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物育种概念大涨,上市种企研发能力哪家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物育种概念大涨,上市种企研发能力哪家强?

“种业春天”并未普惠所有企业。上市种企谁拥有“技术护城河”?

图片: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富充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种业板块正成为A股市场的亮点,多家种业上市公司逆势大涨。4月8日,北交所的秋乐种业、康农种业涨幅达30%;创业板神农种业、华绿生物涨幅约20%;隆平高科、北大荒等多只种业板块个股亦大幅上涨。

作为中国农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前线”产业,种业的重要性在当前愈发凸显。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再次强调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的全面突破,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发布对美进口商品的反制措施。农产品加征关税,或将显著提高国内农业的整体景气度,种子产业有望直接受益。

国际粮食贸易形势趋紧,叠加国内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升级,推动中国种业在政策加码和市场变革双重驱动下,迈入结构性重构阶段。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农业种植链将成为稀缺的反制受益板块。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以进口为主,中美农产品贸易格局长期处于逆差。以大豆为例,2024年进口占比仍高达21%。此外,美国也是我国高粱的主要进口来源国,2024年进口高粱中,来自美国的占比达66%,合计568万吨。

本轮反制措施实施后,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玉米、高粱的完税价格将显著提升,预计进口量大幅下降。这为国内替代品种的种植创造了空间,也显著提高了种业板块的行业景气度,从而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然而,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尽管行业整体预期向好,但2024年种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却出现显著分化。“种业春天”并未普惠所有企业。强者凭借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提速突围,而缺乏创新力的公司则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一个典型对比是:丰乐种业2024年净利润增长近74%,领跑行业;而农发种业则预计亏损超过六成。这一分化背后,根本原因在于真正的“技术护城河”,尤其是能否把握住生物育种的战略机遇。

从年报和三季报数据看,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正呈现高度正相关。国泰君安研报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作为传统销售淡季,合同负债的变化成为反映企业经销商拿货积极性的领先指标。康农种业、神农种业、丰乐种业、隆平高科合同负债增速均居前,显示出其渠道预期向好。在转基因品种加速推广的背景下,这些拥有技术储备和品种优势的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以丰乐种业为例,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2024年转基因玉米品种“铁391K”的大规模放量,带动种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3%。目前,“铁391K”“铁391”已成为东北、西北主推玉米品种,其中“铁391K”销量近700万公斤,跻身国内转基因玉米大单品之列。

2024年亦为国投集团控股丰乐后的首个完整经营年度,当年公司研发投入为9392万元,同比增长26.52%,显示出对生物育种的高度投入与信心。在“铁391K”之后,第二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奥美95D”已完成审定,公司在审转基因品种达15个。

2023年,康农种业研发支出达1074万元,占营收3.47%;2024年前三季度,其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42%。早在2015年,公司就已成立生物育种研究院。

隆平高科则一向以“重研发”著称,年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约为10%。2023年,公司营收92.23亿元,净利润2亿元,研发投入高达8.17亿元。2024年3月,隆平在海南投资建设的生物创新平台正式启动,作为“南繁硅谷”的核心研发平台,聚焦构建生物“芯片”级研发能力。

从政策层面看,自2021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五年强调生物育种。2025年再次提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明确其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2024年也被称为中国“转基因商业化元年”,农业农村部初审通过2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大豆品种。这一标志性进展不仅激活技术竞争,也将企业技术差距迅速转化为实际盈利差距。

新近出台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也进一步明确方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政策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建设高水平种质保存及基因挖掘平台,推动南繁硅谷建设,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遗传改良计划。

在生物育种方面,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强调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加快现代化育制种基地建设,完善重大品种推广与种源应急保障体系。

据国泰君安研报预测,随着政策持续出台,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范围和速度都将加快。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有望在新一轮转基因种业格局中获得先发优势。

财通证券则指出,当前我国种企在研发投入与能力上仍与国际头部公司存在差距。行业集中度偏低,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而生物育种可能成为推动行业集中化的关键力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丰乐种业

163
  • 转基因板块短线走低,康农种业跌超8%
  • 丰乐种业:2024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5316.94万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物育种概念大涨,上市种企研发能力哪家强?

