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朱啸虎“批量退出”,具身智能“泡沫”之争浮出水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朱啸虎“批量退出”,具身智能“泡沫”之争浮出水面

虽然由具身智能走向AGI的终局可能还要很久才能到来,但未来一两年内,朱啸虎对于其商业化的疑问或许就能得到回答。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如嘉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在采访中的一段发言引起了诸多讨论。在采访中,他给最近火热的具身智能毫不留情地泼了盆冷水:“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对于春节后爆火的宇树科技,朱啸虎表示:“考虑到现在这个环境,宇树还是有可能会上科创板,而且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把这种叫投动能的投资,我们还是喜欢投基本面。”

金沙江创投先后投资了非夕机器人、瑆爝机器人、松延动力以及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采访发出后,星海图发布公告表示,金沙江创投于2023年11月参与了公司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5月向公司提出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公司予以积极配合,并在2024年9月协助其顺利完成股权投资退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朱啸虎的发言,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很快公开反驳表示,“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同样在朋友圈回怼称,“我认为他比较适合那种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快速赚钱的项目。”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将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

两方各执一词,“具身智能是否又是一场资本狂欢下的泡沫”的争议被摆上台面。

具身智能尚处“婴儿期”

具身智能的这波热潮开启于2023年,以智元机器人的成立为发令枪,此后不断有新公司加入这一赛道,投资人也纷纷跟进,开始进行资本布局。

中关村论坛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提到,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推动机器人从1.0时代向2.0时代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有了交汇点。机器人2.0时代,具身智能就是最重要的特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具身智能成为打通物理世界与人工智能交汇的突破口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对界面新闻表示,具身智能让智能体大模型具备了和物理世界真实交互的能力,成为其介入物理世界的载体。只有当AI智能体具备了探索和学习真实世界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能力,逐渐达到人的水平甚至是超过人。正是因为这样,具身智能也圆满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逻辑。

但在朱啸虎看来,这样的商业化路径并不具体。他认为,和去年的大模型一样,具身智能也是有高度共识,但又没有商业化路径的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当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以及前台展示,并不能够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又因为现在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所以具身智能成为像金沙江这样早期VC想回避的赛道。

事实上,当前具身智能的发展的确有很多瓶颈如果从要做到能够和环境交互感知的AGI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处在非常早期,甚至婴儿期的阶段。

王仲远提到,首先是硬件依然不够成熟,成本比较高同时具身数据缺乏,具身智能大部分还在使用视觉、文本等等一些模态,但还有很多模态信息被忽略,比如触觉、力反馈、温度感知,以及对于空间、时间的感知等等,这会导致目前模型的能力偏弱。冷晓琨补充,在模型没有完全确定的时候,数据的采集也会存在很大的挑战,企业很担心投入精力采集的数据最终和模型并不适配。

泛化性也是很大的挑战,虽然现在有很多很酷炫的机器人演示视频,但是敢在现场做真机展示的企业还是极少数。这些都阻碍了具身智能进入更多场景落地应用。

王仲远认为,要破解这些挑战,需要每个环节都去突破。例如,本体公司需要不断降低硬件成本;数据方面需要多方共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生态;应用方面需要本体公司、模型公司和产业各方一起寻找最合适的具身智能应用场景。

除了这些已知的问题,更棘手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场景有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很多问题甚至还没有出现,解决更是无从谈起。种种困难下,目前来看,距离真正能够实现AGI,让机器人可以在任意场景从事人类下达的任何指令,业界的普遍推测时间是五年以上,也许还需要更久。

“核心取决于信不信”

对于这样一个非常早期,还没有出现任何成功案例,大家还在探索有什么可能应用的赛道,业界的观点自然出现了分歧。反对者如朱啸虎认为,目前还没有公司找到具身智能商业化可能的客户,赛道急需“挤泡沫”。而支持者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是对具身智能长远未来的乐观估计。

“核心取决于你信不信,有一天具身智能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普及。”有机构投资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具身智能这样一个全新的市场未来能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大,那头部具身智能企业的估值自然也将比肩现在的蔚小理。从投资的角度看,这自然是一场值得一试的赌局。

