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春节到双流彭镇老茶馆喝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节到双流彭镇老茶馆喝茶

在茶香缭绕中,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交织中享受着属于各自的生活。

文 | 刘伟兵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凡是到过成都的人,都有一种幸福的回忆和感受,那里有一种安逸的慢生活。老茶馆是成都茶文化的见证,也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信息交换、文化交流的场所。

观音阁老茶馆在2016年被认定为“成都市历史建筑”,2020年又被认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春节假期早上7点出发来到这里,屋里屋外已经坐了很多人。彭镇的几家茶馆坚持传统,每日凌晨四点生火、五点开门。地面是硬土,坑洼不平,保留着岁月痕迹。其价格亲民实惠,当地老人喝茶仅需1元,游客10元一杯,可以续水。茶馆内有四川唯一保存的老虎灶,烧水的铝水壶、白色盖碗、老式茶桌竹椅,能让人花较少的钱享受惬意时光。

大大小小的老茶馆是四川人久未醒来的一场梦,是一种慢生活的体验。彭镇老茶馆的市井味、泥土味和人情味在新时代里倔强而温暖地存在着,如一位静穆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岁月长河之畔。青瓦灰墙,木梁纵横,那斑驳的墙面似在低诉往昔的繁华与沧桑,阳光穿过天窗,宛如金色纱幔轻柔地洒在古旧的桌椅上。

图为双流彭镇老茶馆。 刘伟兵 摄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考证,茶的原产地在中国西南。汉代王褒《僮约》记录四川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东)买茶之事,提列茶为四川的市场商品。南北朝时饮茶盛行于南方,渐渐由南及北。东汉末期,曾有过大疫,当时南方林莽未辟之处仍多,地方潮湿,传染病最易传播,沸水饮茶的习惯,无形中形成了一道卫生防线。自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汉末那种规模的大疫。

“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宋史学家漆侠《宋代经济史》记载,后蜀官员毋守素入宋,为讨好新主献上自家在蜀中庄产、茶园,得旨“赐钱三百万以充其直,仍赐第于京城”,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蜀地茶叶种植园规模较大。到了宋代,茶已经是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

公元993年,世居都江堰青城后山的王小波、李顺等不堪朝廷对茶农征收苛捐杂税揭竿而起,率众起义。王安石在变法中,就著文议论茶叶流通之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眉山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东坡先生饮用绿茶的习惯。《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是南宋丹棱人,他不仅详细记录了都江堰、雅安产茶历史,也记载了当时四川茶叶已远销西亚和欧洲。元代李德载的《赠茶肆》中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也许是中国至今流传最广的著名茶联,成为赞颂四川省雅安市蒙顶茶的经典之作。

相传距今约150年前,彭镇突遇大火,几乎将整个小镇化为灰烬,唯有此处的老茶馆幸免于难,祖辈念其有观音庇佑,故而得名观音阁。2008年汶川地震,老茶馆水缸晃动,竹竿拉扯断,可茶馆一片瓦都没有掉。几分钟过后,人们发现房顶的青瓦片堆了起来,开了个小天窗,大家都说是观音想看一下里面的茶客有没有事。彭镇老茶馆位于成都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来过这里的人都赞叹有水、有茶,更有一种令人羡慕而巴适的慢生活。

茶馆斑驳的四壁有着历史的印记,置身其中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忘记忧愁。在不到3000米长的老街上,有数家茶馆。每天一大早,一群白发苍苍的本地人来喝茶,更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来“打卡”,在茶香缭绕中,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交织中享受着属于各自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茶馆的生活平淡而从容地进行着。一碗茶,可以喝一早,也可以喝一天。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浮躁的人心,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坐进茶馆,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切身感受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用豁达穿风雨,以趣味生情味,凭善良度己身。时光流转,品茗而聚,“围炉煮茶”则成了现代年轻人流行的风尚。

今天成都的茶馆依然很多,但仍能留存老成都味道的却很少。在这里,茶客围坐其间,或白发苍苍的老者,或闲适的中年人,他们手捧青花盖碗,茶香袅袅升腾。有的专注于棋局对弈,落子无声;有的则畅叙幽情,欢声笑语回荡在这方充满烟火气的空间。角落里的老虎灶,火苗舔舐着壶底,铝壶中的水咕噜咕噜作响,仿佛是老茶馆的心跳,沉稳而有节奏。墙上的旧海报、悬挂门边的玉米辣椒,这些岁月的注脚与光影交织,勾勒出一幅幅川西民俗风情的鲜活长卷,不动声色地诉说着普通人质朴悠然的慢生活。其实,天府之国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无不顺其自然,都是怡然自得。就像老茶馆的泥土地面,尽管高低不平,却无声地记录着岁月的点点滴滴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4/03 13:4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节到双流彭镇老茶馆喝茶

