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观察|北上广的思念按钮:这届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在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观察|北上广的思念按钮:这届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在场”

重要的不是谁去扫墓,而是有没有记住为什么而扫。当民俗遇上市场经济,与其争论对错,不如思考如何让流淌千年的情感,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安放之所。

文 | 刘骥翱

清明将至,各大电商平台上“代烧纸钱”“代扫墓”的订单量悄然攀升。从擦拭墓碑、敬献鲜花,到直播磕头、代写家书,标价几十元至上千元的服务套餐琳琅满目。这场传统祭祀习俗与现代商业逻辑的碰撞,既折射出人口流动加剧的社会现实,也掀开了民俗经济转型的一角。

流动时代的“云孝心”‌

“人在深圳打工,老家祖坟在贵州深山里,回去一趟成本太高。”90后白领小林在购物车中添加了一项498元的代扫墓服务,包含清理杂草、摆放贡品和视频反馈。像他这样的客户并非孤例。据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清明期间代祭祀服务成交量同比上涨40%,超六成消费者来自一线城市。

代扫墓服务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时间与空间的交易”。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口迁徙,2022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较十年前增长35%。当物理距离难以跨越,传统“现场祭扫”的刚性需求便转化为对情感寄托的替代方案。北京民俗学会学者指出:“代扫墓不是对孝道的消解,而是民俗在现代化压力下的适应性调整。”

 清明经济的“新赛道”‌

这门生意早已超越个体户模式,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哈尔滨市双城区某殡葬服务公司,代扫墓业务被拆解为标准流程:前期沟通家族禁忌、现场3人小组分工(清洁、礼仪、拍摄),最终通过15分钟视频验收成果。“单日最高接单50户,毛利率超过60%。”公司负责人透露。

更值得注意的是衍生市场的繁荣。电商平台上,可定制挽联的电子蜡烛、生物降解纸钱等新产品销量激增;部分直播间甚至推出“VR祭扫”,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参与仪式。据行业估算,2023年清明相关市场规模或突破150亿元,较五年前翻了两番。

争议与共识:孝心可以“外包”吗?

“花钱买来的磕头,祖宗真的收得到吗?”不少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对此难以接受。反对者认为,商业介入让仪式沦为形式,消解了祭祀的情感内核。但支持者反驳:“古代还有‘寒食托梦’的传说,代扫墓不过是换了种媒介传承孝道。”

这场争论背后,是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层博弈。社会学家指出,代扫墓服务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平衡两点:一是守住仪式庄重性的底线(如禁止娱乐化直播),二是建立行业标准(如服务透明度、隐私保护)。目前,江苏、浙江等地已出台代祭扫服务规范,要求经营者备案并留存影像资料至少三个月。

从“代扫”到“共创”:清明经济的未来式

长远来看,清明经济的转型或许不止于替代性服务。在广州,公益组织推出“记忆托管”项目,通过口述史记录帮助年轻人重建家族记忆;在上海,环保祭扫推广使鲜花预订量较冥币高出三倍。这些尝试暗示着,传统节日经济的升级方向,或将从“购买劳动力”转向“购买文化价值”。

正如某位选择代扫墓服务的消费者所言:“重要的不是谁去扫墓,而是有没有记住为什么而扫。”当民俗遇上市场经济,与其争论对错,不如思考如何让流淌千年的情感,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安放之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观察|北上广的思念按钮:这届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在场”

重要的不是谁去扫墓,而是有没有记住为什么而扫。当民俗遇上市场经济,与其争论对错,不如思考如何让流淌千年的情感,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安放之所。

文 | 刘骥翱

清明将至,各大电商平台上“代烧纸钱”“代扫墓”的订单量悄然攀升。从擦拭墓碑、敬献鲜花,到直播磕头、代写家书,标价几十元至上千元的服务套餐琳琅满目。这场传统祭祀习俗与现代商业逻辑的碰撞,既折射出人口流动加剧的社会现实,也掀开了民俗经济转型的一角。

流动时代的“云孝心”‌

“人在深圳打工,老家祖坟在贵州深山里,回去一趟成本太高。”90后白领小林在购物车中添加了一项498元的代扫墓服务,包含清理杂草、摆放贡品和视频反馈。像他这样的客户并非孤例。据某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清明期间代祭祀服务成交量同比上涨40%,超六成消费者来自一线城市。

代扫墓服务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时间与空间的交易”。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口迁徙,2022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较十年前增长35%。当物理距离难以跨越,传统“现场祭扫”的刚性需求便转化为对情感寄托的替代方案。北京民俗学会学者指出:“代扫墓不是对孝道的消解,而是民俗在现代化压力下的适应性调整。”

 清明经济的“新赛道”‌

这门生意早已超越个体户模式,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哈尔滨市双城区某殡葬服务公司,代扫墓业务被拆解为标准流程:前期沟通家族禁忌、现场3人小组分工(清洁、礼仪、拍摄),最终通过15分钟视频验收成果。“单日最高接单50户,毛利率超过60%。”公司负责人透露。

更值得注意的是衍生市场的繁荣。电商平台上,可定制挽联的电子蜡烛、生物降解纸钱等新产品销量激增;部分直播间甚至推出“VR祭扫”,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参与仪式。据行业估算,2023年清明相关市场规模或突破150亿元,较五年前翻了两番。

争议与共识:孝心可以“外包”吗?

“花钱买来的磕头,祖宗真的收得到吗?”不少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对此难以接受。反对者认为,商业介入让仪式沦为形式,消解了祭祀的情感内核。但支持者反驳:“古代还有‘寒食托梦’的传说,代扫墓不过是换了种媒介传承孝道。”

这场争论背后,是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层博弈。社会学家指出,代扫墓服务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平衡两点:一是守住仪式庄重性的底线(如禁止娱乐化直播),二是建立行业标准(如服务透明度、隐私保护)。目前,江苏、浙江等地已出台代祭扫服务规范,要求经营者备案并留存影像资料至少三个月。

从“代扫”到“共创”:清明经济的未来式

长远来看,清明经济的转型或许不止于替代性服务。在广州,公益组织推出“记忆托管”项目,通过口述史记录帮助年轻人重建家族记忆;在上海,环保祭扫推广使鲜花预订量较冥币高出三倍。这些尝试暗示着,传统节日经济的升级方向,或将从“购买劳动力”转向“购买文化价值”。

正如某位选择代扫墓服务的消费者所言:“重要的不是谁去扫墓,而是有没有记住为什么而扫。”当民俗遇上市场经济,与其争论对错,不如思考如何让流淌千年的情感,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安放之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