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石木
继续为大家带来3月17号至19号《日本漫画:杂志编辑的奥义》系列讲座的回顾。上一篇是《漫画编辑成就了强大的日本ACG产业》(可点击阅读)。
这次分享19号的讲座,来自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大塚英志先生。真的超牛超有趣!
讲座现场照片
你会发现,那些恐怖的都市传说,不放进漫画里简直可惜——
提醒!前方高能!我没瞎说!
漫画与都市民俗学
大塚英志讲座,青石木整理
何为都市传说?
1980年代,都市传说曾经在日本流行过一段时间。而到了90年代,从社会学、民俗学角度对都市传说进行的学术研究诞生。向上追溯,最早的研究当属1969年发表的法国奥利安地区的都市传说:
1969年5月初,法国奥利安地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言,说是几位白人女性突然下落不明,原因是犹太商人在女装店的试衣间里给女性下药,然后通过地下道将她们拐卖到外国当妓女。一直到5月底这个传言都还未消退,甚至对当时犹太商人的生存境况造成了实际影响。当然,这个故事是个不存在的谣言,反映出的是欧洲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像这样分析都市传说诞生的背景,就是古典的都市传说研究。
再讲一个日本1980年代初都市传说的例子,裂口女传说(口裂け女)。
裂口女相关的创作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三姐妹去做了整容手术,其中两个人手术成功,还有一个手术失败,结果嘴巴裂开到耳根。之后她戴上了白色口罩,会抓住小孩子问,“我是美女吗?”假如小孩子回答丑女,她就会当场用刀把小孩捅死;如果回答美女,她就会说“即使这样……”,然后解下口罩,张大嘴,追着孩子跑。不管小孩跑得多快多远,就算逃到家里反锁房门,也会被她破门而入给抓住。想要得救就要“发蜡,发蜡,发蜡”这样唱三遍。
像这样的恐怖传说,日语也叫做“怪谈”,这个裂口女就是其中的典型,恐怕中国古典文学里面也有这样的故事。而这些80年代在小孩间流传的故事,在一些地区甚至被认为是真的。实际上80年代初,我是筑波大学的学生,当时筑波大学周围有很多农家,我和朋友就寄宿在那里。农家的窗户总是紧闭,问了女主人之后发现了裂口女故事的变异版本,他们相信如果不关紧门窗就会被裂口女偷听。我们是民俗学的学生,对于真的有人相信这样的传说感到很惊讶……
都市传说作为认识世界的装置
有一个叫柳田国男[1]的民俗学研究学者,把都市传说叫做“世间话”(闲话)。在他的《世间话的研究》这本书中,认为世间话是来自民间的、用以形成公共性的装置。也就是说,因为有这些都市传说、世间话,人与人之间能根据它们形成正确的公共性,正确的社会认知。就像当时的报纸上不仅充斥着都市传说,还有丑闻、八卦之类的议论,民众就是通过这些议论来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批判。因此都市传说的研究价值就由此显现,把都市传说当作研究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都市传说”有许多别称,比如“怪谈”、“世间话”、“现代民间故事”等等,不过一般学界还是使用美国学者提出的“都市传说”这一术语。都市传说是一个关系着人类交流的问题,但在中国说起都市传说基本上还是被定义为违反科学合理性的迷信,然而它在学术研究中有着巨大意义。
通过谈论,特别是讲故事,人能够确认对自身、对人生的态度。在把握世界的基础上,把许许多多的个别的故事素材镶嵌组合,然后创造出自己独立的世界观,继而人们一个一个地创造出自己独立的现实。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对现实的解释,这样多重的世界将以碎片化的样子呈现出来。一切都是经验和交流带来的,绝不是永远的、客观的、妥当的事实。
——Rolf Wilhelm Brednich[2]
就像这里所写,人类是在理解眼前的现实基础上创造着各自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在解释世界。而都市传说,或许就是对世界解释的一种。
讲座现场照片
都市传说的发生
都市传说的发生有几个假说理论。
(1)两种不同的文化、时间、世界形象发生冲突时(日常/非日常、内/外、传统/现在、死/性等等)产生了断裂、不安,于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消解,都市传说诞生;
(2)日常/非日常发生冲突的场所、被认知为非日常的场所。意识到非日常的空间,容易诞生都市传说。
也就是说,异文化、异空间相互碰撞的地方都市传说容易发生。比如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引进的列车、铁道在进入传统的农村空间、文化时诞生的都市传说:晚上本不该有列车驶过的地方却总是出现列车,有一天晚上,本不该出现的列车又出现了,而此时对面却开来了正常行驶的列车,两车相撞之后,发现地上有一只死去的大狸猫。
《有顶天家族》中狸猫二哥变列车的设定
