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86版西游到《大话西游》,水帘洞到盘丝洞的产权变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86版西游到《大话西游》,水帘洞到盘丝洞的产权变动

在当代观众心中,唐僧已经成为婆婆妈妈的话唠形象,这来源于香港导演刘镇伟的《大话西游》中对唐僧这一圣僧形象的颠覆性塑造。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大话西游》重映,情侣们该哭还哭。86版《西游记》重播,老少们该笑还笑。

事实上,就在4月15日的52城电视剧收视排行中,不知多少次重播的《西游记》,还拥有0.2的收视率,排在第17位。也是这一天,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逝世,享年88岁。

于是,那笑中也带泪。

三十年来辨是非,精品在时间沉淀下弥足珍贵。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上映的包括港台在内的有关《西游记》的影视作品有四十余部之多。这当中的佼佼,自然是86版《西游记》和90年代的《大话西游》。

如果说86版《西游记》,是字正腔圆的精英文化主导下创作。一句“俺老孙来也!”,彰显了那个年代的进取勃发,踏平坎坷。

那么,90年代的《大话西游》系列则是大众文化蓬勃的产物。一句“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流露出后现代的焦虑,和无尽的成长烦恼。

戴着镣铐跳舞

大概是知道岳云鹏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角色叫“猪头”,所以《我是歌手》决赛,李健和小岳岳合作的《女儿情》经典依旧。想一想,不仅有唱功加持,还有二师兄护法。

上世纪80年代初,十年文革结束,文学艺术遭到剧烈摧残,急需重新树立典范作品。文化反思和文化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大多的知识分子们怀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在文学艺术界都呼唤着“人”的回归。

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央视主导的四大名著的影视剧翻拍,拉开了序幕。

《西游记》作为第一部被翻拍的古典名著,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精英文化主导下精雕细琢的86版《西游记》,拍摄时间之久,实地取景之多,都创下了当时中国的电视剧拍摄之最。

这部小说因为经历了长时间的民间戏曲演绎,同时受之前戏曲电影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的影视剧中仍然有许多戏剧程式化的表演。

剧中的演员大多都是老一辈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在当时那样简陋而艰苦的拍摄条件下,极尽表演功力。这部电视剧较为完整地重现了小说中的情景,被奉为移植式改编的经典。

特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角色的成功塑造,受到了观众无数的好评与喜爱,使86版《西游记》成为了史上播出次数最多,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更让人惊叹的是其拍摄周期和地域跨度。

1982年2月25日剧组成立; 7月试拍了1集并于10月1日播出( 该集在 1986年重拍,其中仅保留了试拍版本的一些小部分片段) 。

1982年—1985年拍完前11集,1984年播出了其中的2集,1986年春节期间集中播出。到次年,又拍摄完成14集。

1988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2000年春节播出补拍的16集续集。

整个拍摄剧组到过全国 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的泰国,正如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一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所唱,全部拍摄完成整个过程前后经历整整历时十八年,世所罕见。

1986年,《光明日报》还做过“关于电视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讨论”,肯定了其“对满足欣赏需要,启迪斗争智慧,培养高尚情操,增长自强不息的志气,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游记》中“不畏强权、不惧艰险”的主题思想在剧中得到放大和弘扬,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宗旨下,主创们的改编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一时期,以央视为代表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在主流意识环境下最严谨又最生动的翻拍——“戴着镣铐跳舞”。

为了将原著中正面的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塑造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高大全的形象,但却并不能全面立体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其中唐僧人物的扁平化也曾遭到诟病。两个“忠实观”(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原意)的提出,更为古典名著的翻拍定下了规范的标准,成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

从水帘洞到盘丝洞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艺术创作不再承担着精英文化启蒙和教化的责任,以世俗性、消费性、娱乐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开始唱起主角。

以 90 年代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为例,该片通过一系列诸如戏仿、拼贴、颠覆和解构的手法来演绎《西游记》故事,把原著中严肃的、神圣的意义拨开,让人看到最本质的东西,本真的状态,被称为用后现代主义诠释《西游记》的典范,并开创了一个颠覆经典,话语狂欢的时代。

此后,“大话”、“戏说”西游人物的影视改编开始层出不穷: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两部《西游记1》 和《西游记2》,内地以猪八戒为题材的系列电视连续剧,大陆和香港合制的《西游记后传》等,都将人物情节进行篡改和颠覆,不约而同地为主角加入了爱情线索。

在当代观众心中,唐僧已经成为婆婆妈妈的话唠形象,这来源于香港导演刘镇伟的《大话西游》中对唐僧这一圣僧形象的颠覆性塑造。

按《西游记》原著所载,唐僧的前世本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因为不听如来说法,轻慢佛祖,故被贬真灵,转生东土。

所以刘镇伟认为,唐僧的前世并不是一心向佛的,唐僧的今生难道就一定是诚心取经吗?也许只要给唐僧机会,他一样可以大闹天宫。从石头蹦出来的孙悟空可以,如来的得意门生更可以挑战玉皇大帝的权威。

故此在他解构《西游记》的影片中,唐僧也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已由高高在上的圣僧变成接地气的俗僧。在临刑前,还要问刽子手:“你妈贵姓?”

