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副总裁私刻公章被立案,济民健康高管为何沦为造假“黑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副总裁私刻公章被立案,济民健康高管为何沦为造假“黑手”?

济民健康将如何应对这场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创业最前线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近日,在A股市场一向低调稳健的济民健康,竟上演了一出堪比悬疑大片的“剧集”。

3月26日,济民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裁何清红及其团队成员于2023年3月私刻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印章,并在销售过程中,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与经销商签署《补充协议》。

何清红这位拿着百万年薪、履历光鲜的职场精英,在过去两年间,凭借一手“私刻公章”的操作,涉及销售额高达1.17亿元,如今她已被公司解聘且被警方立案侦查。

令人震惊的是,整整两年,公司对此事毫不知情,直到律师函送达,这个隐藏在暗处的秘密才被揭开。

公司内部高层竟做出如此行径,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业绩压力下的铤而走险,还是另有隐情?济民健康将如何应对这场信任危机?

01 医疗器械外销量下滑,国内市场成发展重心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济民健康创立于1996年,是一家现代化制药企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浙江省医药行业有着重要地位。2015年2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业务涵盖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和大输液三大板块。

但在上市之初,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大输液(一种把药液通过静脉直接输入到血液中的治疗方法)产品和注射穿刺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1年至2013年,大输液给公司带来4亿元至5亿元营收,占全年营收的八成左右,医疗器械业务营收在1亿元左右,占比还不到两成。

但随着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深入,受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和限输限抗令(指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和医疗安全的问题,限制门诊输液、限制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政策)的影响,大输液行业市场空间呈逐渐缩小的态势,消费量逐步下滑。2020年之后,公司大输液板块营收降至3亿元以下。

为了降低对大输液业务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济民健康确立了“大健康” 发展战略,向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转型。2022年是其转型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医疗器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然而,这一年,公司医疗器械业务板块营收下滑明显,仅3.43亿元,较前一年减少了2.48亿元。其中,国外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7%。从外部环境来看,受国外去库存等因素影响,公司安全注射器外销数量大幅减少,其外销受挫直接拖累了医疗器械业务整体营收。

此时,济民健康将发展重心转向国内市场,着力拓展本土业务。其核心产品安全注射器(针)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刚刚获批于国内上市,被寄予了厚望。

图 / 公司2022年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安全注射器(针)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产品,并非济民健康自研,而是通过美国RTI公司授权,获得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生产销售权。

济民健康的全资子公司聚民生物,自2004年起便是美国RTI公司安全注射器(针)的唯一贴牌生产商。RTI公司1994年成立,专注医疗器械及耗材的生产与销售,主要客户涵盖美国政府、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供应商之一。

2018年,聚民生物看好国内市场前景,成功从美国RTI公司获取安全注射器和安全注射针在国内的生产销售授权。这意味着聚民生物不仅为RTI公司贴牌生产,还成为该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商和销售商。

2021年,聚民生物取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安全注射器(针)产品得以进入国内市场销售。2021年9月,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产品也取得了注册证。济民健康随即启动了年产2.5亿支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建设项目。

2022年,公司正式开展安全注射器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国内市场的推广销售工作。正是在这一年,何清红加入济民健康,这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02 副总裁带团队伪造公章,为提升业绩?

2022年2月,何清红加入济民健康,任副总裁,主要负责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及安全注射器国内市场的营销工作。

从履历来看,1980年出生的何清红有着丰富的销售经验,堪称职场“精英”。她曾就职于多家知名医疗企业,曾在美国BD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公司之一)历任高级地区销售经理、高级大区销售经理;在德国贝朗公司担任南区及西区高级销售总监;后于浙江瑞华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出任全国高级销售总监。

在她加入公司后,公司也给予了她相对较高的薪酬。2022年、2023年,何清红年薪分别为66.2万元、144.64万元。2023年的年薪甚至高于济民健康董事长李丽莎(年薪82.36万元)、总裁田云飞(93.8万元)。

