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安徽科技创新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4月8日,据安徽省科技厅发布的数据,将于4月26日至28日在合肥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目前已征集科技创新成果近4000项,创中国(安徽)科交会自举办以来的历史新高。
数据背后,是安徽不断拓宽“科创+产业”的深度与宽度。同时,从区域发展的“定位”来看,安徽以科创为品牌标签,在今年又新增了“品牌故事”——心谷联动。并且,在多个重大项目推进以及重要活动的举行上,“心谷联动”的提法越来越频繁。通过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以下简称“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以下简称“科大硅谷”)的“心谷联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目前来看成效初显。

"心谷联动"机制下,安徽以"科创策源-技术验证-产业落地"全链条闭环重塑创新生态。国先中心依托国家战略需求牵引,聚焦机器人、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应用场景攻关;科大硅谷则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等顶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基础研究向工程化、产业化加速跃迁。
这种"需求端+供给端"双向奔赴的创新范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科创体制改革提供了突破性实践路径。随着4000项科交会成果即将集中亮相,安徽正以制度创新撬动技术革命,交出全国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下的地方科创答卷。
“心谷联动” 安徽机器人产业乘数爆发
聚焦前沿科创具体领域,安徽机器人赛道,"心谷联动"效应尤为凸显。2025年3月30日,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这场大会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前沿技术,更成为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携手推动安徽机器人产业创新与生态创新同频共振的重要契机。
首先,各自战略规划上,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负责高端资源导入,发力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领域;科大硅谷则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紧跟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体系建设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的转变。
其次,具体落地操作上,纵向整合,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围绕央企、军科院等高端资源,推动“四大体系”任务突破;科大硅谷则通过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生态优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横向协同,双方联合建立首个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政产学研金服用”同向发力,推动“链主企业+科创平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一直以来,安徽人形机器人在全国的地位,与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基本实现同步。安徽用实践证明,内陆省份也能成为创新策源地。
技术突破与创新上,安徽“启江一号”和“启江二号”等多款人形机器人面世,具备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运作能力,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
产业集聚与规模发展上,安徽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形成了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体系。
芜湖,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据芜湖新闻网报道,截至2024年其已集聚上下游企业220余家,前10月实现产值约300亿元,以埃夫特为首的六关节机器人年出货量达到2万台。合肥,据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发布数据,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值突破500亿元,企业数量增长83%,并形成了“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完整产业链。
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上,安徽出台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日前,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合肥设立了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计划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并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企业研发。
同时,大会还联合发起成立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由国先中心与国地共建中心、华为、科大讯飞、江淮汽车、联想集团、阳光电源、中科星驰、埃夫特、江淮中心、乐聚机器人、聆动通用、中科深谷等企业组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应用场景拓展上,安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涵盖工业、服务和特种领域等。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光伏、搬运等领域。服务机器人,酷哇科技等企业开发的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已在城市保洁、社区服务等场景中应用。特种机器人,芜湖行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发的轮船焊接机器人等特种设备,展现了高端应用潜力。

在这之下,“心谷联动”进一步助力安徽机器人产业爆发乘数效应,推动产业声量蓄势待发。
到2027年,安徽明确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23456”,打造合肥、芜湖两大产业先导区,建设三大创新平台,开发四类整机、五类核心部件,并聚焦六大应用场景。产业规模目标,机器人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800亿元,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 安徽科创的深度与宽度
需要指出的是,依托“心谷联动”,安徽不只机器人产业态势爆发。从机器人产业看安徽整体的科创发展和打法,“心谷联动”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安徽科创承接过去和连接未来的“深度”与“宽度”推手。
“心谷联动”,具体来看:
国先中心,战略定位为引领产业创新体系,是推动产业创新体系突破的重要力量。其承接国家重点改革任务,汇聚央企、高校院所、重要民企以及地方高端创新要素,重点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城市等领域,探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大硅谷,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为依托,是合肥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目标是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
安徽科创布局的“心谷联动”战略,不仅是空间布局的创新,更是创新生态的深度重构。其深度体现在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垂直整合,而宽度则表现为多领域协同、全球资源链接与创新生态的开放包容,推动安徽从“内陆创新追赶者”向“全球科创策源地”跃迁。
国先中心,谋略深度,聚焦安徽技术攻坚与产业链穿透。作为安徽科创创新体系中的“技术转化器”,通过“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穿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2024年,国先中心实现从“专项工作组模式”向“常态化运营机制”的全面升级,通过深度整合央企、军事科学院等战略级资源,重点锚定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三大前沿赛道,加速构建技术导入与产业转化的核心能力。
2025年,国先中心将进一步聚焦上述领域,启动以“五大工程”为核心的系统性行动计划。
比如,依托骆岗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项目,打造全方位场景孵化器,围绕企业所想、产业所需,探索开创全新场景服务模式。
科大硅谷,延伸宽度,落地安徽生态协同与全球联动。作为宽度拓展平台,通过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本土孵化加速”的双循环模式,打破地域限制。

