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天COVER 张向阳
编辑 | 吴跃
一个蜜雪冰城,一个卫龙美味,河南这两家食品公司近一两个月风光无限。
蜜雪冰城自不用说,上市之后股价大幅上涨,背后的张红超、张红甫兄弟已稳坐开封首富之位。“雪王”并非虚名。而卫龙美味也上演了“辣条翻身”的戏码,短期内股价已涨超100%,背后的刘卫平、刘福平兄弟也不断推高着漯河首富的门槛。
2025年开年以来,卫龙美味的股价迎来了大涨,截至4月8日收盘,累计涨幅超128%。
尤其是2月18日以来,卫龙美味的股价更是持续上涨,截至4月8日收盘,不过50天,在35个交易日里,已经暴涨了122%。
截至4月8日收盘,卫龙美味每股报收16.4港元,总市值为386亿港元。自2月18日以来,其总市值在35个交易日里增加了212亿港元,约合200亿元。
近期的股价,是卫龙美味自2022年12月在港股上市以来的历史高点。
随着股价的大涨,刘氏兄弟的财富也水涨船高。
在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刘卫平的财富为130亿元,继续领先于坐拥110亿元的万隆。而且,该榜单的财富计算截止日期为2025年1月15日,彼时,卫龙美味的股价尚未开启大涨模式,当日收盘总市值还不到164亿港元。
卫龙美味的实际控制人刘卫平、刘福平兄弟,通过其信托工具及多家中间附属公司控制着约80.99%的已发行股份。基于此,二人在4月8日的持股市值已达313亿港元,约合296亿元,短期内已翻倍。
股价上涨的背后,卫龙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年度成绩单。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卫龙美味实现营收62.66亿元,同比增长28.6%;年内利润为10.68亿元,同比增长21.3%。
上市以来,卫龙的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双位数增长,2024年还是第一次。
虽然业绩与股价双双上涨,均迎来了历史新高,但是,卫龙还是换了CEO。
在发布年度业绩的同日,即3月27日晚间,卫龙美味发布公告称,孙亦农因个人事务及其他业务安排,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职务,辞任执行董事职务自3月27日生效,辞任首席执行官职务将自4月30日生效,辞任后,其仍将继续担任公司顾问职务。
接棒孙亦农出任新CEO的,不是别人,而是刘卫平的弟弟、卫龙创始人之一——刘福平。
卫龙是一家家族味很浓的企业。
在此之前,卫龙美味的执行董事有六位,分别为刘卫平、刘福平、孙亦农、彭宏志、刘忠思、余风。其中,只有孙亦农一人不是刘氏兄弟的亲戚。
《财经天下》梳理公告发现,刘忠思为刘卫平及刘福平的堂弟,彭宏志是刘忠思的表兄,余风为刘卫平兄弟及刘忠思的表弟。2024年5月,余风接任陈林出任执行董事,而陈林也是刘忠思的表弟,目前仍为高级副总裁,且在附属公司担任多个职位。
孙亦农辞任后,卫龙执行董事从6位减至5位——除了刘氏兄弟,就是他们的家族成员。
除了担任执行董事,这5人中,刘卫平还为董事长,刘福平为副董事长(4月30日起还将兼任首席执行官),彭宏志为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刘忠思为高级副总裁,余风为高级副总裁、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
孙亦农曾在可口可乐、银鹭(当时还属于雀巢)任职,2021年9月加入卫龙,担任总裁特别助理,并于当年12月升任为首席执行官。
2023年,孙亦农从卫龙领取的薪酬高达2349.3万元,其中包括薪金552万元,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1783.9万元,退休金计划供款与福利、医疗及其他共13.4万元。
魔芋爽开始养家
驱动卫龙美味2024年业绩增长的,并不是传统业务辣条,而是第二增长曲线魔芋爽。
卫龙的产品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调味面制品,就是常说的辣条,主要包括大面筋、小面筋、麻辣棒、小辣棒、亲嘴烧及麻辣麻辣;蔬菜制品,主要包括魔芋爽、风吃海带及小魔女;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主要包括香辣豆皮等。
2024年,在卫龙的营收结构中,蔬菜制品的占比首次超过了调味面制品,成为对公司业绩贡献最大的一个板块。可以说,魔芋爽已经正式替代辣条开始为卫龙养家了。
近几年,以魔芋爽为主的蔬菜制品板块的营收占比,持续扩大,2019年时还不到20%,2021年就已接近35%,2023年更是超过了40%,而2024年,比上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50%,达到了53.8%,成为最核心的板块。
2024年,卫龙的蔬菜制品板块实现营收33.71亿元,同比增长59.1%。作为蔬菜制品中的核心单品,方正证券在研究报告中称,预计魔芋产品2024年的营收约为30亿元。
而且,蔬菜制品的毛利率长期高于调味面制品,比如2023年,蔬菜制品毛利率为51.3%,调味面制品为45.9%;2024年蔬菜制品与辣条的毛利率分别为49.5%、47.5%。
中金公司分析称,2024年蔬菜制品毛利率的下降,主要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增加部分规格市场促销力度有关。2024年下半年,魔芋精粉上涨幅度较大。