当然,何清红加入后,她带领团队在国内市场推广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来看,2023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销售3568.08万支,同比增长807%;在安全注射器领域,2023年国内销售实现快速增长,达到3601万支,同比增幅高达243.66%。

2023年和2024年,何清红团队合计实现销售额约1.17亿元。但今年3月26日,济民健康的一则公告,彻底打碎了这一业绩增长的“假象”。

公告指出,公司副总裁何清红及其团队成员,在2023年3月私刻公司及其子公司(聚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济民堂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的印章。在后续的销售过程中,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与经销商签署《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中约定,若经销商在特定的期限内,如3个月或者6个月,未能将产品成功销售出去,且产品不影响二次销售,那么经销商有权将产品退回公司,同时,公司还需给予经销商所退回产品采购金额10%的资金占用补偿。

而公司的实际销售模式为先款后货,买断式销售,非货物质量问题概不退货。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整整两年时间,公司对此事毫无察觉,直到近期,公司陆续收到部分经销商发送的律师函。律师函中称,除了与公司签署的《经销协议》外,还存在一份《补充协议》,并要求公司按照《补充协议》的约定履行退货退款义务,同时支付货款资金占用补偿。

收到律师函后,公司立即启动调查,这才揭开了隐藏在暗处的秘密。

2025年3月24日,在取得初步证据后,济民健康向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报案。3月25日,何清红被警方带走。3月26日,公司收到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分局认为“何清红等人伪造公司印章”一案,符合刑事立案标准,正式对该案立案侦查。

图 / 济民健康公告

如今,何清红已被公司解聘,但济民健康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截至3月26日公告发布时,公司尚未掌握经销商当前的库存规模,对于经销商尚未实现终端销售的库存,公司或存在被经销商起诉、要求按照《补充协议》退货退款并支付资金占用补偿的风险。

对于公司的赔偿问题,上海国狮律师事务所于婷婷律师向创业最前线表示,冒用公司名义使用假公章签署合同的行为,在民事法律行为上属于无权代理。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她表示,副总裁何清红的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的代理行为,被代理人公司并未追认认可,该代理行为无效。与经销商签署的《补充协议》无效。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其在与副总裁何清红团队签署《补充协议》期间,能够证明其主观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可主张构成表见代理。如经销商因签署《补充协议》造成损失,可向副总裁何清红追偿。

但据界面新闻报道,有律师依《民法典》规定判断,若济民健康副总裁何清红此前代表公司签过协议,让经销商有理由相信其有签约权,即便《补充协议》用了伪造印章,协议依然有效,各方需依约履行。若此情况属实,济民健康就得给经销商全额退款,并补偿10%资金占用费。

这场由私刻公章引发的风波,暴露出公司在内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给济民健康带来的冲击,或许才刚刚开始。

于婷婷认为,济民健康投资者在2023年7月25日至2025年3月26日买入公司股票,且在2025年3月26日仍持有,可以申请民事赔偿。

03 拓展医疗服务遇阻,加重财务负担

在内忧外患下,近年来,济民健康的业绩并不稳定。

2023年,公司营收8.9亿元,虽然较2022年增长了6.84%,但与2021年同期的10.98亿元相比,仍有差距。公司更是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净亏损6548万元。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公司净亏损1000万元至1500万元。

在业绩承压下,公司此前制定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也被迫取消。2023年6月9日,公司以11.99元/份的行权价格向41名激励对象授予269万份股票期权。

2024年4月,公司终止实施2023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原因主要是公司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股票价格与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出现倒挂,且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预计达成激励计划行权期业绩考核目标的难度较大。

为增加业务收入来源,在拓展医疗器械业务的同时,济民健康也在向医疗服务领域积极开疆拓土。自2015年起,一系列的并购与自建动作频繁展开。先是以零成本收购海南博鳌中整国际医学抗衰老中心有限公司51%股权,并增资5100万元,打造出海南济民博鳌国际医院有限公司。

