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观察·牡丹江|看“小城大业”玩转“土味经济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观察·牡丹江|看“小城大业”玩转“土味经济学”

走在牡丹江的乡间,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天文数字般的产值,而是农民脸上的笃定。

文 | 白杨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正以“农业小市”的身份书写着“高收入”的传奇。

2024年,这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772元,连续22年领跑全省。这片“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地,没有广袤的平原,却凭借黑木耳、猴头菇、林下经济与寒地果的“精耕细作”,以及农文旅融合的巧思,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菌菇变形记:一朵木耳的百亿身价

从全国范围看,东宁是“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是“中国猴头菇之乡”,黑木耳、猴头菇产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是“小特产”撬动“大经济”的典范。2024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接近耕种总面积的50%。食用菌规模保持在23亿袋,产值突破100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东宁市作为核心产区,这里的木耳不仅“量”大,更在“质”与“链”上突围。深加工产品如木耳脆片、即食木耳酱等,让每朵木耳增值数倍。年轻一代的加入更让产业焕发新机——通过直播带货,成功让“山货”通往全国餐桌。

黑龙江佰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菌包生产线。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高明/摄

海林市,将一朵菌菇做成了十亿元品牌。

2024年,当地猴头菇鲜品产量达7.5万吨,产值4.5亿元,3000余户农民依托产业链实现增收。同时期,科研力量的注入更让产业升级——当地与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升级猴头菇琼浆、咖啡、特医食品等20余种猴头菇产品,让传统食材变身都市白领的养生新宠。

森林银行开业中:这届农民是空间管理大师

当别处还在“靠山吃山”时,牡丹江人已学会“靠山富山”。牡丹江市森林覆盖率65%,让牡丹江的林下经济“天生丽质”——林木蓄积量3.2亿立方米、森林树种77种、野生植物约2200种,可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食用植物500余种。

在穆棱市河西镇,橘红色的沙棘果染红了半边天。作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穆棱沙棘通过精深加工变身饮品、精油。2022年,东宁通沟林场的150亩榛子地,年产4.5万斤大榛子,带动全市种植规模突破2万亩,一颗榛子从零食升级为榛子油、榛子粉,一片林海成了“立体银行”。当地农民笑称:“以前守着青山没饭吃,现在林子里长出金元宝。”

沙棘果 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唐海兵/摄

牡丹江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非传统农业区的逆袭路径:以“林”为核,但不困于“林”。这里将森林视为立体生态系统——上层林木固碳释氧,中层菌菇、药材生长,下层禽畜养殖,林间旅游同步开发,实现“一林多用”。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思维贯穿始终,印证了“初级产品赚小钱,精深加工赚大钱”的硬道理。

寒冷暴击变财富:东北老铁的反季节操作

这种“以林养农、以农促林”的发展模式,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创造了独特的寒地农业景观。

在林口县,青仁乌、苍术等中药材与榛子、蓝靛果等林果构成的立体种植体系,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牡丹江,寒冷不再是农业的“短板”,反而成就了寒地果菜的独特风味。宁安市渤海镇的反季节蔬菜大棚里,“香蕉柿子”“花生柿子”等特色品种,48小时直达北上广高端市场,寒冷反而成了风味溢价的关键;阳明区五林镇的“北国花都”寒地花卉种植基地,智能化温室大棚一期建设了27个,年产花卉300余万株,产值可达500余万元,让“冰城花海”成为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土味变流量:当朝鲜族长鼓舞遇上小龙虾节

当农业遇上文旅,牡丹江的乡村焕发出别样生机。

东胜村的小龙虾节上,朝鲜族姑娘的长鼓舞与红彤彤的龙虾相映成趣;唐樱园的智能温室里,孩子们在采摘草莓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这些场景,正是牡丹江农文旅融合的缩影。温春镇的“绿色农业生态休闲游”、新合村的朝鲜民族风情、大莫村的“农旅+研学”新业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矩阵。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为农旅融合插上翅膀。宁安市渤海镇的寒地小龙虾通过直播带货远销南方,海林市的猴头菇体验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2024年牡丹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定制农业亩均增收2000元。

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张雪地/摄

牡丹江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非传统农业强市”的突围之路:不求规模最大,但求特色最亮。

走在牡丹江的乡间,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天文数字般的产值,而是农民脸上的笃定。黑木耳挂袋大棚里长出红松茸、猴头菇变成咖啡粉、当蔬菜大棚变身研学课堂……这里的人们用最朴素的智慧证明:农业从来不是“看天吃饭”的赌局,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故事,关乎“精耕细作”的耐心。一个菌袋、一朵木耳、一颗榛子,都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值十倍;更关乎“人”的回归。返乡青年、新乡贤、直播达人,让古老的黑土地与现代商业文明碰撞出火花。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牡丹江创新实施“三产融合倍增计划”,通过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小而美”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实际成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观察·牡丹江|看“小城大业”玩转“土味经济学”

