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立8个月的纯公益联盟,正把户外救援拉进数字化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立8个月的纯公益联盟,正把户外救援拉进数字化时代

已帮助近60人脱离险境。

2月8日,18岁的武汉小伙孙亮私自违规登上秦岭,试图穿越鳌太线却迷路失联。最终,经过“秦岭牛马队”等公益救援团队为期十天、5个小队覆盖鳌太线全线的搜索,孙亮才被成功救回。

虽然当时他已经4天未进食、身上多处骨折,但能在没有手机信号、手机/对讲机均无法使用、缺乏准确定位、大雪封山的极端情况下能够成功获救,已经堪称奇迹。

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告诉「电厂」,在山野救援领域,遇险者失联几乎堪称最为困难的救援情况。这意味着救援团队没有任何精准、明确的搜索方向,除了动用人力密集搜索别无他法。“2011年,我们曾经找过一位走失者,最终花了42天才找到遗体。”他讲道。

而许多年时间过去,即便在当今精准施救也并不容易。4G、5G等手机信号往往在山野、荒原等环境中极为微弱,即便受困者能够与外界联络,其能够提供的位置信息也较为模糊,仍需人力交叉寻找,效率较低。

2024年9月,我国户外探险行业成立的首个“救援互助联盟”,正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将卫星技术与地图导航App结合,为户外求救与定位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在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指导下,“救援互助联盟”最初由高德地图与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等专业合作方发起成立;刚刚过去的3月28日,联盟又迎来了vivo、OPPO、比亚迪仰望、千寻定位、星图维天信等新成员的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救援互助联盟为纯公益性质,并不存在任何商业化目标,从成立以来,已成功帮助近60人脱离险境。

当卫星定位技术,走入山野救援

3月5日晚间,一通突然的求救电话,让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长陈海军立即进入了“紧张备战”状态。在电话里,一位女性带着哭腔讲道:“快来救救我们吧,我们在岩壁上下不去了……我们有两个人。”

继续询问下去,陈海军发现,两位被困者均为十八九岁的女性,两人缺乏自救避险知识,除了被困崖壁之外,无法描述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也不记得具体的上山路线。这为施救带来了很大难度。

房山区不仅野山众多,而且早在明代,就有人以“石壁千仞,猿鸟莫度”的文辞来形容这里的山势险峻。每一年,救援队都能接到不少“驴友”被困山隘的求援,“即便山脉高度比较低,也存在(跌落山崖的)危险。”陈海军讲道。

尽快确定被困者位置成了第一要务,可是两位被困者只携带了手机,而现行的一些社交App虽然有定位、位置共享的功能,但普遍更适宜于平原场景,“在山里位置就会来回乱飘,实际误差可能达两三公里”。

因此,陈海军在电话里一边安抚被困者情绪,一边指导他们打开高德地图App,在其中输入“卫星求救”四个字,并让被困者根据App求救页面指引的步骤进行操作。

卫星求救功能页面

很快,高德地图向他返回了被困者的精准坐标信息。基于此,房山蓝天救援队成员迅速攀上这座野山,最终在一处落差达15米的岩壁上救下了两人。

对于民间救援力量而言,此前在进行山野救援时只能通过社交软件确定大致距离,然后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主观判断被困者位置;而如果被困者失联或者难以描述清楚地形、位置等关键信息,就只能依靠人力搜山。

即便有条件采用通信基站三角定位手机信号的方式来确定位置,同样面临流程繁琐和公里级误差的窘境。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耗费不可忽视的时间成本。

相比之下,救援互助联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精准的救援方案选择。在面临无路网、但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被困者可以直接通过卫星求救功能向外发出求救信息;在无路网、无手机信号的区域,如果手机具备卫星通信功能,可以借助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对外发出求救信息。

具体来说,假设一位户外探险者在地形复杂、且无常规手机信号覆盖的无人区不幸遭困。如果其所持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他就可以打开高德地图APP搜索“卫星求救”字样,系统会将求救信息推送给最近的户外救援力量。该系统还能帮助救援团队一键规划最优路线、与被困者即时联络等。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机不支持卫星求救功能,但是像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车机搭载了车载卫星通信,后续也将接入救援互助联盟。

