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才是故宫的真正“最高权力中心”?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No,是养心殿。
这间以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而命名的宫殿既不宏大也不精致,偏居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甚至都不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却成为了从雍正到宣统8位皇帝的寝宫,就连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在这里的东暖阁。
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很是火了一把,在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都成了网红。而在此片之后,关于故宫的又一重磅节目《走进养心殿》也在央视播出,这个正在修缮,要到2020年才将重新开放神秘宫殿估计很快就将成为热门。
为什么皇帝们都爱养心殿?正好舍爷前一阵也走访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走进养心殿”特展,那就让我们一起从那件件器物中拨开岁月风尘,一窥帝王生活。
曾经的手工作坊
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最早的记载出自《明宫史》,其中描述了殿名、方位和布局,却并未谈及功能。相传,嘉靖皇帝偶尔会在此炼炼仙丹,但自嘉靖到崇祯,并没有谁真在养心殿久住。
到了清代康熙朝,一位法国传教士曾这样描述养心殿:“它包括当中的正殿和两翼的配殿。正殿朝南,有一大厅和两大间耳房,一边一间。正厅前留有约十五呎宽的走廊,仅有粗大木柱承顶,木工精细,雕梁画栋……”
接下来的重点来了,“我们进入左手一间,看见里面满是画匠、雕刻匠、油漆匠。此处也有许多大柜,放着许多书籍。旁边多宝格上陈设各种珍宝和珠玩,有各色各样的玛瑙小杯、白玉或红宝以及各种名贵宝石,琉璃小摆设,甚至手工精雕的核桃……另一间耳房(西暖阁)是皇帝临时休息的地方。”
原来,这就是康熙时期的清宫造办处,是专门生产御用物品的地方,康熙皇帝不时在此观看造办处的工作情况。他尤其钟爱西方科技,对制造西洋钟表和珐琅器尤为重视,还请西方科技人员提供指导。
掐丝珐琅供瓶
雍正款画珐琅黄底勾莲纹双联盒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再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物上,再二次经烘烧制成的珐琅制品。 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铜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后来还被移植到瓷胎上,在康熙朝创烧出了珐琅彩瓷器。而在此时期创立的自鸣钟处到了乾隆朝也达到顶峰,从业人员达到百余人。
铜镀金跑人水法转花钟
虽然养心殿的另一间耳房是皇上临时休息的场所,但康熙帝并未在此居住,而是住在有一街之隔的乾清宫。
真情“汉子”在这里写鸡汤
“朕就是这样萌萌哒的汉子!”
从雍正朝开始,皇帝就搬出乾清宫改在养心殿里居住了。这时的养心殿已不再是造办处的办公地点,功能发生了变化。皇帝除了在此居住外,还是其召见大臣、处理政务、读书、娱乐的地方。
眼镜要随手可取
雍正皇帝从小就患有近视,并且工作又十分勤勉,时常批阅奏折到深夜,所以眼镜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命令造办处制作各种材质的眼镜,放到紫禁城内大大小小的宫殿楼阁中,要求随时用随时取。
茶壶里的内心世界
说起雍正皇帝,不得不提的还有这把存放于养心殿的提梁壶。
雍正款斗彩五伦图提梁壶
这把壶是雍正同父异母弟怡亲王允祥所赠,壶上绘出了凤凰、鸳鸯、鹡鸰、黄莺、仙鹤五种禽鸟,分别代表着君臣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以及父子关系。这对于曾经饱受尔虞我诈、兄弟反目的雍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他也对这把壶有着独特的感情。在养心殿文物整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发现壶内存有茶水留下的痕迹,可知此壶是他日常所用,小小的一把壶竟然衬托着雍正的内心世界。
斗彩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料相结合的瓷器品种。制作方法是先在瓷器胚体上用青花料勾画出图案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出窑后在青花线条内部或其他需要表现的地方绘以不同的彩色图案。最受推崇的斗彩瓷器是明成化斗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多有仿明代斗彩器物。
追逐时髦玩儿cosplay
除此以外,雍正皇帝还是一位cosplay(角色扮演)的爱好者。在故宫收藏的一套画作中描绘了雍正身穿各类职业装束的造型,辅以不同道具,每张画作都形态逼真,煞有其事的样子。
Cosplay高手雍正皇帝
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还觉得别出心裁的cosplay早已是雍正玩儿剩下的伎俩了。
段子手写鸡汤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这个段子就是雍正说的。
这要从一折奏章说起。1724年,江南遭遇灾荒,在起初运小米救灾的办法无效后,雍正听取了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建议,将小麦运往灾区,受到极大欢迎,结果起到了平抑物价、赈济灾民的目的。雍正给予田文镜嘉奖,田文镜上书谢恩。在批复田文镜的奏折中,雍正写到:“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细细搜集一番,你会发现,雍正简直就是个18世纪的王牌段子手。
雍正元年,即1723年9月,大臣年羹尧在奏折中告诉雍正皇帝要对有功之臣多加赞许。雍正在回复中写道:“知道了”。
下图这是回复提督江南总兵高其位的奏折,写道:“朕躬甚安,不必为朕过虑,你好吗?好生爱惜着,多为朕效几年力。”
“走进养心殿”展览中皇帝批阅过的奏折
在另一篇回复大臣的奏折中,雍正是这样写的:“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大意是说,要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成就才是最珍贵的。嗯,这“鸡汤”的味道很浓嘛。
乾隆“金屋藏娇”的三希堂
“我爹的POSE我也来一个~养心殿我住得最久哦!”
