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沥金
一年卖出10个亿的小鹿妈妈,被曝出“坐牢式上班”。
进了公司门,就是公司人,在小鹿妈妈上班,犹如进入了某种规则怪谈:
午休锁人、禁用手机、工位吃外卖,连厕所都要掐表计时,公司大门也像一道结界,想出去的人都会被罚……
离谱,但又很合理。因为小鹿妈妈,就是牙线届的富士康。
就算电梯广告铺天盖地,能找国民演员朱亚文代言,把市场占有率干到超7成,小鹿妈妈的生意,必须把工厂流水线搬进了写字楼。
年销十亿,和它搞“坐牢式上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小鹿妈妈被曝“坐牢式上班” 来源:网络
学会牙线剔牙 得谢小鹿妈妈
小鹿妈妈能火,首先是因为它教会了大量“经济适用型”人群,学会了用牙线剔牙。
用牙线剔牙,其实是个另类又新奇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一根牙签解决不了的塞牙,如果有,那就两根。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指出,2019年国内牙线品类的渗透率仅有8.2%,截至2024年预计也不过20%,不会用、用不起、没意识才是大众消费者的常态。
牙线的用户往往从小家里经济条件优越,早早就重视口腔护理,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缺的不是买牙线的那点小钱,而是养成好习惯的“大钱”和底气。
按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口径,毕竟就连“一天要刷两遍牙”这种常识,也只有40%不到的人群拥有,这时候要求他们熟练掌握用牙线的技巧,实在强人所难。
谁能教会这些人学会用牙线剔牙,谁就能吃下这块儿增量市场。
这个机会就叫小鹿妈妈抓住了。
对大品牌而言,不管是传统的牙膏、漱口水,还是新兴的电动牙刷、冲牙器,一个比一个有技术含量,门槛高、单价高,溢价空间足。
牙线棒只是塑料棒子+化纤线,单支售价几毛钱,根本卖不出价格,最多当个引流品。
选择all in牙线、做单一品类的王者,就是小鹿妈妈崛起的最大窗口。
按品牌自己的说法,小鹿妈妈的牙线品类市占率已经达到了75%,结合牙线渗透率的数据,完全可以说,无数人学会用牙线,真得感谢小鹿妈妈。
大品牌看不上 下沉市场称王
问题来了,牙线是典型的有品类无品牌,怎么保证消费者一定会选自己?
没人在意自己用的牙线是哪家生产的,就像没有人会在意一次性打火机是什么牌子。
小鹿妈妈的选择是,用极低价格和极度下沉的渠道策略,牢牢占据消费者的注意力。
既然走接地气的路线,包装、规格、价格、产品……都得全方位向下沉市场看齐。
先说价格,最昂贵的欧乐B,单支价格高达0.83元,中端一些的狮王和屈臣氏,往往也在0.1元以上。
而今天的主角小鹿妈妈,可以把单支价格干到0.05元,节日促销甚至能更低。
在电商平台搜牙线,小鹿妈妈几乎永远能排在第一位。在几乎10倍的单价差距面前,拿下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理所当然。
产品宣传图和包装的设计风格也很明显,大多数品牌相对节制,核心卖点以功效为主。
小鹿妈妈明显更有“拼多多”的风格,怼到镜头前的产品图,巨大的slogan,鲜明的量贩装规格标注。
其次是渠道。大品牌们更偏好Ole这样的高端商超,屈臣氏这样的连锁护理零售,还有各种口腔相关的医疗机构和诊所。
小鹿妈妈则果断选择下沉,去拼多多,去县城,去社区超市,让大爷大妈接触到的第一款牙线,就是小鹿妈妈。
就连请的代言人朱亚文,也是精准打击。
虽然是国民度极高的演员,但这两年朱亚文代言的品牌,同样是九牧王、极适眼镜、金利来男装这种走“经济适用”路线的,有点品牌,但不多,但对小鹿妈妈来说刚刚好。
太高端、太精致的代言人和受众气场不合,植入需要接地气一点。
别管手段糙不糙,它还真把“剔牙应该用牙线”的观念,稳稳植入进这些人群的心智了,从此一路飙升。
求仁得仁 求锤得锤
既然面向下沉人群、走低价路线,小鹿妈妈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个有松弛感的品牌。
当它选择以单支不足0.05元的低价血洗市场时,就注定成为一台“人效压榨机”,将每个生产环节的损耗压至极限。
这件事和道德没啥关系,而是纯粹的数学题,对外卷价格,对内就得卷待遇。
某种程度上,小鹿妈妈就是牙线品类的富士康,所以它压缩成本,能把员工的合理需求一起给“压缩”了,然后把工厂流水线搬进了办公室,才有了“坐牢式上班”。
别管反不反人性,真能榨出供应链的最后一滴油水。
这家让全国人民学会用牙线的公司,对待员工比剔牙还狠,各种吹毛求疵的规定,宛如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一般的鬼打墙。
难怪网友辣评:"他们牙线能清牙缝污渍,清不掉办公桌下的监控摄像头"。
面向什么人群,做什么生意,就有什么结果,求仁得仁,求锤得锤。
但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小鹿妈妈的消费者不在乎面子,只在乎价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