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产业观察 | 哈尔滨3000套保障房背后的民生经济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产业观察 | 哈尔滨3000套保障房背后的民生经济学

截至目前,哈市2025年公租房三类家庭和优先优待家庭已通过公开摇号完成选房配租,让771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安居梦想。

文 | 白杨

“这次终于能选个离医院近的房子了!”2025年哈尔滨公租房摇号现场,70岁的孟女士攥着选房号牌,声音有些颤抖。独居多年的她因性病常年奔波,如今40㎡的公租房终结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一幕,正是哈尔滨保障房政策的缩影——用低至3.5元/㎡的租金,托起普通人的安居底线。

截至2025年,哈尔滨公租房总量已达3.8万套,而今年新增的3000套房源中,首次出现了“配售型保障房”的身影。这类住房以成本价定向销售给青年教师、基层医护等“夹心层”,购房者与政府按比例共有产权、5年内禁止交易,既缓解购房压力,又堵住炒房漏洞。

保障房不是“施舍”,而是城市对奋斗者的承诺。从“蜗居族”到“有尊严的安居”,背后是哈尔滨对“住有所居”的底线坚守。

政企算盘:亏本的生意,长远的棋局

哈尔滨市2025年公租房优先优待家庭公开摇取选房顺序号仪式已如期举行,待选房源分布在亚为浦城、宜居家园、巴黎第五区等全市100余个小区。房源建筑面积大多在40至50㎡之间,可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一套40㎡的公租房,月租可低至140元,还不够一线城市一餐饭钱。这笔看似“赔本”的买卖,背后却是哈尔滨政府与市场的精密协作——政府让土地、企业降成本、社会稳人心。

市民选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摄影:邢汉夫。

政府提供土地、减免税费,国企城投润众通过规模化运营将管理成本压低,催缴率却逆势提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低租金留住了大量基层劳动者,稳定了城市劳动力“基本盘”。一位社区超市老板感慨:“以前租客总搬家,现在他们安定了,我的生意也稳了。”

指尖上的公平:从找关系拼手速

过去申请公租房,需要托关系、跑断腿;如今哈尔滨的年轻人掏出手机,5分钟完成“尔滨安居”小程序注册。这场数字化改革,不仅让审核周期从3个月缩至1个月,更用技术撕开了“人情房”的暗箱。

后台直连公安、社保系统,自动核验户籍、收入,线上报修响应提速,租户满意度超90%。一位通过小程序抢到房源的95后护士说:“以前觉得公租房是关系户的专利,现在拼手速就行,公平看得见!”近万户注册家庭中,重疾、高龄、特殊职业群体被优先保障,资源精准流向最需要的人。

配售型保障房:给夹心层一个安家的理由

当公租房解决低收入群体居住难题时,哈尔滨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夹心层”——收入高于公租房标准、却无力承担商品房的青年教师、基层公务员等群体。配售型保障房以成本价销售,购房者与政府共有产权,5年内禁止交易,既降低购房门槛,又避免资产炒作。

首批配售房选址在地铁沿线,配套学校、医院,售价仅为周边房价的60%。这种“买得起、住得稳”的模式,正在成为吸引年轻人扎根冰城的新筹码。

住房保障:城市发展的“隐形基建”

亮眼数据背后,挑战悄然浮现——近万户申请家庭争夺3000套房源,热门小区“一房难求”;3.8万套房年维护成本不低,政府补贴压力逐年攀升;配售型保障房5年内禁售,被质疑可能沦为“死资产”。

哈尔滨的应对之策带着鲜明的“冰城智慧”:探索用REITs(不动产信托基金)盘活存量资产,将保障房收益证券化;细分“公租房+配售房+人才公寓”产品线,让环卫工、程序员、创业者各得其所;在保障房社区引入便利店、健身中心,用“烟火气”激活冷冰冰的建筑。

当一线城市为高房价“劝退”年轻人时,哈尔滨用3.5元/㎡的租金证明:住房保障不是财政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隐形基建”。它留住了送外卖的小哥、教书育人的老师、守护健康的护士,也留住了消费的潜力、创新的火种、城市的温度。

