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观察|市委书记化身“人才红娘”:1万+硬核岗如何重绘黑龙江人才版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观察|市委书记化身“人才红娘”:1万+硬核岗如何重绘黑龙江人才版图?

这场活动恰似春江水暖的“鸭先知”,丈量着黑土地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的转折刻度,也为东北突围提供了“以就业撬动转型”的实践样本。

文 | 刘骥翱

当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李同学在校园招聘会上收到市委书记亲手递来的卫星制造岗位邀约时,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揭开了黑龙江人才战略的突围密码。2025年“市委书记进校园”活动看似寻常,实则是东北经济转型的温度计——全省13地市联动释放1万余岗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岗位占40%,这场政校企协同作战,丈量着黑土地从“人口流失焦虑”到“人才战略自信”的转折刻度。

破壁之战:从数据孤岛到精准匹配的治理跃迁

活动最锐利的创新在于破除体制壁垒:通过“市委书记督办+四级数据平台+校企直通车”机制,将传统耗时3个月的校招周期压缩至21天。齐齐哈尔市建立的“产业链-人才链耦合模型”,让中国一重的数控机床岗位与黑龙江工程学院毕业生达成87%的意向匹配率。这种数字治理思维,在双鸭山转化为“人才热力图”——实时追踪冰雪装备企业用工缺口,定向推送佳木斯大学材料专业毕业生。

新经济赛道的布局更具战略深意:在哈尔滨新区,安天科技与哈工大共建的网络安全实验室,直接将学生毕业论文变为企业防火墙代码;佳木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更创造性地将俄语专业实习课堂搬进对俄直播基地。

冰火交锋:薪酬洼地与政策高地的博弈辩证法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的冰冷现实不容回避:黑龙江制造业4800元的起薪,较杭州存在1400元差距;54%的毕业生流向长三角的抉择,折射出市场经济的残酷逻辑。但哈尔滨新区“青年驿站”首批2000床位48小时抢空的盛况,揭示了另一重真相——当免费住宿遇上10万元安家补贴,当沈阳5300元薪资扣除房租后与哈尔滨实际可支配收入持平,性价比的天平正在微妙倾斜。

政策创新的化学反应已然显现:牡丹江恒丰纸业通过“带编入企”政策,将东北林业大学造纸专业毕业生留存率从32%提升至68%;大庆市创造的“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模式,让哈医大博士团队同时服务3家生物医药企业。这些突破性探索,正在重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生态。

振兴方程式:专精特新赛道上的超车逻辑

针对黑龙江就业市场特点,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振广提出三维建议:其一,‌产业升级锚定“专精特新”‌:依托寒地试车、卫星制造等特色产业链打造不可替代性岗位;其二,‌教育链前置对接需求端‌:推广哈工大“紫丁香计划”,将企业技术攻关课题纳入毕业设计选题库;其三,‌城市配套对标“青年友好”‌:参考杭州“嵌入式”人才社区模式,在新区规划中集成创业孵化、社交休闲功能。

李振广教授提出的三维建议,勾勒出了黑龙江人才市场的破局路径:在卫星制造领域,哈尔滨航天恒星研发的寒地卫星已在龙江电网监测中创造1.2亿元年效益;哈工大“紫丁香计划”更将月球基站课题植入本科生毕设,直接孵化出3家商业航天企业。这种“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的教育革命,让黑龙江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人才密度反超西安、成都。

与此同时,城市配套的升维战法更显深意: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的“15分钟人才圈”理念,哈尔滨松北区正打造集冰雪运动中心、跨境创客空间、人才公寓于一体的“青春立方体”,这些场景本身就成为最生动的人才宣言。

从流量到留量:东北振兴的获得感经济学

从流量到留量,这场人才争夺战的数据已显端倪:2024年黑龙江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领域简历投递量激增215%。这些迹象预示着,当东北振兴从文件表述转化为具象的职业选择,当市委书记的校园行变成常态化的人才路由器,黑土地完全可能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实现“寒地崛起”。

随着“市委书记进校园”向“市长服务到工位”深化,黑龙江正构建全周期人才生态:从入学时的“订单班”到毕业时的“创业包”,从职业初期的“成长基金”到成家立业的“安居计划”,这套组合拳或将催生新东北现象——不是被动挽留,而是主动选择。当更多年轻人会发现,在黑土地调试卫星比在硅谷敲代码更酷,在冰天雪地测试新能源车比在北上广挤地铁更有未来感,东北人才版图的重构才真正步入深水区。这场始于校园的破冰行动,终将演变为区域经济再平衡的破局之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观察|市委书记化身“人才红娘”:1万+硬核岗如何重绘黑龙江人才版图?