即便用户手机或车辆不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在进入无路网、无信号区域时,也可以点击高德地图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研发的“记录轨迹”功能,以便原路返回。

一场全行业托举的卫星技术普惠之路

如同陈海军队长所言,在普通用户被困山野之时,基于日常手机通信与GPRS信号来进行定位的救援方式较为低效。相形之下,卫星定位和卫星通信技术提供的是更为可靠和高效的救援选择。

但是,专业的民用卫星电话在大众层面并不普及,而且存在播发对象单一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当被困者遇险时无论是联络110、119等有关部门还是民间救援团队,后者都缺乏能够及时获取双方位置的技术手段,因此单次联络难以有效链接救援力量。

而救援互助联盟试图借力日益普及的卫星通信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通卫星、智能硬件、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墙”。

具体来说,高德将2001年成立以来积累的、精细至“车道级”的定位能力迁移到了无路网、无手机信号的“无人区”场景下。此外,早在2018年,高德地图已经宣布了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合作,储备了无网导航、智能识别网络不佳区域的技术能力。

除了定位,在救援互助联盟发起的救援过程中,高德地图还承担着救援资源“入口”的角色,链接着我国商用通讯卫星、用户所持智能硬件,以及专业救援力量,形成多方协作的数字化救援生态。

中国移动所运营的北斗卫星、中国电信所运营的天通卫星,则分别提供了精准定位和双向通信的关键能力;此外,如vivo X100 Ultra(1TB版)、OPPO Find N5(卫星版)、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等,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型开始支持北斗高精定位、北斗短报文或天通卫星通信等能力,也成为了用户遇险时能够获救的关键条件。

当有用户通过高德地图求救时,有关部门及加入联盟的专业救援团队将在第一时间收到包含区域、天气、被困者手机信号状态、精准位置在内的相关核心信息。在施救过程中,用户与救援团队双方均可以通过高德地图查看双方位置和距离信息,也可以双向及时沟通。

从2024年9月份上线至今,救援互助联盟已经链接了120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帮助近60人脱困。在这一突破性进展背后,是该联盟在技术研发、跨行业协作与社会责任践行等多维度的探索。

救援队营救被困者现场照片

针对该创新业务的开发难点, 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告诉「电厂」:“首先,这对我们而言是个全新领域,一个全新的用户群体,其次,技术实现面临多重挑战。卫星通信与手机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尝试,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通信运营商,都是首次在第三方应用中集成这项技术,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诸多技术难题。好在我们的CEO郭宁始终坚定的支持这个创新项目,他认为, 作为国民级应用,我们有责任破圈,打破自己的舒适区。”

如今,救援互助联盟的卫星求救功能仍在持续迭代。救援团队与技术提供方保持着密切联络。陈海军就是其中一员。

他对「电厂」讲道,自己经常向高德的研发人员反馈自己在使用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优化思路,此外他认为:“这一功能特别实用,但是知道的人还很少,仍需要普及推广,我也经常给他们提意见、报bug,方便高德开发的功能更实用。”

不过,随着使用范围逐步铺开和更多力量的加入,这一功能有望被更多人所知;原本小众的卫星技术也有望借助高德这一国民级应用,惠及更多普通用户。

3月28日,高德地图、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及vivo、OPPO、比亚迪仰望、千寻定位、星图维天信等救援互助联盟成员,共同发出倡议:将充分运用北斗卫星通信、AI等新技术,合力打造 “数字化救援一张图”,推动户外救援从传统模式向“精准救援”转型。

经过为期半年的调研,2024年9月,卫星求救1.0版本上线,并根据用户和救援团队在实际使用中的反馈,不断完善于2024年11月底上线了2.0版本,在最新迭代的“卫星求救”2.0版本中,被困者不仅可以发送自己的位置信息求救,甚至还能看到救援队应答和回复,了解救援队的实时位置。

高德方面强调:“这是一个纯公益的事情,没有任何商业收费的想法,我们做这个功能的初衷,只是希望能在服务好用户的同时,也关注到他们的安全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立8个月的纯公益联盟,正把户外救援拉进数字化时代