自1920年代始,出现在银幕、荧屏上的孙悟空形象不下40个。孙悟空的影视造型来源于中国戏曲中的“猴戏”,京剧中早就有比较完善的孙悟空脸谱形象,后来荧幕上的孙悟空显然受京剧脸谱的影响很大。

从最早的美影厂版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脸似蟠桃,红鸡心,绿眉毛;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经典美猴王形象就可以看出其渊源。

在原著第六十七回,孙悟空的形象借老头儿的口说出:“你这厮,骨挝脸,磕额头,塌鼻子,凹颉腮,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着个嘴”。书中其他的地方亦有说其个头矮小,罗圈腿的特点。

可见小说中的孙大圣并没有那么的威武神气,甚至是丑陋猥琐的感觉。

被誉为最忠于原著的 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扮相是一副漂亮的猕猴五官,火眼金睛,表情传神,身姿矫健,英气勃发,成为一代经典。

孙悟空的形象,也在世代累积中形成和嬗变。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个白衣秀才的猴行者,而《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也曾贪恋女色,抢女为妻。

《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也许是受此启发,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情话翩翩的白面帮主至尊宝,为了拯救心爱之人不得不带上观音给的紧箍,变成身穿铠甲、手持金箍、棒打妖魔的齐天大圣。放下爱欲尘缘的孙悟空变得冷血无情,心中只有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如果仔细对比原著,黄渤或许才是最贴近描写的孙悟空。

2013年《西游·降魔篇》中黄渤扮演的孙悟空在被困五行山中时是一个面色发灰、头发稀疏、衣衫褴褛的疯大叔形象,用其悲惨可怜的外表欺骗唐僧一行人。

而被唐僧放出五行山中后变回真身时,不仅矮小丑陋,全身的黑毛,一嘴的獠牙,甚至还十分恐怖和凶狠地把降魔者毫不留情地一一消灭。

佛祖也要啪啪啪

2000年前后,一部《西游记后传》横空出世,佛祖转世后阅女无数:左手一个白莲花,右手一个碧游仙子。加上片头曲刘欢片尾毛阿敏的设置,以一个武打动作不同角度来回放三遍的鬼畜风,霸占荧屏。

消费主义对艺术创作的渗透,影视作品不再去追求和挖掘《西游记》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而更在意的是影片本身的视觉冲击以及改编作品的消费“卖点”和商业价值。

以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影片汇集两岸三地群星演绎,耗资上亿元的特效技术,极度追求视觉刺激,但是华丽的包装仍旧掩盖不了剧情粗制滥造,口碑差评不断的结局。

当然新时代的改编也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西游伏妖篇》中对白骨精巩俐和蜘蛛精王丽坤的描摹,无论从故事情节的诡奇和特效的华丽来看,都超越了以往同类影视形象。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不仅大大增强了白骨精的法力,还增添了对白骨夫人身世的描述:她因 16 岁时被诬陷克死了丈夫而被村民推下悬崖峭壁,由此产生了对人的憎恶和仇恨。白骨精从纯粹妖怪,变成了因生前受人迫害,自愿为妖,誓与人类死磕到底的刚烈女子。

这一背景的铺垫,使其形象的冷血无情来得更加人性化。而唐三藏对于这位白骨夫人竟有着情不自禁的怜悯,最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她。整个电影更像是一个失足犯罪的妇女被佛家弟子的善良感化和拯救的故事,与书中单薄的情节大相径庭。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白骨夫人的扮演者巩俐,从16岁到80岁的装扮十分精致,每次亮相都惊艳全场,极尽妖冶之能事,身为修行千年的妖精,全身散发着一股高贵不可侵犯的女王范,一句“我就是地狱”的台词霸气十足,最后化成的白骨巨人与孙悟空的决战更是不相上下之势,塑造了一个让人又怜又怕、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白骨夫人。

从86版《西游记》到今年年初的《西游伏妖篇》,西游的影视翻拍浪潮从未休止。硬糖君曾和友人讨论,《西游记》将是很长时间内的中国第一玄幻IP。从改编的可行性上讲,《红楼梦》很难单独抽出一节,《三国演义》的可食用部分只有赤壁之战一段,《水浒》则老是不能集齐全员。

判断一部剧有多经典,倒不是多少年后主要情节的津津乐道。恰如86版《西游记》序曲《云宫迅音》,每当响起,广场大妈会尬舞,大龄青年会轻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86版西游到《大话西游》,水帘洞到盘丝洞的产权变动