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冰城经济学”——用民生温度焐热经济底色,让每一个平凡人的安居梦,都成为城市向上的阶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产业观察 | 哈尔滨3000套保障房背后的民生经济学

截至目前,哈市2025年公租房三类家庭和优先优待家庭已通过公开摇号完成选房配租,让771户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安居梦想。

文 | 白杨

“这次终于能选个离医院近的房子了!”2025年哈尔滨公租房摇号现场,70岁的孟女士攥着选房号牌,声音有些颤抖。独居多年的她因性病常年奔波,如今40㎡的公租房终结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一幕,正是哈尔滨保障房政策的缩影——用低至3.5元/㎡的租金,托起普通人的安居底线。

截至2025年,哈尔滨公租房总量已达3.8万套,而今年新增的3000套房源中,首次出现了“配售型保障房”的身影。这类住房以成本价定向销售给青年教师、基层医护等“夹心层”,购房者与政府按比例共有产权、5年内禁止交易,既缓解购房压力,又堵住炒房漏洞。

保障房不是“施舍”,而是城市对奋斗者的承诺。从“蜗居族”到“有尊严的安居”,背后是哈尔滨对“住有所居”的底线坚守。

政企算盘:亏本的生意,长远的棋局

哈尔滨市2025年公租房优先优待家庭公开摇取选房顺序号仪式已如期举行,待选房源分布在亚为浦城、宜居家园、巴黎第五区等全市100余个小区。房源建筑面积大多在40至50㎡之间,可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一套40㎡的公租房,月租可低至140元,还不够一线城市一餐饭钱。这笔看似“赔本”的买卖,背后却是哈尔滨政府与市场的精密协作——政府让土地、企业降成本、社会稳人心。

市民选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摄影:邢汉夫。

政府提供土地、减免税费,国企城投润众通过规模化运营将管理成本压低,催缴率却逆势提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低租金留住了大量基层劳动者,稳定了城市劳动力“基本盘”。一位社区超市老板感慨:“以前租客总搬家,现在他们安定了,我的生意也稳了。”

指尖上的公平:从找关系拼手速

过去申请公租房,需要托关系、跑断腿;如今哈尔滨的年轻人掏出手机,5分钟完成“尔滨安居”小程序注册。这场数字化改革,不仅让审核周期从3个月缩至1个月,更用技术撕开了“人情房”的暗箱。

后台直连公安、社保系统,自动核验户籍、收入,线上报修响应提速,租户满意度超90%。一位通过小程序抢到房源的95后护士说:“以前觉得公租房是关系户的专利,现在拼手速就行,公平看得见!”近万户注册家庭中,重疾、高龄、特殊职业群体被优先保障,资源精准流向最需要的人。

配售型保障房:给夹心层一个安家的理由

当公租房解决低收入群体居住难题时,哈尔滨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夹心层”——收入高于公租房标准、却无力承担商品房的青年教师、基层公务员等群体。配售型保障房以成本价销售,购房者与政府共有产权,5年内禁止交易,既降低购房门槛,又避免资产炒作。

首批配售房选址在地铁沿线,配套学校、医院,售价仅为周边房价的60%。这种“买得起、住得稳”的模式,正在成为吸引年轻人扎根冰城的新筹码。

住房保障:城市发展的“隐形基建”

亮眼数据背后,挑战悄然浮现——近万户申请家庭争夺3000套房源,热门小区“一房难求”;3.8万套房年维护成本不低,政府补贴压力逐年攀升;配售型保障房5年内禁售,被质疑可能沦为“死资产”。

哈尔滨的应对之策带着鲜明的“冰城智慧”:探索用REITs(不动产信托基金)盘活存量资产,将保障房收益证券化;细分“公租房+配售房+人才公寓”产品线,让环卫工、程序员、创业者各得其所;在保障房社区引入便利店、健身中心,用“烟火气”激活冷冰冰的建筑。

当一线城市为高房价“劝退”年轻人时,哈尔滨用3.5元/㎡的租金证明:住房保障不是财政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隐形基建”。它留住了送外卖的小哥、教书育人的老师、守护健康的护士,也留住了消费的潜力、创新的火种、城市的温度。

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冰城经济学”——用民生温度焐热经济底色,让每一个平凡人的安居梦,都成为城市向上的阶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