走在牡丹江的乡间,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天文数字般的产值,而是农民脸上的笃定。

文 | 白杨

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正以“农业小市”的身份书写着“高收入”的传奇。

2024年,这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772元,连续22年领跑全省。这片“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地,没有广袤的平原,却凭借黑木耳、猴头菇、林下经济与寒地果的“精耕细作”,以及农文旅融合的巧思,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菌菇变形记:一朵木耳的百亿身价

从全国范围看,东宁是“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是“中国猴头菇之乡”,黑木耳、猴头菇产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是“小特产”撬动“大经济”的典范。2024年,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接近耕种总面积的50%。食用菌规模保持在23亿袋,产值突破100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东宁市作为核心产区,这里的木耳不仅“量”大,更在“质”与“链”上突围。深加工产品如木耳脆片、即食木耳酱等,让每朵木耳增值数倍。年轻一代的加入更让产业焕发新机——通过直播带货,成功让“山货”通往全国餐桌。

黑龙江佰盛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菌包生产线。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高明/摄

海林市,将一朵菌菇做成了十亿元品牌。

2024年,当地猴头菇鲜品产量达7.5万吨,产值4.5亿元,3000余户农民依托产业链实现增收。同时期,科研力量的注入更让产业升级——当地与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升级猴头菇琼浆、咖啡、特医食品等20余种猴头菇产品,让传统食材变身都市白领的养生新宠。

森林银行开业中:这届农民是空间管理大师

当别处还在“靠山吃山”时,牡丹江人已学会“靠山富山”。牡丹江市森林覆盖率65%,让牡丹江的林下经济“天生丽质”——林木蓄积量3.2亿立方米、森林树种77种、野生植物约2200种,可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食用植物500余种。

在穆棱市河西镇,橘红色的沙棘果染红了半边天。作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穆棱沙棘通过精深加工变身饮品、精油。2022年,东宁通沟林场的150亩榛子地,年产4.5万斤大榛子,带动全市种植规模突破2万亩,一颗榛子从零食升级为榛子油、榛子粉,一片林海成了“立体银行”。当地农民笑称:“以前守着青山没饭吃,现在林子里长出金元宝。”

沙棘果 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唐海兵/摄

牡丹江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非传统农业区的逆袭路径:以“林”为核,但不困于“林”。这里将森林视为立体生态系统——上层林木固碳释氧,中层菌菇、药材生长,下层禽畜养殖,林间旅游同步开发,实现“一林多用”。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思维贯穿始终,印证了“初级产品赚小钱,精深加工赚大钱”的硬道理。

寒冷暴击变财富:东北老铁的反季节操作

这种“以林养农、以农促林”的发展模式,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创造了独特的寒地农业景观。

在林口县,青仁乌、苍术等中药材与榛子、蓝靛果等林果构成的立体种植体系,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牡丹江,寒冷不再是农业的“短板”,反而成就了寒地果菜的独特风味。宁安市渤海镇的反季节蔬菜大棚里,“香蕉柿子”“花生柿子”等特色品种,48小时直达北上广高端市场,寒冷反而成了风味溢价的关键;阳明区五林镇的“北国花都”寒地花卉种植基地,智能化温室大棚一期建设了27个,年产花卉300余万株,产值可达500余万元,让“冰城花海”成为近郊游的热门打卡地。

土味变流量:当朝鲜族长鼓舞遇上小龙虾节

当农业遇上文旅,牡丹江的乡村焕发出别样生机。

东胜村的小龙虾节上,朝鲜族姑娘的长鼓舞与红彤彤的龙虾相映成趣;唐樱园的智能温室里,孩子们在采摘草莓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这些场景,正是牡丹江农文旅融合的缩影。温春镇的“绿色农业生态休闲游”、新合村的朝鲜民族风情、大莫村的“农旅+研学”新业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矩阵。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为农旅融合插上翅膀。宁安市渤海镇的寒地小龙虾通过直播带货远销南方,海林市的猴头菇体验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2024年牡丹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定制农业亩均增收2000元。

图片来源:黑龙江日报 张雪地/摄

牡丹江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非传统农业强市”的突围之路:不求规模最大,但求特色最亮。

走在牡丹江的乡间,最动人的不是那些天文数字般的产值,而是农民脸上的笃定。黑木耳挂袋大棚里长出红松茸、猴头菇变成咖啡粉、当蔬菜大棚变身研学课堂……这里的人们用最朴素的智慧证明:农业从来不是“看天吃饭”的赌局,而是充满创造力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故事,关乎“精耕细作”的耐心。一个菌袋、一朵木耳、一颗榛子,都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值十倍;更关乎“人”的回归。返乡青年、新乡贤、直播达人,让古老的黑土地与现代商业文明碰撞出火花。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牡丹江创新实施“三产融合倍增计划”,通过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小而美”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实际成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