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云学堂更名为绚星,AI技术是穿越周期的重要力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云学堂更名为绚星,AI技术是穿越周期的重要力量

其目标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要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让AI成为每个组织标配能力”的里程碑。

2025年,全球企业服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AI技术引发的“智变”。从2022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2025DeepSeek以创新路径突破AI算力瓶颈,技术的爆发式迭代正在重塑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作为企业服务赛道的头部企业,云学堂日前做了一个被创始人卢睿泽称之为“大胆”的决定——将使用14年且已成为行业第一品牌的 "云学堂更名为“绚星智慧科技”(Radnova),标志着这家企业从“学习服务商”向“智能生产力建设服务商”的全面进化。

背后的深层逻辑,正是AI技术浪潮对企业服务市场的彻底重构,AI正从“工具”进化为“生产力引擎”。在这场变革中,云学堂的焕新是一次技术与战略的双重觉醒。正如卢睿泽所言,绚星的目标是成为AI时代的“水电工”,让智能技术像基础设施一样融入企业血脉。

01 | AI变革下的双向奔赴

一个行业共识是,AI正在成为撬动各行各业变革的最大变量。

在企业服务领域,AI正从辅助工具向生产力核心演进:它帮助企业沉淀知识资产,让业务部门自主构建智能应用,甚至将 HR 职能前置到业务一线。这种演进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甚至管理哲学的全面重构。

LangChain发布的《AI Agents 现状报告(State of AI Agents)》显示,基于对1300多名专业人士的调研,约51%的受访者已将AI智能体用于工作场景,中型公司(100-2000名员工)的采用率高达63%。此外,78%的受访者有积极的计划将AI智能体投入工作场景。这些数据表明,AI智能体正在成为企业提升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工具。 

另据麦肯锡等多份权威报告显示,AI Agent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飙升至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4.8% 

这种指数级增长背后,是智能体技术对企业生产力的革命性重塑——当大模型成本从每百万tokens72美元骤降至0.24美元(相当于300分之一)时,AI技术真正突破商用临界点。

这一背景下,企业生产力的定义被彻底颠覆——“人机协同”不再是一种愿景,而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选项。

“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开展,AI与人的能力将相互促进,人与AI将形成双螺旋共生关系。”卢睿泽指出,在企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人与AI的协同关系将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企业构建人和 AI 两支生产力、协同工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面对AI技术的浪潮,卢睿泽敏锐意识到:“单一的学习场景已无法满足企业对生产力的全链条需求,唯有将AI融入组织基因,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跃迁。”

2011年成立以来,云学堂以“数字化学习”为切口,服务了24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积累了深厚的企业服务经验。作为数字化学习领域的领军者,云学堂的技术基因也让其更早意识到AI的趋势,并作出精准回应。

“我们对AI的态度始终是坚定的技术信仰。”卢睿泽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提到,公司对于AI技术的探索始于2018年,启动 NLP技术研发时,行业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当时主要聚焦于课程资料的切片标注技术,试图将企业知识转化为培训资源。尽管初期成果有限,但为团队积累了算法与工程经验。

2022GPT技术爆发后,云学堂迅速扩充AI团队至百人规模,并将战略升级为 "AI First",这标志着从技术预研转向全面商业化应用。2023年推出智能体驱动的业务系统;2024年上市后加速大模型技术研发,特别是基于知识的客户服务体系,通过智能体持续学习历史数据,大幅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印证了“技术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主张。

通过“战略试水-场景深耕-组织进化”的三阶段演进,绚星智慧科技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目标——帮助客户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体系,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AI技术快速迭代的浪潮中,这家中国首家VIE架构美股上市的企业服务公司,正以其14年积累的行业认知和技术沉淀,重新定义智能化时代的人才与企业发展范式。