赵同阳的观点则更加理想主义,他表示,“我们很多(具身智能)创业者并不是商人,在我们眼里这是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赚钱只是附加值我见到的投资人里,几乎有一半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也愿意一起陪跑。”他认为,朱啸虎问出人形机器人在这个阶段有什么用,就像质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用眼前看到的来否定未来。

除了对未来大蓝图的看好,还有学者和企业家的观点是,虽然通往AGI的路还很遥远,但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上,具身智能会在近一两年内就取得突破,甚至出现爆发。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告诉界面新闻,可能大家会期望在各种算力和算法准备得很好的情况下,具身智能会有突然的智能提升,但他认为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会是一批场景一批场景地出现。在一到两年内,就会有第一波场景实现突破,然后每两年为一个周期会有一批新场景实现突破,一浪接一浪,最终让具身智能走进千行百业,随处可见。其中,他认为物流、食品加工等行业很可能最先迎来突破。

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也是该观点的支持者,他认为像是抓取、放置、移动这几个很简单的技能就足够机器人在工厂、超市和零售环境下工作,通过合成大数据和少量真机数据完成泛化后,机器人就有了生产力价值。当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规模应用在场景中时,就可以开发具身智能在更多场景下完成更复杂任务的能力。

冷晓琨同样告诉界面新闻,乐聚机器人的核心战略就是找到场景先用起来,在磨合过程中会爆发出硬件、智能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不断扩张机器人的智能性。今年元旦,公司完成了100台机器人的产业化交付,包括向科研、展厅、工厂等各个场景的交付。

我们不需要等到真的ChatGPT时刻,可能在类似GPT1.0或者2.0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具身智能在一些垂类的场景规模化的应用了。”星动纪元创始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陈建宇表示。

观点交织下,具身智能的产业化之路刚刚起步。虽然AGI的终局可能还要很久才能到来,但未来一两年内,朱啸虎对于具身智能商业化的疑问或许就能得到回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朱啸虎“批量退出”,具身智能“泡沫”之争浮出水面

虽然由具身智能走向AGI的终局可能还要很久才能到来,但未来一两年内,朱啸虎对于其商业化的疑问或许就能得到回答。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如嘉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在采访中的一段发言引起了诸多讨论。在采访中,他给最近火热的具身智能毫不留情地泼了盆冷水:“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对于春节后爆火的宇树科技,朱啸虎表示:“考虑到现在这个环境,宇树还是有可能会上科创板,而且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把这种叫投动能的投资,我们还是喜欢投基本面。”

金沙江创投先后投资了非夕机器人、瑆爝机器人、松延动力以及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采访发出后,星海图发布公告表示,金沙江创投于2023年11月参与了公司天使轮融资,于2024年5月向公司提出股权投资退出的诉求。公司予以积极配合,并在2024年9月协助其顺利完成股权投资退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朱啸虎的发言,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很快公开反驳表示,“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同样在朋友圈回怼称,“我认为他比较适合那种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快速赚钱的项目。”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将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

两方各执一词,“具身智能是否又是一场资本狂欢下的泡沫”的争议被摆上台面。

具身智能尚处“婴儿期”

具身智能的这波热潮开启于2023年,以智元机器人的成立为发令枪,此后不断有新公司加入这一赛道,投资人也纷纷跟进,开始进行资本布局。

中关村论坛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提到,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推动机器人从1.0时代向2.0时代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有了交汇点。机器人2.0时代,具身智能就是最重要的特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具身智能成为打通物理世界与人工智能交汇的突破口是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对界面新闻表示,具身智能让智能体大模型具备了和物理世界真实交互的能力,成为其介入物理世界的载体。只有当AI智能体具备了探索和学习真实世界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能力,逐渐达到人的水平甚至是超过人。正是因为这样,具身智能也圆满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逻辑。

但在朱啸虎看来,这样的商业化路径并不具体。他认为,和去年的大模型一样,具身智能也是有高度共识,但又没有商业化路径的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当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以及前台展示,并不能够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又因为现在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所以具身智能成为像金沙江这样早期VC想回避的赛道。

