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胆试、大胆闯!沂河新区上演“三重突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胆试、大胆闯!沂河新区上演“三重突围”

从要素配置到治理体系,从城乡融合到产业跃升,沂河新区以“三重突围”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文 | 单烁 李聪 宋秋辰

在鲁南经济圈腹地,一片承载着区域发展新使命的沃土正焕发蓬勃生机。2022年11月挂牌成立的临沂沂河新区,以“全省最年轻省级新区”的身份,在成立首年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8亿元,占临沂市经济总量的6.8%。

这组亮眼数据,正是沂河新区全面推进“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集中攻坚行动的首张答卷。而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则深藏于新区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与系统集成的创新实践中。

“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新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必须始终将改革作为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坚决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胆试、大胆闯,不断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临沂市委常委、副市长,沂河新区党工委书记苟宏水的这番话,揭示了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逻辑——

从要素配置到治理体系,从城乡融合到产业跃升,沂河新区以“三重突围”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要素配置革新:构建市场化资源激活体系

沂河新区刀刃向内的勇气,也首先在这场土地资源利用攻坚战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土地是一座城市必需且不可复制再生的发展资源,更是沂河新区“工业过千亿”战略的重要支撑。而想要打开新区产业发展的上升空间,更高效的土地利用率、更科学的土地空间腾挪就成为沂河新区所必须攻克的一道必答题。

“数字化”,是沂河新区为破题找到的关键“题眼”。近年来,通过“要素供应数字化”创新,依托“爱山东”APP搭建精准找地平台,沂河新区已累计展示闲置厂房10.9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867.47亩,为20余家企业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像是为更高效的土地资源流转,开设了一家“云端土地超市”——这种创设,不仅提高了沂河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建立起市场化的要素流动机制。

存量土地盘活工程更成为沂河新区土地要素配置改革的重头戏。基于土地资源动态管理机制,沂河新区为工业产值千亿目标夯实了关键的要素保障基础:

通过“一地一策”分类处置,沂河新区综合运用自主盘活、政企合作、司法处置等手段,累计盘活土地4900余亩,新增供地3288亩,相当于上年度的2.5倍。

其中,面对尤为复杂的集体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新区以“向历史负责、向企业负责”的态度,依法腾退流转土地4079亩,既为57家企业释放近1700亩发展空间,又为6家骨干企业预留957亩战略储备用地。这种存量优化的“加减法”,让土地要素真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石。

金利集团工程机械高端零部件生产项目,就是这场土地盘活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在沂河新区政府专班推动下,该企业仅用49天便将停工十年的制罐厂蜕变为现代化产业园,预计年增产值30亿元。

金利集团

治理体系重构:打造扁平化发展动力机制

打开的物理空间上,需要进一步培育具有生长力的产业主体。如何深度激发产业的活力?根本在于治理体系的重塑。

因此,治理体系的重构成为了沂河新区改革创新的又一重要篇章。可以看到,紧扣“工业过千亿”的发展愿景,新区以“三个减法”为突破口,重塑发展动能,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革鸣响了沂河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枪”。沂河新区将8家区属国企整合为3家专业化集团,推动“城投变产投”转型。通过信用评级提升工程,2家企业获AA+、1家获AA评级,融资能力与成本控制实现质的飞跃。

这种聚焦主业的整合,使国企真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则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剑指“城市更美丽”的美好希冀,沂河新区将城市治理效能转化为营商环境竞争力,为产城融合美丽新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沂河新区一方面设立6个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直接管理的产业中心,剥离社会职能,选配懂经济、善招商的干部组建专业化团队;另一方面还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实施差异化考核,将90%的行政资源向经济一线倾斜;

而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令产业中心成为服务企业的“超级接口”,极大地提高了新区的服务效率和企业的满意度。