图 / 博鳌国际医院官网

随后,公司陆续将湖北鄂州二医院、陕西白水济民医院、山东郓城新友谊医院纳入麾下,同时自建鄂州城南院区(鄂州二医院新院区)。

但后续,公司又将陕西白水济民医院、山东郓城新友谊医院进行了处置。截至目前,公司旗下仅留存博鳌国际医院、鄂州城南医院以及鄂州二医院这三家医疗机构。

2023年,公司医疗服务收入攀升至3.56亿元,营收占比跃升至39.92%,较2022年的26%实现了大幅增长,且毛利润率达到了44.26%,显示出医疗服务板块的潜在盈利能力。

然而,看似向好的发展态势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济民健康当初与鄂州二医院、白水济民医院、郓城新友谊医院签订对赌协议,在对赌期结束后均以失败告终。

以收购鄂州二医院为例,2016年12月,公司以2.0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尼尔迈特持有的鄂州二医院80%股权,同时公司向其增资1.36亿元。因高溢价收购,公司确定了1.5亿元的商誉值。

鄂州二医院在2016年12月被收购时,承诺2017-201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300万元、2645万元、2843万元,可后来实际业绩远低于承诺值。

业绩不达标,直接致使济民健康在2018年、2021年和2023年分别计提了高达7084万元、1308.7万元和2233.54万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对公司净利润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为了挽回损失,济民健康依据协议,要求原股东尼尔迈特履行补偿义务,包括以其持有的鄂州二医院20%股权及现金7553.67万元补偿并支付逾期利息。通过法院裁定以物抵债,公司取得了尼尔迈特持有的鄂州二医院20%的股权,但尼尔迈特暂无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现金补偿款能否执行具有不确定性。

白水济民医院、郓城新友谊医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均未完成收购时的业绩承诺,导致公司股权回购款回收困难、计提减值准备等,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医疗器械业务领域,济民健康正深陷市场竞争泥沼,艰难突围。与此同时,假公章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无情地映照出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诸多漏洞,暴露出管理流程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深层次问题。

在经历业绩波动与业务困境后,济民健康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未来,济民健康能否化解当前面临的内忧外患,逐步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与业务的成功转型,创业最前线将长期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副总裁私刻公章被立案,济民健康高管为何沦为造假“黑手”?

济民健康将如何应对这场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创业最前线 孟祥娜

编辑 | 胡芳洁

近日,在A股市场一向低调稳健的济民健康,竟上演了一出堪比悬疑大片的“剧集”。

3月26日,济民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裁何清红及其团队成员于2023年3月私刻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印章,并在销售过程中,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与经销商签署《补充协议》。

何清红这位拿着百万年薪、履历光鲜的职场精英,在过去两年间,凭借一手“私刻公章”的操作,涉及销售额高达1.17亿元,如今她已被公司解聘且被警方立案侦查。

令人震惊的是,整整两年,公司对此事毫不知情,直到律师函送达,这个隐藏在暗处的秘密才被揭开。

公司内部高层竟做出如此行径,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业绩压力下的铤而走险,还是另有隐情?济民健康将如何应对这场信任危机?

01 医疗器械外销量下滑,国内市场成发展重心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济民健康创立于1996年,是一家现代化制药企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浙江省医药行业有着重要地位。2015年2月,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业务涵盖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和大输液三大板块。

但在上市之初,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大输液(一种把药液通过静脉直接输入到血液中的治疗方法)产品和注射穿刺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1年至2013年,大输液给公司带来4亿元至5亿元营收,占全年营收的八成左右,医疗器械业务营收在1亿元左右,占比还不到两成。

但随着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深入,受医保控费、带量采购和限输限抗令(指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和医疗安全的问题,限制门诊输液、限制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政策)的影响,大输液行业市场空间呈逐渐缩小的态势,消费量逐步下滑。2020年之后,公司大输液板块营收降至3亿元以下。

为了降低对大输液业务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济民健康确立了“大健康” 发展战略,向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转型。2022年是其转型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医疗器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然而,这一年,公司医疗器械业务板块营收下滑明显,仅3.43亿元,较前一年减少了2.48亿元。其中,国外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7%。从外部环境来看,受国外去库存等因素影响,公司安全注射器外销数量大幅减少,其外销受挫直接拖累了医疗器械业务整体营收。