即使这样,2024年,魔芋爽的毛利率依然高于辣条。2024年,卫龙的整体毛利率为48.1%。
可以看出,正是蔬菜制品板块的高增长以及高毛利率,驱动了公司整体业绩的增长。
卫龙魔芋爽于2014年上市。彼时,辣条作为“垃圾食品”的代表,正遭受各种诟病。而卫龙,在那一年搬进了新厂房,开始休闲化转型,魔芋爽就是转型推出的产品之一。
近几年,迎合了健康化趋势,魔芋爽逐渐成为卫龙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在卫龙的大力宣传之下,魔芋爽更是一跃成为公司的支柱。
“卫龙魔芋爽,热量低低低低低低……”2024年4月,卫龙魔芋爽的一则15秒电梯广告,出现了22个“低”,在十分密闭的空间里,像洗脑一样,被指扰民。卫龙随后回应称,其太心急,想快点将热量低的特点告诉大家,会尽快做出调整。
热量低,是卫龙宣传魔芋爽的核心卖点。
魔芋爽常见的红色包装(香辣)与绿色包装(酸辣)两款产品,包装上分别写着每100克的能量是514千焦、499千焦。
卫龙在广告及宣传语中强调的所谓“热量低了”,只是跟此前的历史产品对比的说法。
跟其他单品相比,魔芋爽的热量的确低。如卫龙大面筋(经典香辣味),包装上标注的能量为每100克有1821千焦;亲嘴烧的包装上标注的能量是每100克有1910千焦……
不过,要说有多么的健康,也谈不上。卫龙香辣魔芋爽的配料有水、魔芋粉、淀粉、植物油、香辛料、白砂糖、味精、酵母抽提物、郫县豆瓣、大豆膳食纤维、复合调味料、固液法白酒、食用香精香料、呈味核苷酸二钠、柠檬酸。
“魔芋爽也没有多么的健康,但是,吃起来解馋又解压,感觉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不管干什么,一个不注意就能炫好几包,但是,相比其他高热量零食,魔芋爽相对低热量,吃了不会有太大负罪感。”这是很多魔芋爽爱好者的看法。
魔芋爽爱好者还赠予魔芋爽一个称号——“人类猫条”。
辣条显增长疲态
与魔芋爽的受欢迎形成对比的是,卫龙辣条依然在遭受冷落。
1999年,20岁的刘卫平,带着打工攒的钱与辣条的配方,一路北上,从湖南平江到长沙,再到河南郑州,转乘火车,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漯河。
辣条的故乡是平江,不过,将辣条做成巨头的商业故事,却发生在漯河。作为“外乡人”,在漯河,刘卫平、刘福平兄弟俩将辣条卖到了全国各地,并将卫龙培育成了行业龙头。
漯河人万隆,一手缔造了“中国肉类加工第一股”双汇发展,以及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万洲国际。在漯河,无人不知万隆。不过,刘氏兄弟抢走了万隆的首富光环。
“辣条第一股”卫龙以辣条起家,辣条也是卫龙的根基。不过,辣条也在经受考验。
作为卫龙多年以来的核心业务,2024年,辣条实现收入26.67亿元,虽然相较于2023年的25.49亿元增长了4.6%,但是,仍不及两三年前。2021年与2022年,卫龙的调味面制品收入分别为29.18亿元、27.19亿元。
2024年,卫龙调味面制品的营收占比,也由上年的52.3%降至42.6%,在公司的业务板块中,退至魔芋爽之后。
纵观近几年,辣条确实已显现出增长疲态,受其影响,卫龙的业绩也不稳定。
在2024年的业绩公告中,卫龙并未像往年一样披露各板块销量情况,所以2024年辣条的具体销量外界无法得知。不过,从此前三年来看,卫龙辣条的销量在持续下滑。
从2021年到2023年,卫龙调味面制品的销量依次为19.36万吨、15.06万吨、12.44万吨;2022年下滑了4.3万吨,2023年下滑了2.62万吨。短短两年,辣条销量就下滑了近7万吨,相当于2023年整体销量的56%。
从销量的角度来讲,卫龙辣条这几年确实不太好卖了。
同时,卫龙辣条近几年也在提价。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卫龙辣条的平均售价在持续提高,2021年为15.1元/千克,2022年为18.1元/千克,2023年为20.5元/千克。此前几年,2018年为13.9元/千克,2019年为14.3元/千克,2020年为15元/千克。
销量和价格直接与收入相关,不管是产品结构调整还是提价,最终体现到调味面制品的收入上,效果并不明显——2024年辣条的收入尚不及2020年的26.9亿元。
企业对于产品结构及价格的调整,可能是出于多方面考虑,自然也有来自业绩的压力。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包装可能看起来越来越高档,但也能切实感受到,价格越来越贵。
这些年,从味道到包装,再到产品形状、价格,卫龙辣条在不停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其高油高盐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形象,与健康化的消费趋势都相背离。
更何况,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存在,从上市公司三只松鼠、盐津铺子,到另一个辣条巨头麻辣王子,这个行业的增长已经进入瓶颈期。
卫龙较早就意识到,需要战略性品类拓展。2024年,魔芋爽撑起了卫龙的门面。不过,光大证券分析称,2025年,考虑到魔芋爽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增速或慢于收入增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