已帮助近60人脱离险境。

2月8日,18岁的武汉小伙孙亮私自违规登上秦岭,试图穿越鳌太线却迷路失联。最终,经过“秦岭牛马队”等公益救援团队为期十天、5个小队覆盖鳌太线全线的搜索,孙亮才被成功救回。

虽然当时他已经4天未进食、身上多处骨折,但能在没有手机信号、手机/对讲机均无法使用、缺乏准确定位、大雪封山的极端情况下能够成功获救,已经堪称奇迹。

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告诉「电厂」,在山野救援领域,遇险者失联几乎堪称最为困难的救援情况。这意味着救援团队没有任何精准、明确的搜索方向,除了动用人力密集搜索别无他法。“2011年,我们曾经找过一位走失者,最终花了42天才找到遗体。”他讲道。

而许多年时间过去,即便在当今精准施救也并不容易。4G、5G等手机信号往往在山野、荒原等环境中极为微弱,即便受困者能够与外界联络,其能够提供的位置信息也较为模糊,仍需人力交叉寻找,效率较低。

2024年9月,我国户外探险行业成立的首个“救援互助联盟”,正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将卫星技术与地图导航App结合,为户外求救与定位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在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指导下,“救援互助联盟”最初由高德地图与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等专业合作方发起成立;刚刚过去的3月28日,联盟又迎来了vivo、OPPO、比亚迪仰望、千寻定位、星图维天信等新成员的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救援互助联盟为纯公益性质,并不存在任何商业化目标,从成立以来,已成功帮助近60人脱离险境。

当卫星定位技术,走入山野救援

3月5日晚间,一通突然的求救电话,让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长陈海军立即进入了“紧张备战”状态。在电话里,一位女性带着哭腔讲道:“快来救救我们吧,我们在岩壁上下不去了……我们有两个人。”

继续询问下去,陈海军发现,两位被困者均为十八九岁的女性,两人缺乏自救避险知识,除了被困崖壁之外,无法描述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也不记得具体的上山路线。这为施救带来了很大难度。

房山区不仅野山众多,而且早在明代,就有人以“石壁千仞,猿鸟莫度”的文辞来形容这里的山势险峻。每一年,救援队都能接到不少“驴友”被困山隘的求援,“即便山脉高度比较低,也存在(跌落山崖的)危险。”陈海军讲道。

尽快确定被困者位置成了第一要务,可是两位被困者只携带了手机,而现行的一些社交App虽然有定位、位置共享的功能,但普遍更适宜于平原场景,“在山里位置就会来回乱飘,实际误差可能达两三公里”。

因此,陈海军在电话里一边安抚被困者情绪,一边指导他们打开高德地图App,在其中输入“卫星求救”四个字,并让被困者根据App求救页面指引的步骤进行操作。

卫星求救功能页面

很快,高德地图向他返回了被困者的精准坐标信息。基于此,房山蓝天救援队成员迅速攀上这座野山,最终在一处落差达15米的岩壁上救下了两人。

对于民间救援力量而言,此前在进行山野救援时只能通过社交软件确定大致距离,然后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主观判断被困者位置;而如果被困者失联或者难以描述清楚地形、位置等关键信息,就只能依靠人力搜山。

即便有条件采用通信基站三角定位手机信号的方式来确定位置,同样面临流程繁琐和公里级误差的窘境。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耗费不可忽视的时间成本。

相比之下,救援互助联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精准的救援方案选择。在面临无路网、但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被困者可以直接通过卫星求救功能向外发出求救信息;在无路网、无手机信号的区域,如果手机具备卫星通信功能,可以借助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对外发出求救信息。

具体来说,假设一位户外探险者在地形复杂、且无常规手机信号覆盖的无人区不幸遭困。如果其所持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他就可以打开高德地图APP搜索“卫星求救”字样,系统会将求救信息推送给最近的户外救援力量。该系统还能帮助救援团队一键规划最优路线、与被困者即时联络等。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机不支持卫星求救功能,但是像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车机搭载了车载卫星通信,后续也将接入救援互助联盟。

