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休闲之都”到全球金融新贵,成都凭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休闲之都”到全球金融新贵,成都凭什么?

成渝联手,大有可为。

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波动、经济复苏分化和科技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持续演变。

3月20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7)”,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全球共有119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其中,成都作为中西部城市正式上榜,位列全球39名,在中国内地金融中心排名中位列第6名。

从悠闲慢生活到金融快节奏,这座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城市成为全球金融新贵,既是成都城市能级跃升的信号,也是西部金融中心崛起和中国经济纵深活力的缩影。

全球金融中心40强,成都凭啥杀入?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关系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的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全球经济权力变迁的缩影。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自2007年首期发布以来,在全球金融界颇具影响力,被誉为“最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标指数”、国际金融中心的“晴雨表”。

这份颇具影响力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显示:前十分别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上海、深圳、首尔。

图源: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37期) 

成都全球排名第39位,在中国内地金融中心中排名第6,整体得分增加13分,全球排名与上期保持一致。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成都自2017年首次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以来,在排名上实现了“阶梯式”上升,由第79位逐年攀升至前40位。

图源: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37期) 

“成都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的提升,得益于城市能级的崛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

从“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到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家战略腹地、产业备份基地打造,近年来,成都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成都最近公布了2024年的经济成绩单,GDP总量达到了2.35万亿元。这座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城市,GDP全国第七、消费力全国第六、存款余额全国第六、地铁里程全国第四……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金融因商而兴,随着区域经济的繁荣,带动贸易金融的兴旺。

夜幕降临,成都金融城双子塔活力四射的灯光秀,吸引众多游人抬头注目,成为这个西部超大城市的新地标。这里聚集的不仅是火热的人气,还有超旺的“财气”,一大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头部机构扎根于此。金融城的闪亮瞩目是这座城市金融产业繁盛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源:pixabay

2024年,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969.45亿元,占GDP比重为14.3%;银行业资产规模达16.86万亿元,居西部第一;拥有华西证券、国金证券、宏信证券、川财证券等4家本土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约400家,证券市场交易额累计22.9万亿元;拥有成都银行、四川路桥、通威股份等120家A股上市公司,是全国第十个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金融科技实力是其进入全球金融中心40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次指数报告中,成都金融科技专项得分705,排名全球第18位,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表明成都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认可。

图源: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37期) 

成都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数字人民币交易额已突破千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外,成都的区块链产业也非常发达,聚集了西南80%的区块链企业,2024年新增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不仅如此,为营造金融创新发展的优质土壤,近年来,成都持续优化金融产业政策,创新金融机构落户发展的各项政策扶持方式,优化专项资金用途,保持金融产业支持政策的相对竞争优势。先后推出了多项制度创新,如“区块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和全国首创“主理人创业保险”等,并紧扣投资创业者的核心需求,打造总规模30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体系……

‌根据《2024世界城市名册》(GaWC)数据,成都位列全球第58位‌,排名较上期跃升13位,成为中西部唯一进入Beta+级的城市,反映其全球化经济融入度与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此外,成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稳居第一梯队,加上人力资本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成都能够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40强。

全球成渝联手,中国“金融第四极”呼之欲出

作为天府之国,成都自古就是商贸繁荣、人烟阜盛之地,积淀了深厚的金融土壤。

从西汉时期“赀至钜万”,唐朝时的“扬一益二”,到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到20世纪初川汉铁路股份制筹资,从诞生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到1993年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再到2010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将成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

虽成都金融业发展历史优秀,且近年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深处西部内陆的成都在仍存明显差距。

从产业规模来看,成都的金融业增加值目前仅为为一线城市的约1/3。从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来看,北上广深拥有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期货市场等核心金融基础设施,而成都尚未形成辐射全国的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活跃度较低‌。

此外,北京、上海集聚了全国超60%的外资银行总部和80%的央企金融板块,成都则以区域性分支机构为主,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总部‌。而在高端人才储备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国际资源链接上,成都相比一线城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如何破局?靠着成都一家城市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正好机遇也来了!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成渝联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约2个月后,《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下称“《规划》”)出台。

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规划》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再结合最新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成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可以发现,在国家的谋划布局下,“西部金融中心”这个称号虽由重庆“摘得”,但成渝联手,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第四极”,形成更为平衡协调的金融发展格局。

有专家表示,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就是要在我国西部打造一个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的金融对外开放“桥头堡”。既有利于依托“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设支持全球资本配置的内陆金融开放体系,又有利于推动本地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带动内陆金融资源、经济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今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迎来五周年,也是重庆成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五周年。

截至目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起势见效。

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都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取得成效;成渝金融法院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金融法院;设立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落地子基金6支、总规模近百亿;成渝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地区,两地企业登记金额超过了244亿美元;两地67家金融机构成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两地已支持跨域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公共交通、纳税、缴纳社保和购买商业保险……

西部金融创新中心 图源:成都东部新区

四川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表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走深走实,双核正从“地理相邻”走向“深度协同”,成渝正从“双核引领”到“全域共进”,努力提升耦合度和融合度。这既是地理空间与经济能量的有机统一,更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共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图源:搜狗百科

截至2024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量五年迈上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达8.7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5%以上,占西部比重超30%,引领西部、服务全国的显示度和贡献度正持续提升。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赋能。根据《规划》,到2035年,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基本确立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影响力的区域金融市场地位。

随着川渝两地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金融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深化,预计西部金融中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会有更大的提升。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原标题:从“休闲之都”到全球金融新贵,成都凭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休闲之都”到全球金融新贵,成都凭什么?

