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国联智选先锋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A类份额基金代码:020748,C类份额基金代码:020749)和国联景瑞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类份额基金代码:010367,C类份额基金代码:010368)于2025年4月15日发布提示性公告,称两只基金资产净值分别连续45个工作日和4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条款。数据显示,截至最新报告期,该公司旗下85只基金中(剔除非主代码基金)已有36只合并规模低于2亿元,占总产品数量的42%以上,其中8只合并规模甚至不足5000万元,清盘风险高悬。
迷你基“生死时速”:成立4个月即濒临清盘
国联智选先锋基金的命运极具代表性。该基金成立于2024年6月,初始规模3.44亿元,但仅两个月后便跌破5000万元清盘线,此后连续发布8次预警公告。尽管9月底因短期业绩反弹吸引部分资金回流,但最终未能扭转颓势。类似案例在国联基金并非孤例。例如,国联先进制造混合基金2024年7月成立,仅运作1个月便因规模缩水至清盘线以下,最终在10月底终止合同。
这种“短命基”现象背后,暴露了国联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短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公司管理规模达1573.19亿元,但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仅占6.6%,债券类产品则高达80%。权益产品不仅规模萎缩,且多数沦为“迷你基”:45只权益类基金中,32只规模低于2亿元。即便业绩表现尚可(如国联智选先锋成立以来收益26.78%),也难以留住投资者,凸显其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能力的不足。
行业通病:权益市场疲软与“帮忙资金”后遗症
国联基金的困境折射出行业普遍问题。近年来权益市场震荡,新基金发行依赖“帮忙资金”已成潜规则。这类资金通常在基金成立后迅速撤离,导致产品规模断崖式下跌。国联基金坦言,部分投资者在短期获利后选择赎回,加剧了规模波动。此外,中小基金公司缺乏头部机构的渠道和投研资源,即便业绩稳健,也难以突破“规模魔咒”。
迷你基金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高运营成本侵蚀收益。审计费、律师费等固定开支由投资者分摊,规模越小,单位成本越高。其次,流动性风险突出。迷你基遭遇大额赎回时,基金经理被迫低价抛售资产,影响投资策略稳定性。更严峻的是,清盘间接损失时间成本。清算期间资金冻结,且合并或转换后的产品可能偏离原有投资目标。
投教警示:如何规避迷你基陷阱?
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和规避迷你基风险需多维度考量:
1. 关注规模与持有人结构。规模低于2亿元的基金需谨慎;若机构持有比例过高(如超70%),需警惕大额赎回风险。
2. 警惕频繁预警信号。基金连续发布清盘提示公告,往往预示流动性危机临近。
3. 理性看待短期业绩。部分迷你基通过高换手率制造交易假象,甚至存在关联交易嫌疑,长期收益未必可持续。
4. 选择投研实力强的机构。中小公司权益产品存活率低,头部机构在资源调配和风险应对上更具优势。
行业反思: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迷你基泛滥本质是基金行业盲目扩张的后果。监管层已要求基金公司优化产品布局,但多数公司仍陷“保壳”与“清盘”的两难。国联基金试图通过自有资金申购、持续营销等方式挽救产品,但成效有限。
长期来看,行业需从“重首发”转向“重持营”,强化投顾服务,帮助投资者建立长期配置理念。对于缺乏特色、业绩平庸的产品,加速出清反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规模过小的基金如同“隐形地雷”,即便短期业绩亮眼,也可能因流动性或清盘风险吞噬收益。唯有通过审慎选择、分散配置,方能在波动的市场中守住财富底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