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 | 潍柴弗迪产业园投产烟台背后的战略棋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 | 潍柴弗迪产业园投产烟台背后的战略棋局

这不仅是烟台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高地的重要“落子”,更是一场关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链重构与全球新能源竞争的话语权争夺战的缩影。

文 | 牛星钧

3月28日,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全球商用车动力巨头潍柴集团与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联合投资的560亿元“巨无霸”项目——潍柴弗迪(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正式投产。

首台搭载刀片电池技术的商用车动力电池下线,标志着烟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完成了一次关键跃迁。

这不仅是烟台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高地的重要“落子”,更是一场关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链重构与全球新能源竞争的话语权争夺战的缩影。

图片来源:摄图网

潍柴的转型与烟台的野心

作为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潍柴的转型被业界视为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领域突围的风向标。

此次投产的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1007亩,年产20GWh电芯及PACK(电池包),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单包电量覆盖30-200kWh,系统可扩展至1000kWh,适配轻卡、重卡、工程机械等全场景需求。

此次生产的这款电池产品是潍柴新能源在轻卡市场推出的一款重点产品,其电池电量从20%充至80%仅需18分钟,循环寿命高达4500次,较同类产品减重30kg,技术参数直指行业痛点,并且显著提升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

项目的战略意义远超技术本身。潍柴与比亚迪的联姻,本质是“产业链互补”:前者深耕商用车市场数十年,拥有对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后者则以刀片电池技术打破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瓶颈。

双方合力打造的产业园,不仅填补了烟台在新能源汽车“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空白,更将辐射京津冀、中原经济区,减少北方对南方电池供应链的依赖,推动区域产业链自主可控

福山速度”背后的营商逻辑:拼诚意,更拼生态

从2024年3月开工到首批产品下线,该项目仅用300天,刷新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项目的最快建设纪录。

这种“福山速度”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营商环境的极致打磨。为争夺这一项目,福山区曾与济南、青岛等城市展开激烈竞争。

其胜出关键,在于一套“超前服务”模式:在项目尚未签约时,政府已提前完成1700亩用地清表;谈判阶段,招商团队制作了20余页定制化方案,涵盖产业配套、员工子女入学等细节;建设期间,指挥部以“集装箱办公室”形式现场办公,40天完成3公里道路硬化,3天解决380名工人招聘难题。  

更深层的竞争力,则来自福山长达20年的产业链积淀。作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部件产业基地,该区已聚集31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涵盖转向机、车灯等220种产品,15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种“链式生态”为项目提供了现成的配套网络,而产业园投产后,又将反向吸引16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引进一个龙头,拉起一个产业”的滚雪球效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烟台的新能源“双擎战略”:传统与新兴的共振

烟台的传统汽车产业根基深厚:拥有11家整车企业、560余家零部件厂商,2024年产值突破千亿元。但面对新能源汽车浪潮,这座老牌工业城市选择了一条“双擎驱动”之路——既保留燃油车优势,又通过重大项目开辟新赛道。

潍柴弗迪项目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支点。按规划,产业园三期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

更重要的是,其产品线覆盖商用车、工程机械、船舶等非道路领域,与烟台现有的海洋装备、港口物流等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烟台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在福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11个总投资近80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同步推进,涵盖智能驾驶、“小三电”等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福山区引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院士团队合作,共建国家级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先进复合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智能制造装备中试验证基地“两中心一基地”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

与乘用车市场不同,商用车电动化更注重场景适配性与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这正是潍柴弗迪项目的发力点。其电池系统针对矿山、港口等高强度场景设计,振动可靠性达国标4倍,低温适应性扩展至-35℃,直击北方用户痛点。

潍柴弗迪产业园的投产,不仅是两家巨头的商业合作,更是一场关于城市产业能级跃迁的实验。当“福山速度”遇上“链式思维”,当传统制造基因注入新能源血液,烟台正试图证明: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北方城市同样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未来,随着更多“链主”项目落地,烟台或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向高端制造突围的关键引擎,而这场转型的成败,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格局写下新的注脚。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 | 潍柴弗迪产业园投产烟台背后的战略棋局