就像这样,属于近代交通机关的铁道进入农村后,价值观不同的东西相互碰撞,便以都市传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就像刚刚说的犹太人都市传说,就是欧洲与犹太两种异文化相互碰撞产生偏见,从而诞生了都市传说,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情况。
这种由偏见生成的都市传说,被日本的民俗学者野村纯一[1]称为“危险的话群”。一般的传说是以某个事件为基础诞生的,但有时候某些都市传说会反过来影响现实中的事件,这种传说是具有危险性的。
总之,自我内部的价值观和外部侵入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复数的价值观中故事诞生了。而这些故事、都市传说,则反映着该地区人民对于世界的共同认知。
就像住在东京的人互相谈论着东京的都市传说,实际上反映着他们对于东京这个都市空间的印象。
农村中经常出现的怪谈,比如山里面有吓人的妖怪之类的,实际上也是村民对于村子这个生活空间印象的反映,对于远离自己生活空间的山这个神圣空间的想象。
对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人类在不断地为其创造意义的同时生活着。因而,在近年的都市民俗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把都市传说作为重新建构市民的精神、都市空间世态的资料来利用的倾向。
北京都市传说举例
举几个例子吧:
①《北京大学的红背心》
1994年,有个女生晚上11点过去打水的时候,听到背后传来了嘶哑的声音:“要红背心吗?”女生受到惊吓,逃回了寝室。几天后,她又去打水的时候再一次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回答了“要”。第二天,那个女生死了,全身染血,简直就像穿上了红背心。
②《375路公交车》
375路公交的运行路线是颐和园到香山之间。有天晚上,一个年轻人搭上了最后一趟公交,车里面除了司机和售票员以外一个人也没有。到了下一站,有个老人上了车。开车5分钟以后,老人和年轻人吵起了架,司机不得不停车让两个人下去。下车后,年轻人对老人说:“你很奇怪,刚刚没人说过任何东西呀。”老人这样回答他:“小子,不用和我道谢。刚刚那辆车里的两个人,你没看见他们俩没有腿吗?”这样说着,那最后一趟公交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北京都市传说分析
北京都市传说分布图(浅野龙哉研究室制作)
北京都市传说的分布特征如下:第一,集中于故宫周边;第二,集中于10号线北半部分;第三,集中于大学校园内;第四,在开往市外的地铁上呈点状分布。
对此,有几种解说——
阴阳太极:对城市空间特性的二元划分;
彼岸此岸:对都市空间的内侧外侧、自我他者的区分;
气的循环:将都市空间认知为呼吸着的生命体;
龙脉:传统风水说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
从对北京都市传说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人们如何认识北京现在的空间,如何在这个空间中制造、传递着意义,北京城深厚的传统是否以这样的方式留存下来。这就是都市民俗学、现代民俗学的手法。
最后,重要的便是:
故事的诞生、漫画的创作就可以从这里开始!
将都市传说中登场人物作为角色:
大塚老师团队开发中的收集日本都市传说网站词语并生成都市传说的bot推特账号KATARIBE:
由浅野龙哉老师利用KATARIBE创作的以北京都市传说为题材的漫画,近日即将公开哦。
——这样以学者型的方式进行研究的漫画家,真的非常令人钦佩。感觉他们比我们自己还要更加了解中国本地的都市传说。大家对于这样的创作有何想法,或者你所在的城市甚或是学校里,有哪些恐怖传说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哦XD
[1]柳田国男(Yanagita Kunio,1875-1962),日本民俗学创立者。东京大学主攻法律和政治学,学习农政学。早年曾投身于文学事业。30岁时离开文坛,开始研究民俗学,创立了民间传说会、民俗学研究所。著有《远野物语》、《妖怪谈义》、《桃太郎的诞生》、《民间承传论》、《国史与民俗学》等。1951年荣获日本文化勋章。
[2] Rolf Wilhelm Brednich(1935-),德国民俗学者、民间文学研究者。
[3]野村纯一(Jyunichi Nomura,1935-2007),日本国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口承文艺学研究。代表作有《日本的世间话》(1955)、《昔话传承的研究》(1984)、《日本传说大系》共17卷(共编,1990)、《昔话的森林》(1998)等多部著作。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动画学术趴是国内动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深度媒体和爱好者社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