓解购房者资金焦虑,同时捆绑现房销售名单,试图以透明规则重建市场信任。

这与哈尔滨2025年推行的公摊面积透明化政策异曲同工——要求房企公示套内面积与公摊明细,并纳入合同条款。前者试图用“后悔权”重建购房者信任,后者则选择用补贴、降税和透明化改革直接撬动需求,折射出不同的楼市治理逻辑。

但信任重建的路径截然不同。区别于“买房冷静期”侧重交易前端纠偏,哈尔滨更聚焦后端保障——预售资金全额监管、工程进度公示等政策,将房企“跑路风险”锁进制度笼子。这种差异背后,是市场成熟度的分野:哈尔滨市场目前仍需先解决“敢不敢买”的基础问题。

成本让利:哈尔滨的直球对决

比起长沙县的政策创新,哈尔滨选择更直接的刺激手段。2025年3月购房节期间,新区推出抽取置业补贴活动——1万、2万、8万。这种“撒钱”模式与黑龙江全省2024年契税减免一脉相承,但哈尔滨叠加了公积金新政:二套房首付降至20%、可提公积金付首付,释放了改善型需求。

政策“撒钱”的背后,是购房者对能否按期收房的深度焦虑。自2024年起,哈尔滨全面取消限购限售,祭出“人才补贴3-10万”、“非户籍购房补2%”、“卖旧买新每平米补100元”等六重补贴组合拳,甚至对二孩家庭、退役军人、农民购房单独加码……一波波都是真金白银的让利。

政策温差下的深层挑战

不同城市间的政策温差,暴露出楼市现状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现状是重要因素。长沙县库存去化周期长,但地处省会长沙辐射圈,仍有都市圈人口托底;哈尔滨新房去化压力同样不小,同时面临严峻的人口流失,让政策刺激如同“向漏水的池子注水”。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同步发布的“现房名单”与哈尔滨的“现房促销”形成微妙呼应——当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所见即所得或许已成不可逆趋势。

两种路径无所谓优劣,只是体现出中国楼市的差异性:有人还在为未来买单,有人只愿为当下付费。这种困境在郑州、沈阳等城市同样存在。郑州2024年推出“大学生购房补贴5万”,但全年转化目标人群较低;沈阳的“以旧换新”政策因二手房流动性差陷入僵局。

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当房价回归理性,政策工具箱里也不能只有“刺激”或“管控”的单选题。对哈尔滨而言,单纯靠补贴难破楼市僵局。借鉴南方经验,或可探索“冷静期+现房保障”的组合拳:一方面将订金监管制度化,减少冲动签约引发的纠纷;另一方面借冰雪经济、旅居地产等差异化优势,将购房补贴从“普惠输血”转向“精准引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楼市“冷静期”VS“现金杀”:哈尔滨如何用真金白银打破信任坚冰?

不同城市间的政策温差,暴露出楼市现状的复杂性。

文丨白杨

2025年3月,湖南长沙县一纸新政引发全国关注:房企须承诺购房者“7天无理由退订”,订金在签约后7日内可无理由退还,超期自动转为定金。这与哈尔滨近期推行的公摊面积透明化政策异曲同工——要求房企公示套内面积与公摊明细,并纳入合同条款。

这一系列以制度对冲市场不确定性的做法,折射出当下中国各个城市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敏感度。

信任缺失下何为最优解

关于“无理由退房”的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1995年,那时北京市SOHO现代城项目就曾提出过无理由退房的概念。2015年,恒大也试水了全国楼盘无理由退房。

长沙县强制推行的“7天无理由退订”,本质是给购房者设置缓冲带。过去三年,部分房地产项目因挪用资金、项目烂尾引发不少纠纷,新政将订金退还权写入认购书,并配套公布14个现房销售项目。这一“买房冷静期”瞄准了房屋交易中“定金与订金混淆”的顽疾,通过强制“冷静期”缓解购房者资金焦虑,同时捆绑现房销售名单,试图以透明规则重建市场信任。

这与哈尔滨2025年推行的公摊面积透明化政策异曲同工——要求房企公示套内面积与公摊明细,并纳入合同条款。前者试图用“后悔权”重建购房者信任,后者则选择用补贴、降税和透明化改革直接撬动需求,折射出不同的楼市治理逻辑。

但信任重建的路径截然不同。区别于“买房冷静期”侧重交易前端纠偏,哈尔滨更聚焦后端保障——预售资金全额监管、工程进度公示等政策,将房企“跑路风险”锁进制度笼子。这种差异背后,是市场成熟度的分野:哈尔滨市场目前仍需先解决“敢不敢买”的基础问题。

成本让利:哈尔滨的直球对决

比起长沙县的政策创新,哈尔滨选择更直接的刺激手段。2025年3月购房节期间,新区推出抽取置业补贴活动——1万、2万、8万。这种“撒钱”模式与黑龙江全省2024年契税减免一脉相承,但哈尔滨叠加了公积金新政:二套房首付降至20%、可提公积金付首付,释放了改善型需求。

政策“撒钱”的背后,是购房者对能否按期收房的深度焦虑。自2024年起,哈尔滨全面取消限购限售,祭出“人才补贴3-10万”、“非户籍购房补2%”、“卖旧买新每平米补100元”等六重补贴组合拳,甚至对二孩家庭、退役军人、农民购房单独加码……一波波都是真金白银的让利。

政策温差下的深层挑战

不同城市间的政策温差,暴露出楼市现状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现状是重要因素。长沙县库存去化周期长,但地处省会长沙辐射圈,仍有都市圈人口托底;哈尔滨新房去化压力同样不小,同时面临严峻的人口流失,让政策刺激如同“向漏水的池子注水”。值得注意的是,长沙同步发布的“现房名单”与哈尔滨的“现房促销”形成微妙呼应——当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所见即所得或许已成不可逆趋势。

两种路径无所谓优劣,只是体现出中国楼市的差异性:有人还在为未来买单,有人只愿为当下付费。这种困境在郑州、沈阳等城市同样存在。郑州2024年推出“大学生购房补贴5万”,但全年转化目标人群较低;沈阳的“以旧换新”政策因二手房流动性差陷入僵局。

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当房价回归理性,政策工具箱里也不能只有“刺激”或“管控”的单选题。对哈尔滨而言,单纯靠补贴难破楼市僵局。借鉴南方经验,或可探索“冷静期+现房保障”的组合拳:一方面将订金监管制度化,减少冲动签约引发的纠纷;另一方面借冰雪经济、旅居地产等差异化优势,将购房补贴从“普惠输血”转向“精准引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