在茶香缭绕中,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交织中享受着属于各自的生活。

文 | 刘伟兵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凡是到过成都的人,都有一种幸福的回忆和感受,那里有一种安逸的慢生活。老茶馆是成都茶文化的见证,也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信息交换、文化交流的场所。

观音阁老茶馆在2016年被认定为“成都市历史建筑”,2020年又被认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春节假期早上7点出发来到这里,屋里屋外已经坐了很多人。彭镇的几家茶馆坚持传统,每日凌晨四点生火、五点开门。地面是硬土,坑洼不平,保留着岁月痕迹。其价格亲民实惠,当地老人喝茶仅需1元,游客10元一杯,可以续水。茶馆内有四川唯一保存的老虎灶,烧水的铝水壶、白色盖碗、老式茶桌竹椅,能让人花较少的钱享受惬意时光。

大大小小的老茶馆是四川人久未醒来的一场梦,是一种慢生活的体验。彭镇老茶馆的市井味、泥土味和人情味在新时代里倔强而温暖地存在着,如一位静穆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岁月长河之畔。青瓦灰墙,木梁纵横,那斑驳的墙面似在低诉往昔的繁华与沧桑,阳光穿过天窗,宛如金色纱幔轻柔地洒在古旧的桌椅上。

图为双流彭镇老茶馆。 刘伟兵 摄

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考证,茶的原产地在中国西南。汉代王褒《僮约》记录四川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东)买茶之事,提列茶为四川的市场商品。南北朝时饮茶盛行于南方,渐渐由南及北。东汉末期,曾有过大疫,当时南方林莽未辟之处仍多,地方潮湿,传染病最易传播,沸水饮茶的习惯,无形中形成了一道卫生防线。自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汉末那种规模的大疫。

“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宋史学家漆侠《宋代经济史》记载,后蜀官员毋守素入宋,为讨好新主献上自家在蜀中庄产、茶园,得旨“赐钱三百万以充其直,仍赐第于京城”,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蜀地茶叶种植园规模较大。到了宋代,茶已经是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

公元993年,世居都江堰青城后山的王小波、李顺等不堪朝廷对茶农征收苛捐杂税揭竿而起,率众起义。王安石在变法中,就著文议论茶叶流通之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眉山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东坡先生饮用绿茶的习惯。《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是南宋丹棱人,他不仅详细记录了都江堰、雅安产茶历史,也记载了当时四川茶叶已远销西亚和欧洲。元代李德载的《赠茶肆》中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也许是中国至今流传最广的著名茶联,成为赞颂四川省雅安市蒙顶茶的经典之作。

相传距今约150年前,彭镇突遇大火,几乎将整个小镇化为灰烬,唯有此处的老茶馆幸免于难,祖辈念其有观音庇佑,故而得名观音阁。2008年汶川地震,老茶馆水缸晃动,竹竿拉扯断,可茶馆一片瓦都没有掉。几分钟过后,人们发现房顶的青瓦片堆了起来,开了个小天窗,大家都说是观音想看一下里面的茶客有没有事。彭镇老茶馆位于成都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来过这里的人都赞叹有水、有茶,更有一种令人羡慕而巴适的慢生活。

茶馆斑驳的四壁有着历史的印记,置身其中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忘记忧愁。在不到3000米长的老街上,有数家茶馆。每天一大早,一群白发苍苍的本地人来喝茶,更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来“打卡”,在茶香缭绕中,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交织中享受着属于各自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茶馆的生活平淡而从容地进行着。一碗茶,可以喝一早,也可以喝一天。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浮躁的人心,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坐进茶馆,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切身感受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用豁达穿风雨,以趣味生情味,凭善良度己身。时光流转,品茗而聚,“围炉煮茶”则成了现代年轻人流行的风尚。

今天成都的茶馆依然很多,但仍能留存老成都味道的却很少。在这里,茶客围坐其间,或白发苍苍的老者,或闲适的中年人,他们手捧青花盖碗,茶香袅袅升腾。有的专注于棋局对弈,落子无声;有的则畅叙幽情,欢声笑语回荡在这方充满烟火气的空间。角落里的老虎灶,火苗舔舐着壶底,铝壶中的水咕噜咕噜作响,仿佛是老茶馆的心跳,沉稳而有节奏。墙上的旧海报、悬挂门边的玉米辣椒,这些岁月的注脚与光影交织,勾勒出一幅幅川西民俗风情的鲜活长卷,不动声色地诉说着普通人质朴悠然的慢生活。其实,天府之国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无不顺其自然,都是怡然自得。就像老茶馆的泥土地面,尽管高低不平,却无声地记录着岁月的点点滴滴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4/03 13:4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