这场活动恰似春江水暖的“鸭先知”,丈量着黑土地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的转折刻度,也为东北突围提供了“以就业撬动转型”的实践样本。

文 | 刘骥翱

当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李同学在校园招聘会上收到市委书记亲手递来的卫星制造岗位邀约时,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揭开了黑龙江人才战略的突围密码。2025年“市委书记进校园”活动看似寻常,实则是东北经济转型的温度计——全省13地市联动释放1万余岗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岗位占40%,这场政校企协同作战,丈量着黑土地从“人口流失焦虑”到“人才战略自信”的转折刻度。

破壁之战:从数据孤岛到精准匹配的治理跃迁

活动最锐利的创新在于破除体制壁垒:通过“市委书记督办+四级数据平台+校企直通车”机制,将传统耗时3个月的校招周期压缩至21天。齐齐哈尔市建立的“产业链-人才链耦合模型”,让中国一重的数控机床岗位与黑龙江工程学院毕业生达成87%的意向匹配率。这种数字治理思维,在双鸭山转化为“人才热力图”——实时追踪冰雪装备企业用工缺口,定向推送佳木斯大学材料专业毕业生。

新经济赛道的布局更具战略深意:在哈尔滨新区,安天科技与哈工大共建的网络安全实验室,直接将学生毕业论文变为企业防火墙代码;佳木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更创造性地将俄语专业实习课堂搬进对俄直播基地。

冰火交锋:薪酬洼地与政策高地的博弈辩证法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的冰冷现实不容回避:黑龙江制造业4800元的起薪,较杭州存在1400元差距;54%的毕业生流向长三角的抉择,折射出市场经济的残酷逻辑。但哈尔滨新区“青年驿站”首批2000床位48小时抢空的盛况,揭示了另一重真相——当免费住宿遇上10万元安家补贴,当沈阳5300元薪资扣除房租后与哈尔滨实际可支配收入持平,性价比的天平正在微妙倾斜。

政策创新的化学反应已然显现:牡丹江恒丰纸业通过“带编入企”政策,将东北林业大学造纸专业毕业生留存率从32%提升至68%;大庆市创造的“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模式,让哈医大博士团队同时服务3家生物医药企业。这些突破性探索,正在重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生态。

振兴方程式:专精特新赛道上的超车逻辑

针对黑龙江就业市场特点,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聘教授李振广提出三维建议:其一,‌产业升级锚定“专精特新”‌:依托寒地试车、卫星制造等特色产业链打造不可替代性岗位;其二,‌教育链前置对接需求端‌:推广哈工大“紫丁香计划”,将企业技术攻关课题纳入毕业设计选题库;其三,‌城市配套对标“青年友好”‌:参考杭州“嵌入式”人才社区模式,在新区规划中集成创业孵化、社交休闲功能。

李振广教授提出的三维建议,勾勒出了黑龙江人才市场的破局路径:在卫星制造领域,哈尔滨航天恒星研发的寒地卫星已在龙江电网监测中创造1.2亿元年效益;哈工大“紫丁香计划”更将月球基站课题植入本科生毕设,直接孵化出3家商业航天企业。这种“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的教育革命,让黑龙江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人才密度反超西安、成都。

与此同时,城市配套的升维战法更显深意:借鉴杭州未来科技城的“15分钟人才圈”理念,哈尔滨松北区正打造集冰雪运动中心、跨境创客空间、人才公寓于一体的“青春立方体”,这些场景本身就成为最生动的人才宣言。

从流量到留量:东北振兴的获得感经济学

从流量到留量,这场人才争夺战的数据已显端倪:2024年黑龙江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领域简历投递量激增215%。这些迹象预示着,当东北振兴从文件表述转化为具象的职业选择,当市委书记的校园行变成常态化的人才路由器,黑土地完全可能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实现“寒地崛起”。

随着“市委书记进校园”向“市长服务到工位”深化,黑龙江正构建全周期人才生态:从入学时的“订单班”到毕业时的“创业包”,从职业初期的“成长基金”到成家立业的“安居计划”,这套组合拳或将催生新东北现象——不是被动挽留,而是主动选择。当更多年轻人会发现,在黑土地调试卫星比在硅谷敲代码更酷,在冰天雪地测试新能源车比在北上广挤地铁更有未来感,东北人才版图的重构才真正步入深水区。这场始于校园的破冰行动,终将演变为区域经济再平衡的破局之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