在基层治理层面,镇街财税体制的改革则成为激活镇域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沂河新区意识到传统的“大锅饭”格局并不利于镇街经济主体发挥发展的能动性,便以大刀阔斧的手笔,启用了一种全新的镇街财税分配模式——“分灶吃饭”。

沂河新区创新实施财力激励保障办法,对土地出让、“三资”清理等收益实行超额分成机制,全面激发镇街发展内生动力。

产城融合跃升:锻造现代化产业生态链条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动能之源。因此,在产业培育方式上的积极改革,更成为沂河新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中之重——

在“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双轮驱动下,沂河新区探索出“专业化园区+产业链聚合”的发展路径,规划建设12个特色园区,构建“一园一业、错位发展”格局,既包含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宏大布局,也有仪表科技、智慧五金等专业化“园中园”的精耕细作。

而这种“大树”“幼苗”共生的产业生态,也为全链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新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4755亩、二期2600亩。布局国家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4大领域10条细分产业链。与中再生等行业龙头建立合作,推动梅家埠再生资源市场向现代化园区升级。这种“无废经济”的先行探索,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开辟新空间。

再看城乡融合发展,沂河新区通过“房票”安置政策创新破解产城融合瓶颈。基于建立“保障+市场”住房体系,特别打造网上房源超市,实现征迁安置周期从三年缩短至两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仅用17天就完成整村拆迁的相公街道李黑墩村,再度刷新了旧城改造“新区速度”。这种制度创新不仅实现了从城市界面到生活品质的全面焕新,更催生26亿元EOD生态治理项目落地,激活文旅康体产业新空间;

而1008户房票安置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沂河新区的城镇化质量,更通过人口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沂河新区正以“区域副中心”的担当,在“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集中攻坚行动的蓝图指引下,编织着更宏大的发展图景。向北衔接济莱临高铁经济带,向南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向东拥抱日照港出海口,这个曾经的地理“东南角”,正在改革创新的淬炼中成长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正如苟宏水所言:

“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定好位、挑大梁。”这场始于要素配置、成于治理创新、兴于产城融合的改革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胆试、大胆闯!沂河新区上演“三重突围”

从要素配置到治理体系,从城乡融合到产业跃升,沂河新区以“三重突围”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文 | 单烁 李聪 宋秋辰

在鲁南经济圈腹地,一片承载着区域发展新使命的沃土正焕发蓬勃生机。2022年11月挂牌成立的临沂沂河新区,以“全省最年轻省级新区”的身份,在成立首年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8亿元,占临沂市经济总量的6.8%。

这组亮眼数据,正是沂河新区全面推进“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集中攻坚行动的首张答卷。而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则深藏于新区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与系统集成的创新实践中。

“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新区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必须始终将改革作为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坚决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胆试、大胆闯,不断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临沂市委常委、副市长,沂河新区党工委书记苟宏水的这番话,揭示了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逻辑——

从要素配置到治理体系,从城乡融合到产业跃升,沂河新区以“三重突围”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要素配置革新:构建市场化资源激活体系

沂河新区刀刃向内的勇气,也首先在这场土地资源利用攻坚战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土地是一座城市必需且不可复制再生的发展资源,更是沂河新区“工业过千亿”战略的重要支撑。而想要打开新区产业发展的上升空间,更高效的土地利用率、更科学的土地空间腾挪就成为沂河新区所必须攻克的一道必答题。

“数字化”,是沂河新区为破题找到的关键“题眼”。近年来,通过“要素供应数字化”创新,依托“爱山东”APP搭建精准找地平台,沂河新区已累计展示闲置厂房10.9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867.47亩,为20余家企业实现资源精准匹配。

像是为更高效的土地资源流转,开设了一家“云端土地超市”——这种创设,不仅提高了沂河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建立起市场化的要素流动机制。

存量土地盘活工程更成为沂河新区土地要素配置改革的重头戏。基于土地资源动态管理机制,沂河新区为工业产值千亿目标夯实了关键的要素保障基础:

