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还记得上次一家大小做饼应节是什么时候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还记得上次一家大小做饼应节是什么时候吗?

百年岁月沉淀,上千个饼印图案变化万千,暗含着一个个文化符号,孕育了无数珍馐美馔。作为广州惟一的木刻饼印工艺传承人,今天的主角余同号饼印木器工艺店第五代传承人余兆基先生向记者讲述了饼印背后的故事。

近日,IEBE(广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在保利世贸博览馆顺利举行。本届展会首度跨界尝试设立“万匠云集”展区及举办2017中国文化艺术电商高峰论坛系列活动,邀请了15个民间艺术大师在现场设摊展示并与多个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希望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探索新方向。广东民间艺术融媒体团队将带大家逐一走进这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世界。

百年岁月沉淀,上千个饼印图案变化万千,暗含着一个个文化符号,孕育了无数珍馐美馔。作为广州惟一的木刻饼印工艺传承人,今天的主角余同号饼印木器工艺店第五代传承人余兆基先生向记者讲述了饼印背后的故事。

匠心:十七道工序始成一饼印

我们见到余兆基先生的时候,他正埋头伏案刻制一个饼印。余先生拿着一支细细的圆刀,在一个有着月饼状凹槽的木头模具上打磨着它的图案,展会嘈杂的背景乐和人声似乎完全打扰不到他。

▲始创于1865年的余同号店铺内景

余兆基先生是广州余同号饼印木器工艺店的第五代传承人,其家族自同治四年(1865年)起制作饼印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余先生从小耳濡目染,自1982年跟随父亲学艺,已在木材中游刃了四十余年。

▲余兆基与广东民间艺术融媒体团队合照

这些手工雕刻的饼印,是一块带手柄的长方木头,边角光滑圆润,不染色。饼印的雕刻通常选用广西百步野生梨木作为原料,经17道工序而成:首先将树材开锯成33cm×10cm×5cm的木头,经过两年的自然风化后,“刨平滑”做“车手柄”,再根据客人要求“画样”,然后开孔“凿牙”、“铲低”、“掺牙”、“起脚”、“字号”、“雕花”、“雕字”、“开气孔”、“修边”、“打磨”,最后盖完本店字号的章才算完成。

▲不同工序中的半成品

余兆基介绍:“月饼模具一般挖得比较深,边缘是波浪花纹,底部则刻着龙凤式样的纹理;有的浅一些,印上‘年年有余’的图案。”除月饼饼印外,还有席点、点心(如:晶饼、炒米饼)等模具,样式繁多,其中字号、雕花,从古至今就有数百种样式。今年,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已入围越秀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昔日辉煌:一季度月入数万

▲助手余爱秀正向现场观众展示饼印

在余兆基从业的四十余年间,经历了上一代的辉煌,和如今机械的崛起、手工的没落。“你们吃过莲香楼吗?”余先生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莲香楼的饼印就是他做的。为了等待一个饼印的完成,当时不少从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远道而来订造的客商,只好选择在附近酒店住上两天,甚至时常因为加急而需付双倍价钱。“那个年代万元户会成为整个家族甚至全村的骄傲,而我们饼印店一个季度的销量就能达到好几万。”余兆基骄傲地回忆,眼角闪过一丝激动。

 

 

 

 

▲各式饼印

 

▲还记得有多少年没和家人在一起做饼应节了吗?

“小时候,妈妈经常在家里用饼印做油角给我们吃,因为那时候外面没有油角卖。现在老了,吃油角要从外面买,家里已经没有人做了……”偶遇饼印展位,63岁的展会观众陈先生异常惊喜,感触地对记者回忆道,旧时,木制的饼印称得上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逢年过节,餐桌上摆放的月饼、酥饼、糖环、油角、煎堆等各式饼类,基本都是一家大小一起手工印制的。

▲你还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中秋吃上一个猪笼饼的心情吗?

