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提出“分众”这个概念时,这还仅仅是在学界讨论的学术名词。而现在“电影分众”已经成为电影产业提上议程的一个重要课题了。
4月18日下午,由微影时代主办、《看电影》杂志协办的微影娱乐数据沙龙第三期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微影时代专场论坛在北京四季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分众化之路》为主题,百老汇电影中心总监麦圣希,制片人、哪吒兄弟影业创始人杨城(代表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十二公民》编剧韩景龙,《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与论坛主持人《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4人,就分众时代的中国电影类型多样化迷思与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电影是否将迎来新的契机两个议题进行了探讨,解析了中国电影市场受众细分化的状况,并就微影时代的大数据研究为基础,对互联网如何助推艺术电影放映与发行行进了交流。
“电影市场分众”与“互联网时代下的艺术电影”这两个议题并不是第一次被业界关注。2002年中国进行电影产业化改革,改革的市场红利下,中国电影市场连续14年保持了30%以上的年票房速度,电影屏幕数飞速增加,2016年中国电影进入“增长疲劳期”,但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有业界人士预估,在今年或者明天,中国或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而市场与资本利益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市场迅速进入了电影分众时代。电影市场越大,电影分众化需求便越发明显。2016年中国电影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十分显著,“小妞电影”,动作、公路、喜剧电影,综艺电影,宠物电影,魔幻电影等不同类型电影汹涌而出,迅速占得电影市场一片山头,也使得电影受众需求更加精准化、细分化。电影市场上不同的审美需求促使了中国电影创作的多样化,也真正预示着电影分众化时代与受众分众化时代的带来。
互联网电影营销法则:“分众化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而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影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满足分众化的电影市场,将个人化的创作思维转变为大众化的创作思维,同时找到分众与大众之间的平衡之道,保持自身独立的电影思维。而更重要的课题是,互联网分众时代下,徘徊在小众边缘的艺术电影是否可以成为一支主干力量,改变艺术电影市场的痛点。
互联网时代下,电影的分众化思维对于目前各类型电影创作方式是有直接的影响的。
在原本一直创作文艺片的导演相国强看来,《少年巴比伦》是一部文艺片,因为这部电影不具商业片的结构,它散落式的叙述方式是个人思维的表达,并不刻意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他表示分众化的趋势下不同类型的电影创作,思维模式会有不同改变,“现在也接触到很多的商业性项目,做这些项目时,思维方式会不一样,需要把个人的思维方式去掉,导向到这个片子能不能吸引大众去看。可能作者化思维跟大众思维有些违背,投资方那边如果做项目平台,他们会给你灌输很多他们的经验,从他们投资的角度来讲,他们认为哪些类型或者哪些点、桥段、结构、题材有可能会吸引到观众去看。”
(导演相国强)
麦圣希总监指出,电影分众化是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人们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电影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力量。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影创作者与电影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把握受众的需求成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考量,“因为互联网令创作者跟观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互联网上有很多大数据可以用来分析观众的消费习惯,创作者收集到这些数据后,对于创作可能是一种参考。”
(百老汇电影中心总监麦圣希)
在2014年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上映之时,电影品质与电影票房的巨大反差引起热议,业界首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这是国内“粉丝电影”的开始。彼时有业内人士将这种情况看作是一次分众时代下的电影营销成功案例,“传统的分众效应,浓缩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二元法则,而如今的分众效应,在于观众类型的垂直细分,由此割裂出高度个性化的市场,最终推动电影产业走上按需定制的道路,你们想要看什么,我就生产什么。简而言之,与其在大众之间寻求妥协与平衡之道,不如画野分疆,极致取悦拥有某种需求共性的用户群体,这就是当下电影产品的生产逻辑,同时也是贯穿全程的营销法则。”
这或许切中了分众电影的本质,它不是大家都想看的,却是一部分人最想看的。而这最想看的一部分人促使了电影票房上的成功。而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正在影响更多的电影创作人。麦圣希同时表示了担忧,“如果只是看这些数据(消费者习惯)去创作,出来的可能就不是一个作品,而只是一个产品。”对于艺术片而言,最为重要的还是创作者个人的表达,“导演他本身的情怀,他有什么想法,这都是这个作品更重要的地方,而不是说你怎么去接触观众。”
互联网+艺术电影=另一种市场可能
而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艺术电影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艺术电影作为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其在发行市场中遭遇的困境此前也一直是行业痛点,陷入了“作品上映—展开讨论—呼吁扶持艺术电影—影片下线—热情冷却—呼声停止”的怪圈中。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创作的《百鸟朝凤》,体现了手法传统的纪实风格的艺术,但上映前期面临的困境迫使创作者“跪求”观众,获得了超长的放映周期,最终取得了超过7000万元的票房成绩。
而如今娱乐领域消费升级的趋势,观众娱乐需求越来越细分,互联网的兴起,这或许将成为艺术电影发展的契机。
互联网给予艺术电影的第一个优势是时间。麦圣希提出,艺术片最需要的是时间,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口碑可以很快传出去,对于建立观众群是很有帮助的。但在商业影院,如果第一周票房不好,排片很快就会被砍掉。互联网可以提供很多数据,作为一个很好的排片参考。
第二优势或许是制作资金。相国强导演讲道,互联网为艺术电影的制作提供了资金渠道。在过往的中国艺术电影市场,只有少数的几位导演如贾樟柯等,可以通过海外发行获得成本的回收,进而循环做电影。随着互联网发展,很多视频网站平台为艺术影片提供了放映的平台,并且可以通过点击付费的模式,帮助所有艺术影片去做成本的回收,继而帮助艺术影片的创作者可以有资金、有动力的持续做下去。
(《十二公民》编剧韩景龙)
这两个优势或许电影《十二公民》是切身感受到的。2015年《十二公民》在5月15日上映前,制片人王鲁娜就知道影片的市场前景不会太明朗。“在任何国家的电影市场中, 《十二公民》都不可能与《复仇者联盟2 》相抗衡,因为前者是非商业小众电影,而后者是商业大众电影,二者的目标受众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这时是互联网可以为《十二公民》提供一个长线的播放方式,让艺术影片通过例如视频网站等走出一个长效的收益。《十二公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好口碑,并迅速形成了传播效应。
《十二公民》编剧韩景龙表示,“这部电影(《十二公民》)我们没有想到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好的口碑,因为它本来是敏感的东西,虽然是热点,但是不一定能被接受。但从整体的评论,包括豆瓣、时光网以及微博上的评论,都是让我们挺意外的。”
“互联网的发展,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找到目标受众,比如通过不同的电影评分网站或者售票平台,看到观影群体的构成、语言方式、思维习惯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分析市场。另外互联网的视频播出平台,也为艺术影片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机会,弥补了国内艺术院线相对匮乏的局面。”制片人杨城表示。分众时代下受众电影的审美是存在隔阂的,但同时也形成更为精确细分的市场,众口难调,但起码现今已经知道该把哪道菜端上哪张餐桌了。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娱乐独角兽界面JMedia联盟成员
聚焦于文娱领域创业和深度公司报道,发掘下一个娱乐产业的“独角兽”。由《中国企业家》前资深文娱产业记者创办,致力于打造娱乐+互联网跨领域新媒体第一平台,在这里,发现“娱乐独角兽”!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