这不仅是烟台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高地的重要“落子”,更是一场关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链重构与全球新能源竞争的话语权争夺战的缩影。

文 | 牛星钧

3月28日,在山东烟台福山区,全球商用车动力巨头潍柴集团与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联合投资的560亿元“巨无霸”项目——潍柴弗迪(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正式投产。

首台搭载刀片电池技术的商用车动力电池下线,标志着烟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完成了一次关键跃迁。

这不仅是烟台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高地的重要“落子”,更是一场关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链重构与全球新能源竞争的话语权争夺战的缩影。

图片来源:摄图网

潍柴的转型与烟台的野心

作为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潍柴的转型被业界视为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领域突围的风向标。

此次投产的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1007亩,年产20GWh电芯及PACK(电池包),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单包电量覆盖30-200kWh,系统可扩展至1000kWh,适配轻卡、重卡、工程机械等全场景需求。

此次生产的这款电池产品是潍柴新能源在轻卡市场推出的一款重点产品,其电池电量从20%充至80%仅需18分钟,循环寿命高达4500次,较同类产品减重30kg,技术参数直指行业痛点,并且显著提升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

项目的战略意义远超技术本身。潍柴与比亚迪的联姻,本质是“产业链互补”:前者深耕商用车市场数十年,拥有对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后者则以刀片电池技术打破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瓶颈。

双方合力打造的产业园,不仅填补了烟台在新能源汽车“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空白,更将辐射京津冀、中原经济区,减少北方对南方电池供应链的依赖,推动区域产业链自主可控

福山速度”背后的营商逻辑:拼诚意,更拼生态

从2024年3月开工到首批产品下线,该项目仅用300天,刷新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项目的最快建设纪录。

这种“福山速度”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营商环境的极致打磨。为争夺这一项目,福山区曾与济南、青岛等城市展开激烈竞争。

其胜出关键,在于一套“超前服务”模式:在项目尚未签约时,政府已提前完成1700亩用地清表;谈判阶段,招商团队制作了20余页定制化方案,涵盖产业配套、员工子女入学等细节;建设期间,指挥部以“集装箱办公室”形式现场办公,40天完成3公里道路硬化,3天解决380名工人招聘难题。  

更深层的竞争力,则来自福山长达20年的产业链积淀。作为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部件产业基地,该区已聚集31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涵盖转向机、车灯等220种产品,15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种“链式生态”为项目提供了现成的配套网络,而产业园投产后,又将反向吸引160余家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引进一个龙头,拉起一个产业”的滚雪球效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烟台的新能源“双擎战略”:传统与新兴的共振

烟台的传统汽车产业根基深厚:拥有11家整车企业、560余家零部件厂商,2024年产值突破千亿元。但面对新能源汽车浪潮,这座老牌工业城市选择了一条“双擎驱动”之路——既保留燃油车优势,又通过重大项目开辟新赛道。

潍柴弗迪项目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支点。按规划,产业园三期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

更重要的是,其产品线覆盖商用车、工程机械、船舶等非道路领域,与烟台现有的海洋装备、港口物流等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烟台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在福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11个总投资近800亿元的产业链项目同步推进,涵盖智能驾驶、“小三电”等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福山区引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院士团队合作,共建国家级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先进复合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智能制造装备中试验证基地“两中心一基地”三大国家级创新平台。

与乘用车市场不同,商用车电动化更注重场景适配性与全生命周期经济性——这正是潍柴弗迪项目的发力点。其电池系统针对矿山、港口等高强度场景设计,振动可靠性达国标4倍,低温适应性扩展至-35℃,直击北方用户痛点。

潍柴弗迪产业园的投产,不仅是两家巨头的商业合作,更是一场关于城市产业能级跃迁的实验。当“福山速度”遇上“链式思维”,当传统制造基因注入新能源血液,烟台正试图证明: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北方城市同样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未来,随着更多“链主”项目落地,烟台或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向高端制造突围的关键引擎,而这场转型的成败,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格局写下新的注脚。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