02 |“人+AI”双螺旋:重构企业生产力

品牌焕新后的绚星智慧科技,其核心战略是通过AI技术帮助企业构建“人+AI”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基于此,该公司的产品生态围绕智能人才管理、智能体服务、企业智能私域知识库、智能工作助手四大支柱展开。

具体而言,智能人才管理是通过AI原生技术覆盖人才“选、育、用、留”全周期的数字化管理闭环。例如,动态人岗匹配系统可基于业务需求实时调整策略,智能测评模块通过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实测数据显示,升级后的系统可使企业人才管理效率提升67%。 

智能体服务是企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器,帮助企业实现AI智能体构建与运行服务,走通企业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支持低成本、快速部署,目前已提供超过1800个应用。例如,基于绚星智能体平台开发搭建的智能客服,使客户问题处理时长缩短75% 

企业智能私域知识库可以将企业内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工具,让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利用自身的知识资产,打造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

智能工作助手定位面向各个岗位的AI即时赋能助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组织及业务管理效能。根据绚星智慧科技销售团队应用后的实测数据显示:实现销售成交周期缩短28%,新销售开单周期压缩30%,主管辅导学员效率提升62%

据卢睿泽介绍,当前绚星的四大业务板块中,人才管理仍为主业,但智能知识库、智能体平台、工作助手的战略价值正在快速提升,且四大业务板块间已形成协同效应,形成 “数据——技术——应用——反馈”的闭环:人才管理产生的数据反哺知识库优化,智能体平台基于知识库开发新应用,工作助手将应用价值传递给客户,最终反哺人才管理业务的升级。

据绚星日前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总收入3.31亿元人民币,净亏损大幅收窄至0.9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61.8%

卢睿泽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机遇。2024年,公司的人工智能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果,大大减少了公司净亏损,同时提高了客户和股东的价值。新的三个人工智能业务线已经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并将很快推向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业务组合。 

分析绚星智慧科技日前这一战略升级,背后是有以下几重核心逻辑的驱动:

首先是定位升维,公司的目标从“提升人的能力”到“重构生产力体系”。传统的企业学习聚焦于员工技能培养,而绚星智慧科技通过AI技术将人才管理、业务流程、知识资产等要素整合,形成“人+AI”的协同网络。

以客服流程为例,传统模式下客户咨询需经过多层人工转接,有时甚至需要多达20协作;而绚星通过AI智能客服系统,可实现94.8%的问题自主解决,仅需三至四人监督,将线性流程改造为并行智能处理。

这种变革不仅是岗位工具的升级,更是业务流程的全面重构:从客户需求接收到解决方案生成,再到产品迭代触发,全链路实现自动化流转。

卢睿泽还提到装修公司的案例,传统销售需手动整理客户需求、查阅设计资料,耗时周才能提交方案;绚星销售助手通过智能体+私域知识库,实时记录对话需求并自动生成设计方案与报价单,耗时减半,效率大幅提升。 

对于课程销售,AI分析客户需求后自动匹配万门课程中的最优组合,使销售无需记忆课程内容即可精准服务,新销售开单周期明显缩短

这种“生产力的重构”还体现在市场、研发、招聘等多个场景中,比如由AI负责代码框架生成与漏洞检测,工程师专注逻辑优化。 

这些实践验证了AI对组织效能的指数级提升,并被提炼为可复用的方法论,即“技术——组织——生态三位一体的转型路径:

首先是技术层构建智能知识库与模型无关化平台,解决数据沉淀与模型选型难题。

其次是组织层通过流程AI化、人才赋能与文化重塑,实现从软件思维到AI思维的转变。

最后是生态层与行业伙伴共建解决方案,推动AI技术在垂直场景的落地。

卢睿泽表示,绚星智慧科技开放智能体平台与无代码工具给行业伙伴,推动AI技术在中小微企业的普及。

03 | 企业智能化元年的新图景

AI对于行业的改造还在继续,卢睿泽将2025年定义为“企业智能化元年”,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技术成熟度,国产大模型已能满足企业服务场景需求,“至少在我们这个场景里已经能够完全验证,被客户可信的使用了。”卢睿泽对界面新闻称。