此时,济民健康将发展重心转向国内市场,着力拓展本土业务。其核心产品安全注射器(针)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刚刚获批于国内上市,被寄予了厚望。

图 / 公司2022年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安全注射器(针)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产品,并非济民健康自研,而是通过美国RTI公司授权,获得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生产销售权。

济民健康的全资子公司聚民生物,自2004年起便是美国RTI公司安全注射器(针)的唯一贴牌生产商。RTI公司1994年成立,专注医疗器械及耗材的生产与销售,主要客户涵盖美国政府、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供应商之一。

2018年,聚民生物看好国内市场前景,成功从美国RTI公司获取安全注射器和安全注射针在国内的生产销售授权。这意味着聚民生物不仅为RTI公司贴牌生产,还成为该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商和销售商。

2021年,聚民生物取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安全注射器(针)产品得以进入国内市场销售。2021年9月,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产品也取得了注册证。济民健康随即启动了年产2.5亿支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建设项目。

2022年,公司正式开展安全注射器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国内市场的推广销售工作。正是在这一年,何清红加入济民健康,这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02 副总裁带团队伪造公章,为提升业绩?

2022年2月,何清红加入济民健康,任副总裁,主要负责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及安全注射器国内市场的营销工作。

从履历来看,1980年出生的何清红有着丰富的销售经验,堪称职场“精英”。她曾就职于多家知名医疗企业,曾在美国BD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公司之一)历任高级地区销售经理、高级大区销售经理;在德国贝朗公司担任南区及西区高级销售总监;后于浙江瑞华康源科技有限公司出任全国高级销售总监。

在她加入公司后,公司也给予了她相对较高的薪酬。2022年、2023年,何清红年薪分别为66.2万元、144.64万元。2023年的年薪甚至高于济民健康董事长李丽莎(年薪82.36万元)、总裁田云飞(93.8万元)。

当然,何清红加入后,她带领团队在国内市场推广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来看,2023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销售3568.08万支,同比增长807%;在安全注射器领域,2023年国内销售实现快速增长,达到3601万支,同比增幅高达243.66%。

2023年和2024年,何清红团队合计实现销售额约1.17亿元。但今年3月26日,济民健康的一则公告,彻底打碎了这一业绩增长的“假象”。

公告指出,公司副总裁何清红及其团队成员,在2023年3月私刻公司及其子公司(聚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济民堂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的印章。在后续的销售过程中,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与经销商签署《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中约定,若经销商在特定的期限内,如3个月或者6个月,未能将产品成功销售出去,且产品不影响二次销售,那么经销商有权将产品退回公司,同时,公司还需给予经销商所退回产品采购金额10%的资金占用补偿。

而公司的实际销售模式为先款后货,买断式销售,非货物质量问题概不退货。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整整两年时间,公司对此事毫无察觉,直到近期,公司陆续收到部分经销商发送的律师函。律师函中称,除了与公司签署的《经销协议》外,还存在一份《补充协议》,并要求公司按照《补充协议》的约定履行退货退款义务,同时支付货款资金占用补偿。

收到律师函后,公司立即启动调查,这才揭开了隐藏在暗处的秘密。

2025年3月24日,在取得初步证据后,济民健康向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报案。3月25日,何清红被警方带走。3月26日,公司收到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分局认为“何清红等人伪造公司印章”一案,符合刑事立案标准,正式对该案立案侦查。

图 / 济民健康公告

如今,何清红已被公司解聘,但济民健康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截至3月26日公告发布时,公司尚未掌握经销商当前的库存规模,对于经销商尚未实现终端销售的库存,公司或存在被经销商起诉、要求按照《补充协议》退货退款并支付资金占用补偿的风险。

对于公司的赔偿问题,上海国狮律师事务所于婷婷律师向创业最前线表示,冒用公司名义使用假公章签署合同的行为,在民事法律行为上属于无权代理。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她表示,副总裁何清红的冒用公司名义用假章的代理行为,被代理人公司并未追认认可,该代理行为无效。与经销商签署的《补充协议》无效。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其在与副总裁何清红团队签署《补充协议》期间,能够证明其主观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可主张构成表见代理。如经销商因签署《补充协议》造成损失,可向副总裁何清红追偿。