虽说饼印里藏着不少过去的温馨,但在急速工业化的年代,机械替代手工似乎是所有传统技艺所面临的挑战,“机械有它的优点,省人手,手工制作就比较慢了。”余兆基说。虽然如此,但在质量上手工饼印显然更有话语权。余兆基认为,饼印是有灵气的,以手工饼印做出来的饼,每吃一口,可以触碰里面的纹理,可以感受到饼印师傅挥洒在每一刀上的血汗,可以品尝到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那些千篇一律的机械饼印无法企及这种感情。

余兆基也时常问自己,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手工艺制作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但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来的订单让他难以割舍。“一个新加坡华裔,从爷爷时代就来订做余同号的饼印了,直到如今,中秋一到,仍回来取些月饼、猪笼饼模具。”余先生制作的一个饼印,在国外能卖到四五百元人民币。

传承困局 惟一学徒不愿接手店铺

▲余兆基正在店内制作饼印(本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让余兆基担心的事情莫过于,由曾祖父余润章始创于同治1865年的余同号,到底会否在他手上成为绝唱?虽然他现在也在极力培养侄儿余凌云成为第六代传人,但是侄儿坦言,自己目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饼印技艺可以成为他的业余爱好,但暂时没有接手店铺经营的计划。

余兆基对此表示无奈但又十分理解,“入行后需要当十年八年的学徒才可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工匠,每次赶货的时候,我二十多个小时不离开椅子是常事,确实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心才可以坚持到四十多年。”

除此之外,余先生对作品的耐性和质量追求从使用的刀具上已经有所体现。“除了几把祖传的刻刀,其余都是我自己用钢条打出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把刀‘煞唔煞’(是否锋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精致和耐用程度。”

创新:两用饼印 兼顾实用和情怀的艺术品

 

 

▲可以作相框的两用饼印

在越秀区文广新局局长杨卫国多次软磨硬泡的坚持下,余兆基终于决定为饼印制作技艺申遗。而申遗的成功,亦促使余先生开始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饼印成为一件精致实用的民间艺术品,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需求。

▲挂在余同号店壁的饼印

他把过去四十年对饼印的爱渗透在了一个状似酒埕的摆件中,一面是相框,一面是饼印,“‘埕’与‘情’粤语同音,如果放置情侣的照片就寓意‘情深似海’,如果放置全家福则寓意‘情爱一家’。”他还试着去设计可以挂在墙上的饼印,平时不用做饼,把饼印挂在客厅,也许能为忙碌的都市生活增添几分复古情怀。

看完了余同号的故事,

您是否记起了儿时印饼的快乐时光?

答应我,下一个传统节日,

约上家人,放下手机,

一起去做饼!

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你还记得上次一家大小做饼应节是什么时候吗?

百年岁月沉淀,上千个饼印图案变化万千,暗含着一个个文化符号,孕育了无数珍馐美馔。作为广州惟一的木刻饼印工艺传承人,今天的主角余同号饼印木器工艺店第五代传承人余兆基先生向记者讲述了饼印背后的故事。

近日,IEBE(广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在保利世贸博览馆顺利举行。本届展会首度跨界尝试设立“万匠云集”展区及举办2017中国文化艺术电商高峰论坛系列活动,邀请了15个民间艺术大师在现场设摊展示并与多个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希望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探索新方向。广东民间艺术融媒体团队将带大家逐一走进这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世界。

百年岁月沉淀,上千个饼印图案变化万千,暗含着一个个文化符号,孕育了无数珍馐美馔。作为广州惟一的木刻饼印工艺传承人,今天的主角余同号饼印木器工艺店第五代传承人余兆基先生向记者讲述了饼印背后的故事。

匠心:十七道工序始成一饼印

我们见到余兆基先生的时候,他正埋头伏案刻制一个饼印。余先生拿着一支细细的圆刀,在一个有着月饼状凹槽的木头模具上打磨着它的图案,展会嘈杂的背景乐和人声似乎完全打扰不到他。

▲始创于1865年的余同号店铺内景

余兆基先生是广州余同号饼印木器工艺店的第五代传承人,其家族自同治四年(1865年)起制作饼印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余先生从小耳濡目染,自1982年跟随父亲学艺,已在木材中游刃了四十余年。

▲余兆基与广东民间艺术融媒体团队合照

这些手工雕刻的饼印,是一块带手柄的长方木头,边角光滑圆润,不染色。饼印的雕刻通常选用广西百步野生梨木作为原料,经17道工序而成:首先将树材开锯成33cm×10cm×5cm的木头,经过两年的自然风化后,“刨平滑”做“车手柄”,再根据客人要求“画样”,然后开孔“凿牙”、“铲低”、“掺牙”、“起脚”、“字号”、“雕花”、“雕字”、“开气孔”、“修边”、“打磨”,最后盖完本店字号的章才算完成。