二是成本经济性,每百万tokens的价格已经从2022年底的70美元降至0.24美元,未来两年还有望再降,AI将成为企业可负担的基础设施。

但挑战同样严峻,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在于组织能力的重构,即从传统IT思维转向AI思维,这涉及产品逻辑、销售体系与交付能力的全面升级。

对此,绚星智慧科技主要通过三大路径帮助客户跨越鸿沟:

首先是模型无关化,平台兼容十来家主流大模型,自动匹配最优方案,降低技术选型成本;其次是开发平民化,通过提供无代码工具,业务部门可自主构建AI应用;

最后是数据资产化,通过智能知识库将企业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

如果将视野扩展至广阔的AI Agent市场,绚星智慧科技如何抓住这一新兴市场的爆发期红利?

卢睿泽坦言,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当前中国千万级企业中,仅很少部分部署了基础信息化系统,AI 应用空间广阔。

“这个机会不仅仅是我们一家的机会,是我们所有做软件服务、做IT服务转型的巨大机会。”他表示,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来转型。因为从传统的IT服务转到AI服务,这是两个不同的能力,之间要有长时间的切换和组织更新的过程。

而绚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则在于七年组织能力的沉淀。在技术快速迭代的AI时代,数据、客户基础与组织能力才是核心壁垒。尽管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形态,但无法复制其销售体系、交付能力与品牌影响力。

以客户交付为例,绚星构建了覆盖需求分析、方案定制、系统部署到持续优化的全链路服务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构建,需要销售团队对行业痛点的深度理解、技术团队对场景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及管理团队对变革的持续推动。

展望未来,卢睿泽表示,未来十年,希望绚星能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 “水电煤”—— 如同基础设施般融入日常运营,最终实现“人机共生”的智能社会形态。其目标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要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让AI成为每个组织标配能力”的里程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云学堂更名为绚星,AI技术是穿越周期的重要力量

其目标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要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让AI成为每个组织标配能力”的里程碑。

2025年,全球企业服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AI技术引发的“智变”。从2022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2025DeepSeek以创新路径突破AI算力瓶颈,技术的爆发式迭代正在重塑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作为企业服务赛道的头部企业,云学堂日前做了一个被创始人卢睿泽称之为“大胆”的决定——将使用14年且已成为行业第一品牌的 "云学堂更名为“绚星智慧科技”(Radnova),标志着这家企业从“学习服务商”向“智能生产力建设服务商”的全面进化。

背后的深层逻辑,正是AI技术浪潮对企业服务市场的彻底重构,AI正从“工具”进化为“生产力引擎”。在这场变革中,云学堂的焕新是一次技术与战略的双重觉醒。正如卢睿泽所言,绚星的目标是成为AI时代的“水电工”,让智能技术像基础设施一样融入企业血脉。

01 | AI变革下的双向奔赴

一个行业共识是,AI正在成为撬动各行各业变革的最大变量。

在企业服务领域,AI正从辅助工具向生产力核心演进:它帮助企业沉淀知识资产,让业务部门自主构建智能应用,甚至将 HR 职能前置到业务一线。这种演进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甚至管理哲学的全面重构。

LangChain发布的《AI Agents 现状报告(State of AI Agents)》显示,基于对1300多名专业人士的调研,约51%的受访者已将AI智能体用于工作场景,中型公司(100-2000名员工)的采用率高达63%。此外,78%的受访者有积极的计划将AI智能体投入工作场景。这些数据表明,AI智能体正在成为企业提升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工具。 

另据麦肯锡等多份权威报告显示,AI Agent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约为51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飙升至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4.8% 

这种指数级增长背后,是智能体技术对企业生产力的革命性重塑——当大模型成本从每百万tokens72美元骤降至0.24美元(相当于300分之一)时,AI技术真正突破商用临界点。

