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的新时代,区域竞争的焦点已从单一要素比拼转向创新生态的全面竞逐。
近日,山东以一场高规格的科技创新推进会拉开改革大幕,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透过这场会议,可以看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迫切决心——会上发布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标志着山东正式开启以“生态思维”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系统性变革。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山东为何选择此时发力?又将如何实现从“要素驱动”到“生态赋能”的跨越?

构建一流科创生态背后的破题逻辑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2024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0.5%,但对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高地,仍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传统产业占比高、创新要素分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释放。
与此同时,国际科技博弈加剧,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倒逼区域必须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在此背景下,山东提出“八大生态”战略,其核心逻辑在于:
一方面,破解创新要素碎片化,实现系统化整合。过往的科技创新政策多聚焦单一要素,但山东通过“政务、人才、产业、金融、开放、研发、文化、企业”八大生态的协同设计,将创新要素整合为有机系统。
另一方面,应对“三不”难题,激发主体活力。“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是长期困扰企业的痛点。山东通过“1+4”政策组合拳,以金融让利、容错免责、成果转化改革等手段,为创新主体“松绑”。

四大维度,构建山东“八大生态”
《意见》提出的“八大生态”并非空洞概念,而是通过具体政策形成可操作的行动框架。其核心举措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维度:
在政务生态方面,山东将其置于引领地位,通过“无证明之省”“无押金城市”“无人工审批”等改革,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实现科技创新审批事项“网上一次办”,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型。
更具突破性的是,山东探索开展“沙盒监管”和触发式监管模式,既确保监管底线,又为新技术、新业态留足试错空间。
在人才生态方面,山东完成从“引才”到“育才”的全链条设计。通过强化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山东建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学用脱节”。同时,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三大行动,加速集聚急需紧缺人才。
针对青年科研人员,山东推出“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保持在60%以上”等政策,解决其“落脚难”“启动难”问题。
在企业生态方面,山东不断企业主体地位,激活创新原动力;明确提出“企业牵头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80%”“研发投入最高补助500万元”“研发费用占比高于5%的企业可获土地、能耗等要素优先支持”等政策。
这一设计直击企业创新痛点:让市场端的需求直接牵引科研方向,避免研发与产业不同步。
在金融与研发生态方面,山东营造“投资放心”的创新氛围。创新引导基金退出机制:省级基金投资种子期项目可在收回本金后让渡全部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深化政金企互信互认的科技增信评价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创新积分制”和“科融信”评价结果推出金融新产品。
山东的实践表明,一流科创生态绝非政策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要素聚合、循环畅通和自我迭代。
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的当下,山东以“生态思维”破题,既是自我革新的必然选择,亦是大省担当的主动作为。
这场变革的成败,不仅关乎一省发展,更将为中国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市场驱动创新”提供鲜活经验。未来,唯有持续深化生态赋能,方能在科技长跑中赢得先机,让“创新无忧”成为齐鲁大地最鲜明的标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