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星钧
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山东以一幅农业强省向现代化跃迁的路线图为乡村振兴再添动能。
近日,《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山东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提出8个部分36条具体举措,从粮食安全到产业融合,从县域经济到数字基建,揭为山东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山东“再加力”。这一文件的发布,既延续了中央政策的连贯性,又结合山东实际提出了多项创新性举措,展现出从“稳农业”向“强农业”跨越的雄心。

粮食安全:从“吨半粮”到全域产能跃升
粮食安全始终是山东农业的“定盘星”。
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达1142亿斤,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但耕地资源趋紧、单产提升瓶颈等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山东始终将稳产保供置于首位。此次,山东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其核心逻辑在于“集成创新”:通过品种、技术、政策、机制的多要素融合,推动单产突破。
其中,山东提出“区域性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加力推进德聊“吨半粮”、汶阳田、鲁西南、黄三角等6个单产提升引领区建设,梯次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片。
具体来看,在德聊“吨半粮”示范区,通过良种选育与智慧农机协同,小麦亩产可达1500斤,较传统种植提升20%以上。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资源约束。山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四个潜力”挖掘重点,计划通过生物育种和设施改造,使盐碱地作物产量提升30%。
而在海洋渔业领域,山东去年实现三文鱼自然海域规模化养殖,今年将进一步扩大深远海适养品种规模,目标直指“蓝色粮仓”的扩容。
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山东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重新定义:从单纯追求产量向“科技驱动+资源优化”转型,既保障“粮袋子”,又拓展“菜篮子”“鱼盘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片区化振兴:破解“碎片化困局”的山东答案
乡村振兴如何避免“撒胡椒面”?山东的答案是“片区化推进”。
自2023年起,山东以1598个乡村振兴片区覆盖1.5万个村庄,通过连片规划、要素整合,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与产业协同。
在临沂市某连片振兴示范区,原本分散的10个村庄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引入智慧农业产业园,村民既可获得租金收入,又能参与园区务工。
这种“片区经济”模式,将零散资源转化为规模优势,2024年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
在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上,文件提出,2025年将新增省市县片区360个,覆盖村庄超过2万个,并推动国企与片区结对,已完成投资近50亿元;在抓好已建片区巩固提升的基础上,山东将新启动建设省级片区75个以上。
片区化战略的另一重意义在于破解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山东一号文件明确,将建立“政银担保”多渠道筹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向乡村倾斜。
其中,通过“财政+保险”模式,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已达90%,为农民抵御风险筑牢防线。

全链升级+联农带农,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山东以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筑基、联农机制增效,构建富民强村新体系。
首先,山东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针对蔬菜、畜牧、渔业等产业,分类培育百亿级、五百亿级龙头企业。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4万家,营业收入2.3万亿元,占全国总量1/8,出口额连续26年领跑全国。
文件进一步提出,通过科技研发、装备升级、上市培育等政策倾斜,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其次,山东筛选330个地域特色产业,涵盖果蔬、畜牧、渔业、中药材等领域,实施“一业一策”精准培育,激活地域优势特色产业。琅琊草编、巨野工笔牡丹画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成为文化富民的新载体。
同时,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建设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一域一业、一业一链”。
此外,文件强调“抓产业就是促增收”,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一方面,通过推动庭院经济、农村电商、民宿等“小微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增收;另一方面,将联农带农成效与政策支持挂钩,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结。
2025年山东省委一号文件既延续了重农强农的传统,又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之问。
从科技赋能的“齐鲁粮仓”到全域协同的片区发展,从农业高质量发展到农民主体的活力释放,山东正以系统思维破解“三农”难题,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山东方案”。
未来,如何将政策“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景”,仍需在落实中深化机制创新、凝聚各方合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照进现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