乾隆皇帝是继父亲雍正之后,第二个入住养心殿的清朝皇帝,他在这里住了59年……
乾隆入住养心殿后,同样对养心殿做了些改动,最著名的当属在西暖阁一侧另辟出的一间不足9平米的“三希堂”了,此处就是乾隆的书房。
首博按原比例陈列的三希堂及内景原貌
繁缛、艳丽、鬼斧神工的壁瓶
“走进养心殿”展览中真实复原了“三希堂”的场景,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可谓别有洞天。说起三希堂,除了我们熟知的三幅东晋书法名帖外,就要算是这挂在墙上的“壁瓶”了。它们的装饰技法大多采用粉彩、珐琅彩或单色釉。
在故宫收藏的壁瓶中,一半以上都有乾隆皇帝的题诗,足见他对壁瓶的喜爱程度。而这些壁瓶都有着极为华丽的颜色或花纹装饰,一般以一种颜色为底色,在底色上再绘以莲花、牡丹等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还经常采用“开光”的装饰手法,在“开光”内再画出各种逼真的图案。这也正是乾隆的审美所在——追求繁缛、艳丽、鬼斧神工。
按原貌陈列的三希堂壁瓶
壁瓶,又称轿瓶,正面是瓶子的立体形状,背面是平的,并且开有一个小孔用于悬挂。壁瓶是在明清时期流传使用的一种观赏性陶瓷,最早装饰在轿子中。由于当时的人们出行坐轿子,而长途奔波,倍显乏味,所以就将这种壁瓶放在轿子里,以便随时欣赏把玩,解闷儿。
粉彩云蝠冠
200多年前的3D体验馆
“三希堂”还有一个绝妙之处,是内侧套间贴挂的一幅通景贴落,这是乾隆体验3D的场所。贴落是一整幅画直接贴在墙上,不用装裱,描绘的主题是雍正和少年乾隆,二人共折一枝梅花的场景。奥妙在于,贴落跟前铺的地砖和图案中采用西方线画法描绘的地砖融为一体,达到了逼真立体的效果,西为中用,也增强了空间纵深感。
冬季的最爱——吃火锅
乾隆十分喜爱吃火锅,相传,乾隆晚年时曾经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共摆火锅1550余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在“走进养心殿”特展中,就展出有一件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另有一件锡一品锅,可按照不同口味同时煮5种不同的食物,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火锅了。
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
火锅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地锅身上饰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
锡一品锅
这种锅上面由五个小碗组成,下放炭火可持续加热,可煮各种肉类。
休闲活动——下棋
皇帝们既然在养心殿居住,自然也少不了与之相关的休闲项目。除了在此赏玩喜好之物外,下棋是帝王的另一种重要休闲活动。在“走进养心殿”展览中陈列了一套玉制围棋和一套玉制象棋,或小巧别致或珠圆玉润。
雍正、乾隆时期,围棋盛行达到空前状况。
如此风靡一时的娱乐活动,怎能少得帝王的推崇支持。雍正就是下围棋的高手,围棋也成为养心殿的常备物品。
玉制围棋
玉制象棋
不论是康熙喜好的自鸣钟、珐琅器,还是雍正乾隆必备的围棋、火锅;从字字真情的朱砂批语,到体验时髦的3D帖落。每一件展品都穿梭过了历史的长河,让我们一窥几百年前的帝王生活。
看到这里,或许你也明白了,为什么皇帝们都喜欢养心殿?比起大而无当的乾清宫,养心殿院落布局紧凑,更有生活气息——有人甚至在研究后说,养心殿的居住空间结构其实和现代中产之家的三居室差不太多……住在养心殿里,皇帝们更加随性和方便,不再扮演那高高在上、威严肃穆的帝王,而是如常人般的自在。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