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观察·牡丹江丨你以为雪乡就是全部?牡丹江的三千年大招还没放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观察·牡丹江丨你以为雪乡就是全部?牡丹江的三千年大招还没放完

在长白山余脉老爷岭与张广才岭之间,一片黑土地滋养了一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城市——牡丹江。

文丨王芊

在长白山余脉老爷岭与张广才岭之间,一片黑土地滋养了一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城市——牡丹江。

牡丹江是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满族发祥地、全国第三大朝鲜族聚居地,牡丹江的文化,更是是多重时空的叠合。商周时期莺歌岭文化、唐代渤海文化、清代宁古塔流人文化、近代“闯关东”移民文化、开发建设北大荒知青文化等在此积淀传承。

这座因江得名、因铁路兴盛的边疆之城,既是白山黑水的生态明珠,也是东北亚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见证者。她的故事,从远古肃慎人的渔猎号子,到今日跨境列车的汽笛长鸣,每一段波澜都刻印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历史流痕:江畔三千年的文明交响

牡丹江一词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弯曲曲的江”。牡丹江唐代称忽汗河;金代称胡里改江;元代称呼尔哈河,到了清代末年才改称牡丹江。

这名称的变迁,恰似一部流动的边疆史,从旧石器时代到牡丹江右岸振兴遗址,早期文明在光阴中照耀着这片土地——肃慎人曾在此以“楛矢石砮”向中原王朝进贡,商周时期的振兴遗址与莺歌岭文化层,诉说着新石器时代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建立渤海国,定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渤海镇)。这座仿唐长安而建的王城,现存宫城遗址与石灯幢,将盛唐风华与靺鞨民族的骁勇融为一体。渤海国的繁盛使牡丹江大地更加开放包容,“海东盛国”名扬天下,渤海国的居民包括靺鞨人、高句丽人等多个民族,政治、经济体制完全沿袭唐朝制度其全盛时期,辖区广阔,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堪称北方的强盛国度。

公元926年,这个屹立229年、传承15代的帝国在契丹铁骑的铁蹄下轰然倒塌。如今的牡丹江宁安县渤海镇,仅存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和博物馆,成了这段风云史的最后注脚,馆中所珍藏的陶瓷文物彰显了这个边陲小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115年,世居牡丹江畔的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女真人在此崛起,牡丹江流域成为女真文明的摇篮。

明清时期,宁古塔将军府设立,让这片土地成为清廷经略东北的军政中心,管辖今天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吴兆骞等流放文人,在冰天雪地中写下《秋笳集》,将中原典籍与诗词技艺播撒于边疆,形成独特的“流人文学”。而19世纪“闯关东”的移民潮,更让山东、河北的拓荒者在此开垦出连片沃野,黑土地上的“开犁节”与采参习俗,沉淀为坚韧务实的城市性格。

雪色印记:威虎山的传奇被写入《林海雪原》

1903年,中东铁路的汽笛声打破了江畔的宁静。牡丹江站的设立,让这座边陲村落一跃成为铁路枢纽,为牡丹江带来日益繁荣的景象,这座因江得名的小渔村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型。

然而,1932年日军的铁蹄践踏至此,牡丹江被划为伪满洲国“牡丹江省”省会。侵略者修建图佳铁路,将木材、矿产源源不断运往日本。

黑暗中也燃起了抗争的火种。八位抗联女战士在乌斯浑河投江殉国,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传奇被写入《林海雪原》,绥芬河秘密交通线护送革命家穿越国境……这些红色记忆,化作今日八女投江纪念公园的雕塑与威虎山影视城的实景演出,成为城市精神的血脉。

1945年建市后,依托森林与矿产资源,发展为木材加工、造纸与机械制造基地。改革开放后,绥芬河、东宁口岸的开放使其成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旅游业亦蓬勃发展,镜泊湖、中国雪乡等自然景观与渤海国遗址、俄式小镇横道河子等人文景观广受游客们欢迎。

新时代叙事:冰雪与边贸的双重交响

如今的牡丹江,正以“湖、林、雪、边、俗、红”六大名片重塑边疆活力。

镜泊湖的冬日冰瀑与夏夜银河,吸引着摄影师的镜头;中国雪乡的厚雪覆盖木屋,成为南方游客的童话世界。这片曾写下无数壮美传奇的热土,在新时代的壮阔洪流中,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加快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牡丹江沿边近海、区位优越,是一座经贸活跃的开放之城。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沿边开放城市和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G10、G11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滨绥、图佳铁路,哈牡高铁、牡绥高铁、牡佳客专在此交汇。

牡丹江的历史不是单线条的演进,而是多元文化的层积与转化,从渤海国的盛唐遗风到抗联的红色热血,从移民拓荒的坚韧到口岸开放的创新,满族的萨满鼓声与抗联的军号共鸣,殖民的伤痕与文旅的创意共生。

这座“弯曲之江”畔的城市,正如其名,以迂回的姿态包容着历史的重量,又以开放的胸襟奔向未来的辽阔。在这里,每一朵浪花都是故事的开始,每一次潮涌都是新篇的序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观察·牡丹江丨你以为雪乡就是全部?牡丹江的三千年大招还没放完