在当代观众心中,唐僧已经成为婆婆妈妈的话唠形象,这来源于香港导演刘镇伟的《大话西游》中对唐僧这一圣僧形象的颠覆性塑造。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大话西游》重映,情侣们该哭还哭。86版《西游记》重播,老少们该笑还笑。

事实上,就在4月15日的52城电视剧收视排行中,不知多少次重播的《西游记》,还拥有0.2的收视率,排在第17位。也是这一天,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逝世,享年88岁。

于是,那笑中也带泪。

三十年来辨是非,精品在时间沉淀下弥足珍贵。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上映的包括港台在内的有关《西游记》的影视作品有四十余部之多。这当中的佼佼,自然是86版《西游记》和90年代的《大话西游》。

如果说86版《西游记》,是字正腔圆的精英文化主导下创作。一句“俺老孙来也!”,彰显了那个年代的进取勃发,踏平坎坷。

那么,90年代的《大话西游》系列则是大众文化蓬勃的产物。一句“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流露出后现代的焦虑,和无尽的成长烦恼。

戴着镣铐跳舞

大概是知道岳云鹏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角色叫“猪头”,所以《我是歌手》决赛,李健和小岳岳合作的《女儿情》经典依旧。想一想,不仅有唱功加持,还有二师兄护法。

上世纪80年代初,十年文革结束,文学艺术遭到剧烈摧残,急需重新树立典范作品。文化反思和文化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大多的知识分子们怀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在文学艺术界都呼唤着“人”的回归。

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央视主导的四大名著的影视剧翻拍,拉开了序幕。

《西游记》作为第一部被翻拍的古典名著,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精英文化主导下精雕细琢的86版《西游记》,拍摄时间之久,实地取景之多,都创下了当时中国的电视剧拍摄之最。

这部小说因为经历了长时间的民间戏曲演绎,同时受之前戏曲电影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的影视剧中仍然有许多戏剧程式化的表演。

剧中的演员大多都是老一辈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在当时那样简陋而艰苦的拍摄条件下,极尽表演功力。这部电视剧较为完整地重现了小说中的情景,被奉为移植式改编的经典。

特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角色的成功塑造,受到了观众无数的好评与喜爱,使86版《西游记》成为了史上播出次数最多,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更让人惊叹的是其拍摄周期和地域跨度。

1982年2月25日剧组成立; 7月试拍了1集并于10月1日播出( 该集在 1986年重拍,其中仅保留了试拍版本的一些小部分片段) 。

1982年—1985年拍完前11集,1984年播出了其中的2集,1986年春节期间集中播出。到次年,又拍摄完成14集。

1988年2月1日起,前25集全部播出。2000年春节播出补拍的16集续集。

整个拍摄剧组到过全国 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的泰国,正如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一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所唱,全部拍摄完成整个过程前后经历整整历时十八年,世所罕见。

1986年,《光明日报》还做过“关于电视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讨论”,肯定了其“对满足欣赏需要,启迪斗争智慧,培养高尚情操,增长自强不息的志气,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游记》中“不畏强权、不惧艰险”的主题思想在剧中得到放大和弘扬,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宗旨下,主创们的改编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一时期,以央视为代表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在主流意识环境下最严谨又最生动的翻拍——“戴着镣铐跳舞”。

为了将原著中正面的积极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塑造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高大全的形象,但却并不能全面立体的展示人物的性格,其中唐僧人物的扁平化也曾遭到诟病。两个“忠实观”(忠实于原著,忠实于原意)的提出,更为古典名著的翻拍定下了规范的标准,成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

从水帘洞到盘丝洞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艺术创作不再承担着精英文化启蒙和教化的责任,以世俗性、消费性、娱乐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开始唱起主角。

以 90 年代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为例,该片通过一系列诸如戏仿、拼贴、颠覆和解构的手法来演绎《西游记》故事,把原著中严肃的、神圣的意义拨开,让人看到最本质的东西,本真的状态,被称为用后现代主义诠释《西游记》的典范,并开创了一个颠覆经典,话语狂欢的时代。

此后,“大话”、“戏说”西游人物的影视改编开始层出不穷: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两部《西游记1》 和《西游记2》,内地以猪八戒为题材的系列电视连续剧,大陆和香港合制的《西游记后传》等,都将人物情节进行篡改和颠覆,不约而同地为主角加入了爱情线索。

在当代观众心中,唐僧已经成为婆婆妈妈的话唠形象,这来源于香港导演刘镇伟的《大话西游》中对唐僧这一圣僧形象的颠覆性塑造。

按《西游记》原著所载,唐僧的前世本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因为不听如来说法,轻慢佛祖,故被贬真灵,转生东土。

所以刘镇伟认为,唐僧的前世并不是一心向佛的,唐僧的今生难道就一定是诚心取经吗?也许只要给唐僧机会,他一样可以大闹天宫。从石头蹦出来的孙悟空可以,如来的得意门生更可以挑战玉皇大帝的权威。

故此在他解构《西游记》的影片中,唐僧也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已由高高在上的圣僧变成接地气的俗僧。在临刑前,还要问刽子手:“你妈贵姓?”