即便用户手机或车辆不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在进入无路网、无信号区域时,也可以点击高德地图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研发的“记录轨迹”功能,以便原路返回。

一场全行业托举的卫星技术普惠之路

如同陈海军队长所言,在普通用户被困山野之时,基于日常手机通信与GPRS信号来进行定位的救援方式较为低效。相形之下,卫星定位和卫星通信技术提供的是更为可靠和高效的救援选择。

但是,专业的民用卫星电话在大众层面并不普及,而且存在播发对象单一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当被困者遇险时无论是联络110、119等有关部门还是民间救援团队,后者都缺乏能够及时获取双方位置的技术手段,因此单次联络难以有效链接救援力量。

而救援互助联盟试图借力日益普及的卫星通信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通卫星、智能硬件、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墙”。

具体来说,高德将2001年成立以来积累的、精细至“车道级”的定位能力迁移到了无路网、无手机信号的“无人区”场景下。此外,早在2018年,高德地图已经宣布了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合作,储备了无网导航、智能识别网络不佳区域的技术能力。

除了定位,在救援互助联盟发起的救援过程中,高德地图还承担着救援资源“入口”的角色,链接着我国商用通讯卫星、用户所持智能硬件,以及专业救援力量,形成多方协作的数字化救援生态。

中国移动所运营的北斗卫星、中国电信所运营的天通卫星,则分别提供了精准定位和双向通信的关键能力;此外,如vivo X100 Ultra(1TB版)、OPPO Find N5(卫星版)、比亚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等,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型开始支持北斗高精定位、北斗短报文或天通卫星通信等能力,也成为了用户遇险时能够获救的关键条件。

当有用户通过高德地图求救时,有关部门及加入联盟的专业救援团队将在第一时间收到包含区域、天气、被困者手机信号状态、精准位置在内的相关核心信息。在施救过程中,用户与救援团队双方均可以通过高德地图查看双方位置和距离信息,也可以双向及时沟通。

从2024年9月份上线至今,救援互助联盟已经链接了1200多支专业救援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帮助近60人脱困。在这一突破性进展背后,是该联盟在技术研发、跨行业协作与社会责任践行等多维度的探索。

救援队营救被困者现场照片

针对该创新业务的开发难点, 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告诉「电厂」:“首先,这对我们而言是个全新领域,一个全新的用户群体,其次,技术实现面临多重挑战。卫星通信与手机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尝试,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通信运营商,都是首次在第三方应用中集成这项技术,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诸多技术难题。好在我们的CEO郭宁始终坚定的支持这个创新项目,他认为, 作为国民级应用,我们有责任破圈,打破自己的舒适区。”

如今,救援互助联盟的卫星求救功能仍在持续迭代。救援团队与技术提供方保持着密切联络。陈海军就是其中一员。

他对「电厂」讲道,自己经常向高德的研发人员反馈自己在使用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优化思路,此外他认为:“这一功能特别实用,但是知道的人还很少,仍需要普及推广,我也经常给他们提意见、报bug,方便高德开发的功能更实用。”

不过,随着使用范围逐步铺开和更多力量的加入,这一功能有望被更多人所知;原本小众的卫星技术也有望借助高德这一国民级应用,惠及更多普通用户。

3月28日,高德地图、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及vivo、OPPO、比亚迪仰望、千寻定位、星图维天信等救援互助联盟成员,共同发出倡议:将充分运用北斗卫星通信、AI等新技术,合力打造 “数字化救援一张图”,推动户外救援从传统模式向“精准救援”转型。

经过为期半年的调研,2024年9月,卫星求救1.0版本上线,并根据用户和救援团队在实际使用中的反馈,不断完善于2024年11月底上线了2.0版本,在最新迭代的“卫星求救”2.0版本中,被困者不仅可以发送自己的位置信息求救,甚至还能看到救援队应答和回复,了解救援队的实时位置。

高德方面强调:“这是一个纯公益的事情,没有任何商业收费的想法,我们做这个功能的初衷,只是希望能在服务好用户的同时,也关注到他们的安全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