通过“一地一策”分类处置,沂河新区综合运用自主盘活、政企合作、司法处置等手段,累计盘活土地4900余亩,新增供地3288亩,相当于上年度的2.5倍。

其中,面对尤为复杂的集体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新区以“向历史负责、向企业负责”的态度,依法腾退流转土地4079亩,既为57家企业释放近1700亩发展空间,又为6家骨干企业预留957亩战略储备用地。这种存量优化的“加减法”,让土地要素真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石。

金利集团工程机械高端零部件生产项目,就是这场土地盘活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在沂河新区政府专班推动下,该企业仅用49天便将停工十年的制罐厂蜕变为现代化产业园,预计年增产值30亿元。

金利集团

治理体系重构:打造扁平化发展动力机制

打开的物理空间上,需要进一步培育具有生长力的产业主体。如何深度激发产业的活力?根本在于治理体系的重塑。

因此,治理体系的重构成为了沂河新区改革创新的又一重要篇章。可以看到,紧扣“工业过千亿”的发展愿景,新区以“三个减法”为突破口,重塑发展动能,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革鸣响了沂河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枪”。沂河新区将8家区属国企整合为3家专业化集团,推动“城投变产投”转型。通过信用评级提升工程,2家企业获AA+、1家获AA评级,融资能力与成本控制实现质的飞跃。

这种聚焦主业的整合,使国企真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则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剑指“城市更美丽”的美好希冀,沂河新区将城市治理效能转化为营商环境竞争力,为产城融合美丽新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沂河新区一方面设立6个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直接管理的产业中心,剥离社会职能,选配懂经济、善招商的干部组建专业化团队;另一方面还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实施差异化考核,将90%的行政资源向经济一线倾斜;

而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令产业中心成为服务企业的“超级接口”,极大地提高了新区的服务效率和企业的满意度。

在基层治理层面,镇街财税体制的改革则成为激活镇域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沂河新区意识到传统的“大锅饭”格局并不利于镇街经济主体发挥发展的能动性,便以大刀阔斧的手笔,启用了一种全新的镇街财税分配模式——“分灶吃饭”。

沂河新区创新实施财力激励保障办法,对土地出让、“三资”清理等收益实行超额分成机制,全面激发镇街发展内生动力。

产城融合跃升:锻造现代化产业生态链条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动能之源。因此,在产业培育方式上的积极改革,更成为沂河新区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中之重——

在“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双轮驱动下,沂河新区探索出“专业化园区+产业链聚合”的发展路径,规划建设12个特色园区,构建“一园一业、错位发展”格局,既包含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宏大布局,也有仪表科技、智慧五金等专业化“园中园”的精耕细作。

而这种“大树”“幼苗”共生的产业生态,也为全链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新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4755亩、二期2600亩。布局国家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4大领域10条细分产业链。与中再生等行业龙头建立合作,推动梅家埠再生资源市场向现代化园区升级。这种“无废经济”的先行探索,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开辟新空间。

再看城乡融合发展,沂河新区通过“房票”安置政策创新破解产城融合瓶颈。基于建立“保障+市场”住房体系,特别打造网上房源超市,实现征迁安置周期从三年缩短至两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仅用17天就完成整村拆迁的相公街道李黑墩村,再度刷新了旧城改造“新区速度”。这种制度创新不仅实现了从城市界面到生活品质的全面焕新,更催生26亿元EOD生态治理项目落地,激活文旅康体产业新空间;

而1008户房票安置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沂河新区的城镇化质量,更通过人口集聚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沂河新区正以“区域副中心”的担当,在“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集中攻坚行动的蓝图指引下,编织着更宏大的发展图景。向北衔接济莱临高铁经济带,向南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向东拥抱日照港出海口,这个曾经的地理“东南角”,正在改革创新的淬炼中成长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正如苟宏水所言:

“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定好位、挑大梁。”这场始于要素配置、成于治理创新、兴于产城融合的改革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