▲不同工序中的半成品

余兆基介绍:“月饼模具一般挖得比较深,边缘是波浪花纹,底部则刻着龙凤式样的纹理;有的浅一些,印上‘年年有余’的图案。”除月饼饼印外,还有席点、点心(如:晶饼、炒米饼)等模具,样式繁多,其中字号、雕花,从古至今就有数百种样式。今年,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已入围越秀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昔日辉煌:一季度月入数万

▲助手余爱秀正向现场观众展示饼印

在余兆基从业的四十余年间,经历了上一代的辉煌,和如今机械的崛起、手工的没落。“你们吃过莲香楼吗?”余先生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莲香楼的饼印就是他做的。为了等待一个饼印的完成,当时不少从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远道而来订造的客商,只好选择在附近酒店住上两天,甚至时常因为加急而需付双倍价钱。“那个年代万元户会成为整个家族甚至全村的骄傲,而我们饼印店一个季度的销量就能达到好几万。”余兆基骄傲地回忆,眼角闪过一丝激动。

 

 

 

 

▲各式饼印

 

▲还记得有多少年没和家人在一起做饼应节了吗?

“小时候,妈妈经常在家里用饼印做油角给我们吃,因为那时候外面没有油角卖。现在老了,吃油角要从外面买,家里已经没有人做了……”偶遇饼印展位,63岁的展会观众陈先生异常惊喜,感触地对记者回忆道,旧时,木制的饼印称得上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逢年过节,餐桌上摆放的月饼、酥饼、糖环、油角、煎堆等各式饼类,基本都是一家大小一起手工印制的。

▲你还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中秋吃上一个猪笼饼的心情吗?

虽说饼印里藏着不少过去的温馨,但在急速工业化的年代,机械替代手工似乎是所有传统技艺所面临的挑战,“机械有它的优点,省人手,手工制作就比较慢了。”余兆基说。虽然如此,但在质量上手工饼印显然更有话语权。余兆基认为,饼印是有灵气的,以手工饼印做出来的饼,每吃一口,可以触碰里面的纹理,可以感受到饼印师傅挥洒在每一刀上的血汗,可以品尝到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那些千篇一律的机械饼印无法企及这种感情。

余兆基也时常问自己,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手工艺制作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但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来的订单让他难以割舍。“一个新加坡华裔,从爷爷时代就来订做余同号的饼印了,直到如今,中秋一到,仍回来取些月饼、猪笼饼模具。”余先生制作的一个饼印,在国外能卖到四五百元人民币。

传承困局 惟一学徒不愿接手店铺

▲余兆基正在店内制作饼印(本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让余兆基担心的事情莫过于,由曾祖父余润章始创于同治1865年的余同号,到底会否在他手上成为绝唱?虽然他现在也在极力培养侄儿余凌云成为第六代传人,但是侄儿坦言,自己目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饼印技艺可以成为他的业余爱好,但暂时没有接手店铺经营的计划。

余兆基对此表示无奈但又十分理解,“入行后需要当十年八年的学徒才可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工匠,每次赶货的时候,我二十多个小时不离开椅子是常事,确实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心才可以坚持到四十多年。”

除此之外,余先生对作品的耐性和质量追求从使用的刀具上已经有所体现。“除了几把祖传的刻刀,其余都是我自己用钢条打出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把刀‘煞唔煞’(是否锋利)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精致和耐用程度。”

创新:两用饼印 兼顾实用和情怀的艺术品

 

 

▲可以作相框的两用饼印

在越秀区文广新局局长杨卫国多次软磨硬泡的坚持下,余兆基终于决定为饼印制作技艺申遗。而申遗的成功,亦促使余先生开始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饼印成为一件精致实用的民间艺术品,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需求。

▲挂在余同号店壁的饼印

他把过去四十年对饼印的爱渗透在了一个状似酒埕的摆件中,一面是相框,一面是饼印,“‘埕’与‘情’粤语同音,如果放置情侣的照片就寓意‘情深似海’,如果放置全家福则寓意‘情爱一家’。”他还试着去设计可以挂在墙上的饼印,平时不用做饼,把饼印挂在客厅,也许能为忙碌的都市生活增添几分复古情怀。

看完了余同号的故事,

您是否记起了儿时印饼的快乐时光?

答应我,下一个传统节日,

约上家人,放下手机,

一起去做饼!

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