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涛
4月10日,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大电力”)在深交所创业板接受上市委审议,顺利过会。
作为国内最早涉足电网监测领域的企业之一,山大电力背靠山东大学的技术基因,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深度参与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国产化进程。

业绩突围
根据山大电力公布的招股书,山大电力展现出一份颇为稳健的成绩单。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4.78亿元攀升至6.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7.3%;净利润由7,698万元增长至1.27亿元,三年间增幅达64%。
更为难得的是,在电力设备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其毛利率始终维持在41%至44%的高位,显著高于中元股份(300018.SZ)等同业公司约35%的水平。
这种盈利能力源于其深厚的行业积淀。自2001年成立以来,山大电力专注电网智能监测领域,其核心产品故障录波监测装置、时间同步装置的市场占有率常年稳居行业前三。公司参与的“白鹤滩水电站西电东送”等国家级工程,印证了其在特高压输电领域的技术话语权。截至2024年末,山大电力拥有44项发明专利,牵头或参与制定5项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6.5%,但是,但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从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到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山大电力的监测设备如同神经网络般密布电力系统,为价值数千亿的电网资产提供实时诊断。这种技术壁垒构筑的护城河,使其在智能电网升级浪潮中持续受益。
客户依赖
然而,看似稳健的业绩结构下,其大客户依赖颇受关注。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国家电网及其下属企业贡献的营收占比始终徘徊在70%左右,毛利依赖度亦超六成。根据中国证监会《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5号5-17》,“发行人来自单一客户主营业务收入或毛利贡献占比超过50%的,一般认为发行人对该客户存在重大依赖”,因此,山大电力对国家电网存在重大依赖。这种深度绑定在电力设备行业虽非个例,但山大电力的客户集中度仍显著高于智洋创新(688191.SH)等可比公司约50%的水平。
这种客户结构的历史成因,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密不可分。作为原电力部直属高校的产业转化平台,山大电力早期依托山东大学的产学研资源,自然深度渗透国家电网体系。但这种“体制内”优势在市场化竞争中正逐渐转化为双刃剑——当电网投资增速放缓,或采购策略转向价格导向时,企业的议价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战略转向
此次山大电力IPO拟募资5亿元,投向五大项目,透露出企业突破增长天花板的战略意图。其中,1.35亿元的电网故障分析设备扩产项目延续主业优势,而4,00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5,500万元的源网荷储系统研发,则昭示着向新能源赛道的主动突围。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传统电网监测企业纷纷向储能、微电网等新兴领域延伸。山大电力在招股书中披露,其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15.5%提升至2024年的12.1%,虽然增速尚不明显,但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储备订单已超2亿元。公司计划投入1.8亿元建设的研发中心,将重点攻关国产芯片替代和源网荷储协同技术,试图在技术迭代中保持先发优势。
但是,山大电力在大额现金分红同时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也被监管机构所注意。根据招股书,山大电力2020年至2023年,现金分红分别为1832.40万元、3054万元、4886.40万元,3054万元,四年累计分红达1.28亿元,此次募资却要用9000万补充流动资金。对此,监管机构在第1轮审核问询函中质疑其合理性。
近三年,公司研发费用中约15%投向与山东大学的联合实验室,这种深度绑定强化了技术转化能力,却也引发市场对独立性的关注。对此,山大电力解释称所有合作均按市场定价,且核心专利均为自主研发。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核心管理层多具山东大学教育背景,董事长张波曾任山大华天科技高管,这种“学术+产业”的复合经历,或将成为其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关键。
招股书显示,山东大学通过山大资本运营公司持有发行人34.02%股份,实际控制人为山东大学。这种高校背景虽为其带来技术背书,但也衍生出独特的管理课题。
在4月10日,实控人同样为山东大学的山大地纬(688579.SH)披露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山东大学正在筹划深化校属企业体制改革事宜,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动。目前该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IPO审核期间发生实控人变更需重新论证公司经营连续性,或触发上市进程中止。
站在资本市场的门槛前,山大电力面临的不仅是财务数据的检验。如何在保持电网监测领域优势的同时,打开新能源市场的增长极;如何将高校资源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而非依赖路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