成渝联手,大有可为。

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波动、经济复苏分化和科技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金融中心竞争格局持续演变。

3月20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7)”,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全球共有119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其中,成都作为中西部城市正式上榜,位列全球39名,在中国内地金融中心排名中位列第6名。

从悠闲慢生活到金融快节奏,这座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城市成为全球金融新贵,既是成都城市能级跃升的信号,也是西部金融中心崛起和中国经济纵深活力的缩影。

全球金融中心40强,成都凭啥杀入?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关系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的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更是全球经济权力变迁的缩影。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自2007年首期发布以来,在全球金融界颇具影响力,被誉为“最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标指数”、国际金融中心的“晴雨表”。

这份颇具影响力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显示:前十分别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洛杉矶、上海、深圳、首尔。

图源: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37期) 

成都全球排名第39位,在中国内地金融中心中排名第6,整体得分增加13分,全球排名与上期保持一致。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成都自2017年首次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以来,在排名上实现了“阶梯式”上升,由第79位逐年攀升至前40位。

图源: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37期) 

“成都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的提升,得益于城市能级的崛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表示。

从“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到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家战略腹地、产业备份基地打造,近年来,成都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成都最近公布了2024年的经济成绩单,GDP总量达到了2.35万亿元。这座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城市,GDP全国第七、消费力全国第六、存款余额全国第六、地铁里程全国第四……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金融因商而兴,随着区域经济的繁荣,带动贸易金融的兴旺。

夜幕降临,成都金融城双子塔活力四射的灯光秀,吸引众多游人抬头注目,成为这个西部超大城市的新地标。这里聚集的不仅是火热的人气,还有超旺的“财气”,一大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头部机构扎根于此。金融城的闪亮瞩目是这座城市金融产业繁盛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源:pixabay

2024年,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969.45亿元,占GDP比重为14.3%;银行业资产规模达16.86万亿元,居西部第一;拥有华西证券、国金证券、宏信证券、川财证券等4家本土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约400家,证券市场交易额累计22.9万亿元;拥有成都银行、四川路桥、通威股份等120家A股上市公司,是全国第十个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金融科技实力是其进入全球金融中心40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次指数报告中,成都金融科技专项得分705,排名全球第18位,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表明成都在金融科技的发展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认可。

图源:202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第37期) 

成都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数字人民币交易额已突破千亿元,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此外,成都的区块链产业也非常发达,聚集了西南80%的区块链企业,2024年新增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不仅如此,为营造金融创新发展的优质土壤,近年来,成都持续优化金融产业政策,创新金融机构落户发展的各项政策扶持方式,优化专项资金用途,保持金融产业支持政策的相对竞争优势。先后推出了多项制度创新,如“区块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和全国首创“主理人创业保险”等,并紧扣投资创业者的核心需求,打造总规模30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体系……

‌根据《2024世界城市名册》(GaWC)数据,成都位列全球第58位‌,排名较上期跃升13位,成为中西部唯一进入Beta+级的城市,反映其全球化经济融入度与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此外,成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稳居第一梯队,加上人力资本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一。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成都能够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40强。

全球成渝联手,中国“金融第四极”呼之欲出

作为天府之国,成都自古就是商贸繁荣、人烟阜盛之地,积淀了深厚的金融土壤。

从西汉时期“赀至钜万”,唐朝时的“扬一益二”,到北宋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到20世纪初川汉铁路股份制筹资,从诞生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到1993年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再到2010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将成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

虽成都金融业发展历史优秀,且近年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深处西部内陆的成都在仍存明显差距。

从产业规模来看,成都的金融业增加值目前仅为为一线城市的约1/3。从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来看,北上广深拥有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期货市场等核心金融基础设施,而成都尚未形成辐射全国的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活跃度较低‌。

此外,北京、上海集聚了全国超60%的外资银行总部和80%的央企金融板块,成都则以区域性分支机构为主,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总部‌。而在高端人才储备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国际资源链接上,成都相比一线城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如何破局?靠着成都一家城市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正好机遇也来了!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成渝联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约2个月后,《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下称“《规划》”)出台。

图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规划》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再结合最新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成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可以发现,在国家的谋划布局下,“西部金融中心”这个称号虽由重庆“摘得”,但成渝联手,大有可为。

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第四极”,形成更为平衡协调的金融发展格局。

有专家表示,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就是要在我国西部打造一个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的金融对外开放“桥头堡”。既有利于依托“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设支持全球资本配置的内陆金融开放体系,又有利于推动本地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带动内陆金融资源、经济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今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迎来五周年,也是重庆成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五周年。

截至目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起势见效。

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都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取得成效;成渝金融法院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金融法院;设立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落地子基金6支、总规模近百亿;成渝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地区,两地企业登记金额超过了244亿美元;两地67家金融机构成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两地已支持跨域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公共交通、纳税、缴纳社保和购买商业保险……

西部金融创新中心 图源:成都东部新区

四川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表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走深走实,双核正从“地理相邻”走向“深度协同”,成渝正从“双核引领”到“全域共进”,努力提升耦合度和融合度。这既是地理空间与经济能量的有机统一,更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共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图源:搜狗百科

截至2024年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量五年迈上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达8.7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6.5%以上,占西部比重超30%,引领西部、服务全国的显示度和贡献度正持续提升。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赋能。根据《规划》,到2035年,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基本确立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影响力的区域金融市场地位。

随着川渝两地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金融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深化,预计西部金融中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会有更大的提升。

来源:公众号你好天府

原标题:从“休闲之都”到全球金融新贵,成都凭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