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济宁在《行动方案》中被多处提及:在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提到支持济宁(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济宁市先行先试对接长三角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发挥京杭运河对接长三角黄金水道作用,支持济宁市、枣庄市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作为山东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黄金节点”,济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千年运河积淀的物流基因以及蓬勃兴起的现代产业体系,正以“通江达海”之势,深度嵌入两大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版图,书写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篇章。
重塑“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济宁作为地理枢纽,是南北通达的“战略坐标”。
地处京沪发展主轴几何中点的济宁,向北可辐射京津冀,向南直抵长三角,向西接续中原城市群,向东连通山东半岛,是“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保护”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关键节点”。
其中,京沪高铁、日兰高速、瓦日铁路等构成的立体交通网,使其与北京、上海形成“3小时经济圈”,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都市区”。
此前,山东发布《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把京杭运河(黄河以南山东段)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的千年积淀,赋予了济宁“江北苏州”的商贸基因。新时代下,济宁更将内河航运的复兴作为融入长三角的“先手棋”。
尤其是年吞吐量突破9600万吨,集装箱航线达26条的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现已成为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核心通道,为跨区域要素流动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支撑。
而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济宁进一步打造了梁山港、龙拱港等亿吨级港口群,创新“铁水联运”“散改集”模式,将运输成本降低至传统方式的70%。

近年来,济宁大力实施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聚焦“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的目标,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全力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2024年,济宁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省内河首位,集装箱业务增速领跑全国,并跻身国家物流枢纽,成为连接京津冀能源需求与长三角制造业腹地的关键节点。
而自动化码头、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的投用,更推动其从“运输港”向“贸易港”“智慧港”升级,为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奠定基础。
从“承接转移”到“双向赋能”,以产业协作培育新质生产力
济宁传统工业基础雄厚,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曾占主导,长三角的产业外溢与济宁的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
近年来,济宁更是以“231”产业集群(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产业)培育为核心,精准对接长三角产业链,加速向先进制造业转型。

在2023年济宁高新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招商推介上,签约13个项目,总投资91.4亿元,涵盖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推动双方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合作。
2024年9月,山东(鲁南经济圈)对接长三角重点产业协作推介会在上海举办,济宁作为鲁南四市之一,集中推介了总投资1613亿元的95个项目,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现场签约长三角项目3个,包括投资12亿元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这场推介会折射出济宁对接长三角的核心逻辑:以产业协作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2025年济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筹划设立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衔接,积极承接产业外溢转移,建设山东对接长三角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先行区。
可见,济宁并非被动承接,而是以“新质生产力”破局,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协同。
近年来,济宁在经济发展上展现出新的战略眼光,从传统的“承接转移”模式向“双向赋能”转变,也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向外拓展产业的企业,将长三角地区作为起跳板,迈向更为宽广的国际舞台。
济宁能源集团便是如此,紧跟这一趋势,2024年便在上海新成立了4家公司,期望通过这一布局,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真正的全球连接、全球买卖与全球服务。
这一举措不仅让济宁企业“家门口就是入海口”,更使长三角地区通过运河低成本获取北方煤炭、粮食等资源,形成双向互补的供应链网络,实现区域经济要素流动效率的跃升。
以制度创新破壁,构筑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
区域协同的深层障碍往往在于制度壁垒。
为此,济宁率先推进“跨域通办”,有效满足各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解决企业群众办手续分身乏术的困境,打造出区域合作的高新标杆。
在此前的长三角产业招商会上,济宁创新“省市携手+政商联动”模式,联合山东省驻沪办、上海济宁商会搭建平台,实现项目签约与政策落地的无缝衔接。
此外,济宁也在借鉴合肥、杭州等地的先进经验,加大力量实施数字经济场景招商。通过梳理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八个招商机会,将传统的政策导向转变为实质性的机会,力求在新兴领域中找到突破口。
这种以营商环境一体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实践,使济宁成为长三角企业北上投资的“首选试验田”。
从黄金水道到科创走廊,从产业转移承接地到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济宁的实践不仅彰显了内陆城市突破地理限制的智慧,更折射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区域协同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制度、产业、要素的深度重构。
济宁的区域协同发展之路,既是鲁西南崛起的关键一跃,亦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微观缩影。
以运河为脉,以产业为基,以开放为翼,这座“运河之都”正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枢纽城市蝶变,在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双圈互动”中,书写着内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