自1920年代始,出现在银幕、荧屏上的孙悟空形象不下40个。孙悟空的影视造型来源于中国戏曲中的“猴戏”,京剧中早就有比较完善的孙悟空脸谱形象,后来荧幕上的孙悟空显然受京剧脸谱的影响很大。

从最早的美影厂版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脸似蟠桃,红鸡心,绿眉毛;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经典美猴王形象就可以看出其渊源。

在原著第六十七回,孙悟空的形象借老头儿的口说出:“你这厮,骨挝脸,磕额头,塌鼻子,凹颉腮,毛眼毛睛,痨病鬼,不知高低,尖着个嘴”。书中其他的地方亦有说其个头矮小,罗圈腿的特点。

可见小说中的孙大圣并没有那么的威武神气,甚至是丑陋猥琐的感觉。

被誉为最忠于原著的 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扮相是一副漂亮的猕猴五官,火眼金睛,表情传神,身姿矫健,英气勃发,成为一代经典。

孙悟空的形象,也在世代累积中形成和嬗变。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个白衣秀才的猴行者,而《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也曾贪恋女色,抢女为妻。

《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也许是受此启发,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情话翩翩的白面帮主至尊宝,为了拯救心爱之人不得不带上观音给的紧箍,变成身穿铠甲、手持金箍、棒打妖魔的齐天大圣。放下爱欲尘缘的孙悟空变得冷血无情,心中只有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如果仔细对比原著,黄渤或许才是最贴近描写的孙悟空。

2013年《西游·降魔篇》中黄渤扮演的孙悟空在被困五行山中时是一个面色发灰、头发稀疏、衣衫褴褛的疯大叔形象,用其悲惨可怜的外表欺骗唐僧一行人。

而被唐僧放出五行山中后变回真身时,不仅矮小丑陋,全身的黑毛,一嘴的獠牙,甚至还十分恐怖和凶狠地把降魔者毫不留情地一一消灭。

佛祖也要啪啪啪

2000年前后,一部《西游记后传》横空出世,佛祖转世后阅女无数:左手一个白莲花,右手一个碧游仙子。加上片头曲刘欢片尾毛阿敏的设置,以一个武打动作不同角度来回放三遍的鬼畜风,霸占荧屏。

消费主义对艺术创作的渗透,影视作品不再去追求和挖掘《西游记》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而更在意的是影片本身的视觉冲击以及改编作品的消费“卖点”和商业价值。

以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例,影片汇集两岸三地群星演绎,耗资上亿元的特效技术,极度追求视觉刺激,但是华丽的包装仍旧掩盖不了剧情粗制滥造,口碑差评不断的结局。

当然新时代的改编也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西游伏妖篇》中对白骨精巩俐和蜘蛛精王丽坤的描摹,无论从故事情节的诡奇和特效的华丽来看,都超越了以往同类影视形象。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不仅大大增强了白骨精的法力,还增添了对白骨夫人身世的描述:她因 16 岁时被诬陷克死了丈夫而被村民推下悬崖峭壁,由此产生了对人的憎恶和仇恨。白骨精从纯粹妖怪,变成了因生前受人迫害,自愿为妖,誓与人类死磕到底的刚烈女子。

这一背景的铺垫,使其形象的冷血无情来得更加人性化。而唐三藏对于这位白骨夫人竟有着情不自禁的怜悯,最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她。整个电影更像是一个失足犯罪的妇女被佛家弟子的善良感化和拯救的故事,与书中单薄的情节大相径庭。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白骨夫人的扮演者巩俐,从16岁到80岁的装扮十分精致,每次亮相都惊艳全场,极尽妖冶之能事,身为修行千年的妖精,全身散发着一股高贵不可侵犯的女王范,一句“我就是地狱”的台词霸气十足,最后化成的白骨巨人与孙悟空的决战更是不相上下之势,塑造了一个让人又怜又怕、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白骨夫人。

从86版《西游记》到今年年初的《西游伏妖篇》,西游的影视翻拍浪潮从未休止。硬糖君曾和友人讨论,《西游记》将是很长时间内的中国第一玄幻IP。从改编的可行性上讲,《红楼梦》很难单独抽出一节,《三国演义》的可食用部分只有赤壁之战一段,《水浒》则老是不能集齐全员。

判断一部剧有多经典,倒不是多少年后主要情节的津津乐道。恰如86版《西游记》序曲《云宫迅音》,每当响起,广场大妈会尬舞,大龄青年会轻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