这一背景下,企业生产力的定义被彻底颠覆——“人机协同”不再是一种愿景,而成为企业生存的必选项。

“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开展,AI与人的能力将相互促进,人与AI将形成双螺旋共生关系。”卢睿泽指出,在企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人与AI的协同关系将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企业构建人和 AI 两支生产力、协同工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面对AI技术的浪潮,卢睿泽敏锐意识到:“单一的学习场景已无法满足企业对生产力的全链条需求,唯有将AI融入组织基因,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跃迁。”

2011年成立以来,云学堂以“数字化学习”为切口,服务了24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积累了深厚的企业服务经验。作为数字化学习领域的领军者,云学堂的技术基因也让其更早意识到AI的趋势,并作出精准回应。

“我们对AI的态度始终是坚定的技术信仰。”卢睿泽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提到,公司对于AI技术的探索始于2018年,启动 NLP技术研发时,行业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当时主要聚焦于课程资料的切片标注技术,试图将企业知识转化为培训资源。尽管初期成果有限,但为团队积累了算法与工程经验。

2022GPT技术爆发后,云学堂迅速扩充AI团队至百人规模,并将战略升级为 "AI First",这标志着从技术预研转向全面商业化应用。2023年推出智能体驱动的业务系统;2024年上市后加速大模型技术研发,特别是基于知识的客户服务体系,通过智能体持续学习历史数据,大幅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印证了“技术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主张。

通过“战略试水-场景深耕-组织进化”的三阶段演进,绚星智慧科技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目标——帮助客户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体系,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AI技术快速迭代的浪潮中,这家中国首家VIE架构美股上市的企业服务公司,正以其14年积累的行业认知和技术沉淀,重新定义智能化时代的人才与企业发展范式。

02 |“人+AI”双螺旋:重构企业生产力

品牌焕新后的绚星智慧科技,其核心战略是通过AI技术帮助企业构建“人+AI”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基于此,该公司的产品生态围绕智能人才管理、智能体服务、企业智能私域知识库、智能工作助手四大支柱展开。

具体而言,智能人才管理是通过AI原生技术覆盖人才“选、育、用、留”全周期的数字化管理闭环。例如,动态人岗匹配系统可基于业务需求实时调整策略,智能测评模块通过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发展建议,实测数据显示,升级后的系统可使企业人才管理效率提升67%。 

智能体服务是企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器,帮助企业实现AI智能体构建与运行服务,走通企业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支持低成本、快速部署,目前已提供超过1800个应用。例如,基于绚星智能体平台开发搭建的智能客服,使客户问题处理时长缩短75% 

企业智能私域知识库可以将企业内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工具,让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利用自身的知识资产,打造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

智能工作助手定位面向各个岗位的AI即时赋能助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组织及业务管理效能。根据绚星智慧科技销售团队应用后的实测数据显示:实现销售成交周期缩短28%,新销售开单周期压缩30%,主管辅导学员效率提升62%

据卢睿泽介绍,当前绚星的四大业务板块中,人才管理仍为主业,但智能知识库、智能体平台、工作助手的战略价值正在快速提升,且四大业务板块间已形成协同效应,形成 “数据——技术——应用——反馈”的闭环:人才管理产生的数据反哺知识库优化,智能体平台基于知识库开发新应用,工作助手将应用价值传递给客户,最终反哺人才管理业务的升级。

据绚星日前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去年实现总收入3.31亿元人民币,净亏损大幅收窄至0.9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61.8%

卢睿泽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机遇。2024年,公司的人工智能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果,大大减少了公司净亏损,同时提高了客户和股东的价值。新的三个人工智能业务线已经进入客户验证阶段,并将很快推向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业务组合。 

分析绚星智慧科技日前这一战略升级,背后是有以下几重核心逻辑的驱动:

