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杨
“过去等冰化完再抽水,起码得4月中旬。现在用闸门融冰技术,提前20天开灌,相当于每亩地多赚3天生长期。”青龙山灌区技术员蹲在泵站旁,指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说。
3月25日,三江平原的冻土还未完全消融,青龙山灌区融冰提水春灌工作正式启动,江水裹挟着冰碴奔涌而下,为284万亩稻田送上“春灌第一口水”。这场看似传统的春耕序曲,正悄然书写着现代农业的“经济密码”。
硬核科技让“靠天吃饭”成为过去式
青龙山灌区是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大提水灌区,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灌溉渠系纵横分布在建三江分公司的9个现代化国有农场和佳木斯市同江市的10个行政村屯。

看似寻常的“放水仪式”,背后却藏着东北农业的“硬核科技”。
在-20℃的极寒中,泵站副层温控技术让一米厚的冰层“低头”,每天疏通30公里渠道,效率是人工的数倍。有人不禁感慨:农业的“天花板”,早被黑龙江的科技狠活捅破了。
青龙山灌区今年预计为284万亩稻田供水2.8亿立方米。但比数字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江水正悄然改写“靠天吃饭”的剧本。过去78%的水田依赖地下水导致超采的窘境,如今通过地表水置换,以江水替代传统地下水灌溉,每年可置换地下水7.3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问题,相当于给黑土地装上“可持续充电宝”。
黑土地上的“效率革命”
本月7日,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第十管理区的水稻启动本田平整作业,恰与青龙山灌区4月10日完成总干渠蓄水的计划衔接,确保泡田整地阶段水源即时供应,避免“地等水”造成的农时延误,标志着三江平原春耕生产进入关键阶段。
春耕时节的三江平原,科技感扑面而来。青龙山灌区的“天空地水工”感知体系,通过270个摄像头和113套远程闸门,把284万亩稻田的需水量精确到立方米。

在友谊分公司的本田整地现场,200马力拖拉机拖着激光平地机呼啸而过,田面高差精准控制在±2厘米内,湿度传感器与手机App联动,农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通风调温。
种地何时变得像造芯片一样精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墒情、5G基站调度农机群……。这种“高科技种地”可比炒股刺激,数据涨了,收成就稳了。
但这场效率革命的成本并不低,青龙山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项目估算总投资为4538万元。我们来算另一本账:智能灌溉使每亩稻田节水量达10%,以传统泡田需水量每亩约800立方米计算,实际节水量约80立方米,地表水灌溉替代地下水抽取后,每亩节省抽水电费约7元——284万亩稻田年省下的水电费足以再建半个灌区。
“智慧农情”破天时困境
今年黑龙江的春耕,还多了份“天时”的底气。气象部门预测,4月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总体利于水稻育秧和旱田播种。但老把式们心里门清:老天爷的“优惠券”从来不是白给的——松嫩平原西南部要防旱,三江平原中北部得排涝,后春还可能遭遇倒春寒。
于是,“智慧农情”成了新刚需。田间传感器实时传回土壤数据,手机APP远程控水,数字孪生灌区甚至能预演旱涝场景。这种“与天对赌”的从容,背后是科技对经验的赋能。
春耕的终极命题,始终绕不开“钱袋子”。青龙山灌区年度粮食增产达到19.9万吨,增产效益2.6亿元。
但比赚钱更深远的是生态账。曾经“十年九涝”的建三江,如今规划置换地下水,有效缓解地下水超采,保障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当“绿色米都”的稻香飘向全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底气,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解。
在这里,每一株秧苗的栽种,都是对“藏粮于技”的注解;每一滴江水的流淌,都在书写“生态变现”的公式。当江水裹挟着冰碴奔涌向前,灌溉的是万顷良田,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那些关于创新、可持续与共富的想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