事实上,当前具身智能的发展的确有很多瓶颈如果从要做到能够和环境交互感知的AGI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处在非常早期,甚至婴儿期的阶段。

王仲远提到,首先是硬件依然不够成熟,成本比较高同时具身数据缺乏,具身智能大部分还在使用视觉、文本等等一些模态,但还有很多模态信息被忽略,比如触觉、力反馈、温度感知,以及对于空间、时间的感知等等,这会导致目前模型的能力偏弱。冷晓琨补充,在模型没有完全确定的时候,数据的采集也会存在很大的挑战,企业很担心投入精力采集的数据最终和模型并不适配。

泛化性也是很大的挑战,虽然现在有很多很酷炫的机器人演示视频,但是敢在现场做真机展示的企业还是极少数。这些都阻碍了具身智能进入更多场景落地应用。

王仲远认为,要破解这些挑战,需要每个环节都去突破。例如,本体公司需要不断降低硬件成本;数据方面需要多方共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生态;应用方面需要本体公司、模型公司和产业各方一起寻找最合适的具身智能应用场景。

除了这些已知的问题,更棘手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场景有具身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很多问题甚至还没有出现,解决更是无从谈起。种种困难下,目前来看,距离真正能够实现AGI,让机器人可以在任意场景从事人类下达的任何指令,业界的普遍推测时间是五年以上,也许还需要更久。

“核心取决于信不信”

对于这样一个非常早期,还没有出现任何成功案例,大家还在探索有什么可能应用的赛道,业界的观点自然出现了分歧。反对者如朱啸虎认为,目前还没有公司找到具身智能商业化可能的客户,赛道急需“挤泡沫”。而支持者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是对具身智能长远未来的乐观估计。

“核心取决于你信不信,有一天具身智能会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普及。”有机构投资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具身智能这样一个全新的市场未来能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大,那头部具身智能企业的估值自然也将比肩现在的蔚小理。从投资的角度看,这自然是一场值得一试的赌局。

赵同阳的观点则更加理想主义,他表示,“我们很多(具身智能)创业者并不是商人,在我们眼里这是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赚钱只是附加值我见到的投资人里,几乎有一半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也愿意一起陪跑。”他认为,朱啸虎问出人形机器人在这个阶段有什么用,就像质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用眼前看到的来否定未来。

除了对未来大蓝图的看好,还有学者和企业家的观点是,虽然通往AGI的路还很遥远,但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上,具身智能会在近一两年内就取得突破,甚至出现爆发。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告诉界面新闻,可能大家会期望在各种算力和算法准备得很好的情况下,具身智能会有突然的智能提升,但他认为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会是一批场景一批场景地出现。在一到两年内,就会有第一波场景实现突破,然后每两年为一个周期会有一批新场景实现突破,一浪接一浪,最终让具身智能走进千行百业,随处可见。其中,他认为物流、食品加工等行业很可能最先迎来突破。

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也是该观点的支持者,他认为像是抓取、放置、移动这几个很简单的技能就足够机器人在工厂、超市和零售环境下工作,通过合成大数据和少量真机数据完成泛化后,机器人就有了生产力价值。当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规模应用在场景中时,就可以开发具身智能在更多场景下完成更复杂任务的能力。

冷晓琨同样告诉界面新闻,乐聚机器人的核心战略就是找到场景先用起来,在磨合过程中会爆发出硬件、智能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不断扩张机器人的智能性。今年元旦,公司完成了100台机器人的产业化交付,包括向科研、展厅、工厂等各个场景的交付。

我们不需要等到真的ChatGPT时刻,可能在类似GPT1.0或者2.0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具身智能在一些垂类的场景规模化的应用了。”星动纪元创始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陈建宇表示。

观点交织下,具身智能的产业化之路刚刚起步。虽然AGI的终局可能还要很久才能到来,但未来一两年内,朱啸虎对于具身智能商业化的疑问或许就能得到回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