在长白山余脉老爷岭与张广才岭之间,一片黑土地滋养了一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城市——牡丹江。

文丨王芊

在长白山余脉老爷岭与张广才岭之间,一片黑土地滋养了一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城市——牡丹江。

牡丹江是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满族发祥地、全国第三大朝鲜族聚居地,牡丹江的文化,更是是多重时空的叠合。商周时期莺歌岭文化、唐代渤海文化、清代宁古塔流人文化、近代“闯关东”移民文化、开发建设北大荒知青文化等在此积淀传承。

这座因江得名、因铁路兴盛的边疆之城,既是白山黑水的生态明珠,也是东北亚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见证者。她的故事,从远古肃慎人的渔猎号子,到今日跨境列车的汽笛长鸣,每一段波澜都刻印着独特的文化基因。

历史流痕:江畔三千年的文明交响

牡丹江一词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弯曲曲的江”。牡丹江唐代称忽汗河;金代称胡里改江;元代称呼尔哈河,到了清代末年才改称牡丹江。

这名称的变迁,恰似一部流动的边疆史,从旧石器时代到牡丹江右岸振兴遗址,早期文明在光阴中照耀着这片土地——肃慎人曾在此以“楛矢石砮”向中原王朝进贡,商周时期的振兴遗址与莺歌岭文化层,诉说着新石器时代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建立渤海国,定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市渤海镇)。这座仿唐长安而建的王城,现存宫城遗址与石灯幢,将盛唐风华与靺鞨民族的骁勇融为一体。渤海国的繁盛使牡丹江大地更加开放包容,“海东盛国”名扬天下,渤海国的居民包括靺鞨人、高句丽人等多个民族,政治、经济体制完全沿袭唐朝制度其全盛时期,辖区广阔,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堪称北方的强盛国度。

公元926年,这个屹立229年、传承15代的帝国在契丹铁骑的铁蹄下轰然倒塌。如今的牡丹江宁安县渤海镇,仅存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和博物馆,成了这段风云史的最后注脚,馆中所珍藏的陶瓷文物彰显了这个边陲小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115年,世居牡丹江畔的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女真人在此崛起,牡丹江流域成为女真文明的摇篮。

明清时期,宁古塔将军府设立,让这片土地成为清廷经略东北的军政中心,管辖今天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吴兆骞等流放文人,在冰天雪地中写下《秋笳集》,将中原典籍与诗词技艺播撒于边疆,形成独特的“流人文学”。而19世纪“闯关东”的移民潮,更让山东、河北的拓荒者在此开垦出连片沃野,黑土地上的“开犁节”与采参习俗,沉淀为坚韧务实的城市性格。

雪色印记:威虎山的传奇被写入《林海雪原》

1903年,中东铁路的汽笛声打破了江畔的宁静。牡丹江站的设立,让这座边陲村落一跃成为铁路枢纽,为牡丹江带来日益繁荣的景象,这座因江得名的小渔村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型。

然而,1932年日军的铁蹄践踏至此,牡丹江被划为伪满洲国“牡丹江省”省会。侵略者修建图佳铁路,将木材、矿产源源不断运往日本。

黑暗中也燃起了抗争的火种。八位抗联女战士在乌斯浑河投江殉国,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传奇被写入《林海雪原》,绥芬河秘密交通线护送革命家穿越国境……这些红色记忆,化作今日八女投江纪念公园的雕塑与威虎山影视城的实景演出,成为城市精神的血脉。

1945年建市后,依托森林与矿产资源,发展为木材加工、造纸与机械制造基地。改革开放后,绥芬河、东宁口岸的开放使其成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旅游业亦蓬勃发展,镜泊湖、中国雪乡等自然景观与渤海国遗址、俄式小镇横道河子等人文景观广受游客们欢迎。

新时代叙事:冰雪与边贸的双重交响

如今的牡丹江,正以“湖、林、雪、边、俗、红”六大名片重塑边疆活力。

镜泊湖的冬日冰瀑与夏夜银河,吸引着摄影师的镜头;中国雪乡的厚雪覆盖木屋,成为南方游客的童话世界。这片曾写下无数壮美传奇的热土,在新时代的壮阔洪流中,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加快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牡丹江沿边近海、区位优越,是一座经贸活跃的开放之城。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沿边开放城市和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G10、G11两条国道贯穿全境,滨绥、图佳铁路,哈牡高铁、牡绥高铁、牡佳客专在此交汇。

牡丹江的历史不是单线条的演进,而是多元文化的层积与转化,从渤海国的盛唐遗风到抗联的红色热血,从移民拓荒的坚韧到口岸开放的创新,满族的萨满鼓声与抗联的军号共鸣,殖民的伤痕与文旅的创意共生。

这座“弯曲之江”畔的城市,正如其名,以迂回的姿态包容着历史的重量,又以开放的胸襟奔向未来的辽阔。在这里,每一朵浪花都是故事的开始,每一次潮涌都是新篇的序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