首先是定位升维,公司的目标从“提升人的能力”到“重构生产力体系”。传统的企业学习聚焦于员工技能培养,而绚星智慧科技通过AI技术将人才管理、业务流程、知识资产等要素整合,形成“人+AI”的协同网络。

以客服流程为例,传统模式下客户咨询需经过多层人工转接,有时甚至需要多达20协作;而绚星通过AI智能客服系统,可实现94.8%的问题自主解决,仅需三至四人监督,将线性流程改造为并行智能处理。

这种变革不仅是岗位工具的升级,更是业务流程的全面重构:从客户需求接收到解决方案生成,再到产品迭代触发,全链路实现自动化流转。

卢睿泽还提到装修公司的案例,传统销售需手动整理客户需求、查阅设计资料,耗时周才能提交方案;绚星销售助手通过智能体+私域知识库,实时记录对话需求并自动生成设计方案与报价单,耗时减半,效率大幅提升。 

对于课程销售,AI分析客户需求后自动匹配万门课程中的最优组合,使销售无需记忆课程内容即可精准服务,新销售开单周期明显缩短

这种“生产力的重构”还体现在市场、研发、招聘等多个场景中,比如由AI负责代码框架生成与漏洞检测,工程师专注逻辑优化。 

这些实践验证了AI对组织效能的指数级提升,并被提炼为可复用的方法论,即“技术——组织——生态三位一体的转型路径:

首先是技术层构建智能知识库与模型无关化平台,解决数据沉淀与模型选型难题。

其次是组织层通过流程AI化、人才赋能与文化重塑,实现从软件思维到AI思维的转变。

最后是生态层与行业伙伴共建解决方案,推动AI技术在垂直场景的落地。

卢睿泽表示,绚星智慧科技开放智能体平台与无代码工具给行业伙伴,推动AI技术在中小微企业的普及。

03 | 企业智能化元年的新图景

AI对于行业的改造还在继续,卢睿泽将2025年定义为“企业智能化元年”,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技术成熟度,国产大模型已能满足企业服务场景需求,“至少在我们这个场景里已经能够完全验证,被客户可信的使用了。”卢睿泽对界面新闻称。

二是成本经济性,每百万tokens的价格已经从2022年底的70美元降至0.24美元,未来两年还有望再降,AI将成为企业可负担的基础设施。

但挑战同样严峻,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在于组织能力的重构,即从传统IT思维转向AI思维,这涉及产品逻辑、销售体系与交付能力的全面升级。

对此,绚星智慧科技主要通过三大路径帮助客户跨越鸿沟:

首先是模型无关化,平台兼容十来家主流大模型,自动匹配最优方案,降低技术选型成本;其次是开发平民化,通过提供无代码工具,业务部门可自主构建AI应用;

最后是数据资产化,通过智能知识库将企业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

如果将视野扩展至广阔的AI Agent市场,绚星智慧科技如何抓住这一新兴市场的爆发期红利?

卢睿泽坦言,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当前中国千万级企业中,仅很少部分部署了基础信息化系统,AI 应用空间广阔。

“这个机会不仅仅是我们一家的机会,是我们所有做软件服务、做IT服务转型的巨大机会。”他表示,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来转型。因为从传统的IT服务转到AI服务,这是两个不同的能力,之间要有长时间的切换和组织更新的过程。

而绚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则在于七年组织能力的沉淀。在技术快速迭代的AI时代,数据、客户基础与组织能力才是核心壁垒。尽管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形态,但无法复制其销售体系、交付能力与品牌影响力。

以客户交付为例,绚星构建了覆盖需求分析、方案定制、系统部署到持续优化的全链路服务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构建,需要销售团队对行业痛点的深度理解、技术团队对场景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及管理团队对变革的持续推动。

展望未来,卢睿泽表示,未来十年,希望绚星能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 “水电煤”—— 如同基础设施般融入日常运营,最终实现“人机共生”的智能社会形态。其目标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要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让AI成为每个组织标配能力”的里程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