“种业春天”并未普惠所有企业。上市种企谁拥有“技术护城河”?

图片: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富充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种业板块正成为A股市场的亮点,多家种业上市公司逆势大涨。4月8日,北交所的秋乐种业、康农种业涨幅达30%;创业板神农种业、华绿生物涨幅约20%;隆平高科、北大荒等多只种业板块个股亦大幅上涨。

作为中国农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前线”产业,种业的重要性在当前愈发凸显。

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再次强调推动种业自主创新的全面突破,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发布对美进口商品的反制措施。农产品加征关税,或将显著提高国内农业的整体景气度,种子产业有望直接受益。

国际粮食贸易形势趋紧,叠加国内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升级,推动中国种业在政策加码和市场变革双重驱动下,迈入结构性重构阶段。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农业种植链将成为稀缺的反制受益板块。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以进口为主,中美农产品贸易格局长期处于逆差。以大豆为例,2024年进口占比仍高达21%。此外,美国也是我国高粱的主要进口来源国,2024年进口高粱中,来自美国的占比达66%,合计568万吨。

本轮反制措施实施后,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玉米、高粱的完税价格将显著提升,预计进口量大幅下降。这为国内替代品种的种植创造了空间,也显著提高了种业板块的行业景气度,从而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然而,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尽管行业整体预期向好,但2024年种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却出现显著分化。“种业春天”并未普惠所有企业。强者凭借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提速突围,而缺乏创新力的公司则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一个典型对比是:丰乐种业2024年净利润增长近74%,领跑行业;而农发种业则预计亏损超过六成。这一分化背后,根本原因在于真正的“技术护城河”,尤其是能否把握住生物育种的战略机遇。

从年报和三季报数据看,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正呈现高度正相关。国泰君安研报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作为传统销售淡季,合同负债的变化成为反映企业经销商拿货积极性的领先指标。康农种业、神农种业、丰乐种业、隆平高科合同负债增速均居前,显示出其渠道预期向好。在转基因品种加速推广的背景下,这些拥有技术储备和品种优势的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以丰乐种业为例,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2024年转基因玉米品种“铁391K”的大规模放量,带动种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3%。目前,“铁391K”“铁391”已成为东北、西北主推玉米品种,其中“铁391K”销量近700万公斤,跻身国内转基因玉米大单品之列。

2024年亦为国投集团控股丰乐后的首个完整经营年度,当年公司研发投入为9392万元,同比增长26.52%,显示出对生物育种的高度投入与信心。在“铁391K”之后,第二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奥美95D”已完成审定,公司在审转基因品种达15个。

2023年,康农种业研发支出达1074万元,占营收3.47%;2024年前三季度,其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42%。早在2015年,公司就已成立生物育种研究院。

隆平高科则一向以“重研发”著称,年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约为10%。2023年,公司营收92.23亿元,净利润2亿元,研发投入高达8.17亿元。2024年3月,隆平在海南投资建设的生物创新平台正式启动,作为“南繁硅谷”的核心研发平台,聚焦构建生物“芯片”级研发能力。

从政策层面看,自2021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五年强调生物育种。2025年再次提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明确其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2024年也被称为中国“转基因商业化元年”,农业农村部初审通过2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大豆品种。这一标志性进展不仅激活技术竞争,也将企业技术差距迅速转化为实际盈利差距。

新近出台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也进一步明确方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政策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建设高水平种质保存及基因挖掘平台,推动南繁硅谷建设,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遗传改良计划。

在生物育种方面,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强调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加快现代化育制种基地建设,完善重大品种推广与种源应急保障体系。

据国泰君安研报预测,随着政策持续出台,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广范围和速度都将加快。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有望在新一轮转基因种业格局中获得先发优势。

财通证券则指出,当前我国种企在研发投入与能力上仍与国际头部公司存在差距。行业集中度偏低,单一企业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而生物育种可能成为推动行业集中化的关键力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