一方面,科大硅谷参与全球科创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英国剑桥、法国里昂、北京、香港等地设立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同时推动本土企业如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的全球化布局。通过全球企业联动,不仅拓宽了技术来源,更让安徽科创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另一方面,通过国际会议与合作项目,科大硅谷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成立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等权威专家;联合华为、江淮汽车等企业成立“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覆盖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推动安徽机器人产业规模取得进一步突破。
此外,“心谷联动”,拓宽安徽科创产业和企业协同。国先中心导入的氢能技术,与科大硅谷孵化的燃料电池企业形成联动,催生芜湖氢能机器人产业园。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科大硅谷片区新入驻科技型企业2218家,累计集聚科技型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超7000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2500亿元。
全局观察,“心谷联动”之上,安徽已推动机器人、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多赛道并进。该战略的深远价值,以“深度”夯实科创技术根基,以“宽度”拓展生态边界。
从“合肥模式”到“心谷联动” 安徽科创格局进阶
“心谷联动”,是安徽科创适应全国乃至全球最新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以制度创新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过去十年,安徽科创以“合肥模式”为核心,通过“国资引领-项目落地-产业集聚”,凭借“敢赌敢投”的魄力成功培育了京东方、长鑫存储等标杆项目。其强大逻辑和优势是借由政策与资本为杠杆,借力政府资本撬动社会资源,快速形成产业集群。
以安徽集成电路产业为例:
国资引领到项目落地,2016年,合肥市与兆易创新联合出资成立长鑫存储,一期投资超500亿元,突破DRAM芯片技术,实现中国大陆自主制造动态随机存储芯片“零的突破”。
通过链式招商实现产业集聚。合肥围绕长鑫存储,相继引入晶合集成(晶圆代工)、通富微电(封装测试)等上下游企业,形成“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应用”完整生态。
“合肥模式”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内陆城市探索了一条“无中生有”的产业崛起路径。
然而,在全球科创日益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一模式更多依赖政策与资本驱动,在基础研究、全球资源整合和长效生态建设上存在短板。导致陷入产业布局集中于单一领域,生态协同不足,以及国际化资源整合能力有限,难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局限。
从“合肥模式”到“心谷联动”,标志着安徽从“产投驱动”转向“生态驱动”。二者的差异本质在于,安徽科创创新逻辑和打法的转变。

“心谷联动”的创新打法,通过“场景开放倒逼技术迭代、制度破壁激活要素流动”为内核,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在“需求侧+供给侧”双向发力,构建起科研机构、企业、资本、政策协同赋能的立体化创新生态。
以安徽量子科技产业为例:
国先中心围绕国家信息安全、精密测量等战略需求,开放量子通信干线网络建设、量子计算金融建模等多个省级应用场景,反向推动科大硅谷科研团队定向突破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破解量子科技“从论文到产品”的长久难题。
在这之下,中科大与合肥市政府联合设立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搭建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发平台、量子芯片制造中试线,加速实验室成果工程化。
4月7日,据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消息,本源量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联合攻关,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真机上,全球首次运行十亿参数AI大模型微调任务。这是量子计算首次‘真机实战’大模型任务,证明现有硬件已能初步支撑大模型微调。

可以看到,得益于“心谷联动”,安徽现下的科创进阶之路,已从“合肥模式”的单点突破,升级为“心谷联动”的系统化创新生态格局。
同时,“心谷联动”将不仅是安徽科创的地理坐标,更是整体创新逻辑的升维。通过深度和宽度拓展科创生态边界,重塑安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推动区域创新从“要素堆砌”转向“系统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长远来看,安徽科创仍并不止步于此,“心谷联动”之上,国先中心与科大硅谷之外,安徽还谋划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者协同,1+1+1被称为“两心一谷”,现有格局之上,将支撑起安徽更深远的“Y”型城市创新战略格局。
正如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释安徽科创进阶的整体战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先中心像两根‘天线’,可以导入国家资源,科大硅谷则向下扎根,做好承接转化。”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