但据界面新闻报道,有律师依《民法典》规定判断,若济民健康副总裁何清红此前代表公司签过协议,让经销商有理由相信其有签约权,即便《补充协议》用了伪造印章,协议依然有效,各方需依约履行。若此情况属实,济民健康就得给经销商全额退款,并补偿10%资金占用费。

这场由私刻公章引发的风波,暴露出公司在内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给济民健康带来的冲击,或许才刚刚开始。

于婷婷认为,济民健康投资者在2023年7月25日至2025年3月26日买入公司股票,且在2025年3月26日仍持有,可以申请民事赔偿。

03 拓展医疗服务遇阻,加重财务负担

在内忧外患下,近年来,济民健康的业绩并不稳定。

2023年,公司营收8.9亿元,虽然较2022年增长了6.84%,但与2021年同期的10.98亿元相比,仍有差距。公司更是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净亏损6548万元。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公司净亏损1000万元至1500万元。

在业绩承压下,公司此前制定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也被迫取消。2023年6月9日,公司以11.99元/份的行权价格向41名激励对象授予269万份股票期权。

2024年4月,公司终止实施2023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原因主要是公司股价出现大幅波动,股票价格与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出现倒挂,且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预计达成激励计划行权期业绩考核目标的难度较大。

为增加业务收入来源,在拓展医疗器械业务的同时,济民健康也在向医疗服务领域积极开疆拓土。自2015年起,一系列的并购与自建动作频繁展开。先是以零成本收购海南博鳌中整国际医学抗衰老中心有限公司51%股权,并增资5100万元,打造出海南济民博鳌国际医院有限公司。

图 / 博鳌国际医院官网

随后,公司陆续将湖北鄂州二医院、陕西白水济民医院、山东郓城新友谊医院纳入麾下,同时自建鄂州城南院区(鄂州二医院新院区)。

但后续,公司又将陕西白水济民医院、山东郓城新友谊医院进行了处置。截至目前,公司旗下仅留存博鳌国际医院、鄂州城南医院以及鄂州二医院这三家医疗机构。

2023年,公司医疗服务收入攀升至3.56亿元,营收占比跃升至39.92%,较2022年的26%实现了大幅增长,且毛利润率达到了44.26%,显示出医疗服务板块的潜在盈利能力。

然而,看似向好的发展态势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济民健康当初与鄂州二医院、白水济民医院、郓城新友谊医院签订对赌协议,在对赌期结束后均以失败告终。

以收购鄂州二医院为例,2016年12月,公司以2.0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尼尔迈特持有的鄂州二医院80%股权,同时公司向其增资1.36亿元。因高溢价收购,公司确定了1.5亿元的商誉值。

鄂州二医院在2016年12月被收购时,承诺2017-201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300万元、2645万元、2843万元,可后来实际业绩远低于承诺值。

业绩不达标,直接致使济民健康在2018年、2021年和2023年分别计提了高达7084万元、1308.7万元和2233.54万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对公司净利润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为了挽回损失,济民健康依据协议,要求原股东尼尔迈特履行补偿义务,包括以其持有的鄂州二医院20%股权及现金7553.67万元补偿并支付逾期利息。通过法院裁定以物抵债,公司取得了尼尔迈特持有的鄂州二医院20%的股权,但尼尔迈特暂无可供执行的其他财产,现金补偿款能否执行具有不确定性。

白水济民医院、郓城新友谊医院的情况也是如此,均未完成收购时的业绩承诺,导致公司股权回购款回收困难、计提减值准备等,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医疗器械业务领域,济民健康正深陷市场竞争泥沼,艰难突围。与此同时,假公章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无情地映照出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诸多漏洞,暴露出管理流程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深层次问题。

在经历业绩波动与业务困境后,济民健康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未来,济民健康能否化解当前面临的内忧外患,逐步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与业务的成功转型,创业最前线将长期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