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观察 | 黑土地“疗愈力”爆火!“中药+旅游”能成下一个网红经济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观察 | 黑土地“疗愈力”爆火!“中药+旅游”能成下一个网红经济吗?

龙江大地从"冷资源"转向"热疗养",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是对土地价值的重新挖掘。

文 | 刘骥翱

4月9日,“南来北往,寒来暑往”黑龙江省2025年度夏季避暑旅游推介会走进广州市,向粤港澳大湾区递出一封诚意满满的“夏日请柬”。其中,“寒地龙药+乡村旅游”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综合产值达120亿元,叠加康养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67%,"中药+旅游"的跨界试验开始显现经济潜力。当冰雪大世界的璀璨冰灯逐渐融化,黑龙江正试图在漫山遍野的黄芩、刺五加丛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药田”到“网红打卡地”:黑土地的康养生意经

在伊春小兴安岭腹地,总面积12.8万亩的平贝母标准化种植基地正转型为沉浸式康养体验区。游客既可参与药材采摘、古法炮制,也能在森林SPA馆体验包含刺五加精油按摩的中医理疗套餐。当地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该基地接待康养游客8.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均价上浮40%,户均增收3.6万元。

这种“在地转化”模式正在加速复制。五大连池依托冷矿泉资源开发的药泉疗养项目,将火山地貌观光与中医药浴结合,2024年五一期间客房预订率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穆棱市打造的黄芪种植观光工厂,通过透明化生产车间展示饮片加工全流程,配套开发的“参芪养生宴”人均消费达268元,较常规餐饮溢价65%。

政策主导,资本入场:黑龙江的“百亿中药旅游梦”‌

2023年黑龙江省出台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将培育1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适儿化、适老化康养设施改造。市场对此反应迅速——中国中药控股已在齐齐哈尔投资5.3亿元建设中医药文化博览园,规划中的温泉药浴中心尚未动工,周边3公里内已有7家民宿启动改造工程。

产业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哈尔滨森鹰窗业针对康养民宿推出的低辐射全景窗,在2024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83%;省内物流企业开辟的"鲜药冷链专线",使游客现场采摘的鲜药材可实现48小时内配送到全国,服务溢价达普通快递费的3倍。

四季皆可游:如何让康养旅游“淡季不淡”?‌

尽管前景可期,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省旅游协会调研显示,当前中医药康养游客中60岁以上群体占比达71%,客源结构明显老龄化;且74%的消费集中在6-9月,冬季运营普遍亏损。位于牡丹江的中医药主题度假村负责人透露:"雪季每月维护成本超80万元,但客流量不足旺季三成。"

配套短板同样制约发展。在拥有28万亩药材基地的大兴安岭地区,通往核心种植区的公路仍有43%为砂石路面;全省具备中医诊疗资质的康养机构仅占19%,远低于云南、四川等中医药旅游大省。中国旅游研究院东北分院预测,若交通和医疗配套达标,黑龙江中医药旅游市场规模可再扩容40%。

破局玩法:年轻人+黑科技=新增长点

面对结构性难题,市场开始探索突围路径。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针对年轻客群开发的"草本盲盒"体验项目,将药材认知与密室逃脱结合,使20-35岁游客占比从2022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7%;齐齐哈尔中医医院与旅行社联合推出的"亚健康调理之旅",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调理效果,客单价突破万元。

数字化改造也在提速。阿里云为铁力市设计的"云上药园"系统,实现药材溯源、定制膏方等功能的线上迁移,使二次消费转化率提升至28%。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医药主题旅游产品在OTA平台的搜索量同比激增153%,小程序预定量占整体渠道的59%。

龙江大地从"冷资源"转向"热疗养",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是对土地价值的重新挖掘。从数据来看,中医药旅游每万元收入带动的就业岗位比传统冰雪项目多1.8个,但如何突破季节魔咒、构建全龄化消费场景,仍是决定这个潜在百亿市场能否真正成型的关键。随着避暑旺季临近,黑土地上的黄芩花海,正等待着新的经济叙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观察 | 黑土地“疗愈力”爆火!“中药+旅游”能成下一个网红经济吗?

龙江大地从"冷资源"转向"热疗养",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是对土地价值的重新挖掘。

文 | 刘骥翱

4月9日,“南来北往,寒来暑往”黑龙江省2025年度夏季避暑旅游推介会走进广州市,向粤港澳大湾区递出一封诚意满满的“夏日请柬”。其中,“寒地龙药+乡村旅游”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综合产值达120亿元,叠加康养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67%,"中药+旅游"的跨界试验开始显现经济潜力。当冰雪大世界的璀璨冰灯逐渐融化,黑龙江正试图在漫山遍野的黄芩、刺五加丛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药田”到“网红打卡地”:黑土地的康养生意经

在伊春小兴安岭腹地,总面积12.8万亩的平贝母标准化种植基地正转型为沉浸式康养体验区。游客既可参与药材采摘、古法炮制,也能在森林SPA馆体验包含刺五加精油按摩的中医理疗套餐。当地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该基地接待康养游客8.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均价上浮40%,户均增收3.6万元。

这种“在地转化”模式正在加速复制。五大连池依托冷矿泉资源开发的药泉疗养项目,将火山地貌观光与中医药浴结合,2024年五一期间客房预订率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穆棱市打造的黄芪种植观光工厂,通过透明化生产车间展示饮片加工全流程,配套开发的“参芪养生宴”人均消费达268元,较常规餐饮溢价65%。

政策主导,资本入场:黑龙江的“百亿中药旅游梦”‌

2023年黑龙江省出台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将培育1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适儿化、适老化康养设施改造。市场对此反应迅速——中国中药控股已在齐齐哈尔投资5.3亿元建设中医药文化博览园,规划中的温泉药浴中心尚未动工,周边3公里内已有7家民宿启动改造工程。

产业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哈尔滨森鹰窗业针对康养民宿推出的低辐射全景窗,在2024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83%;省内物流企业开辟的"鲜药冷链专线",使游客现场采摘的鲜药材可实现48小时内配送到全国,服务溢价达普通快递费的3倍。

四季皆可游:如何让康养旅游“淡季不淡”?‌

尽管前景可期,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省旅游协会调研显示,当前中医药康养游客中60岁以上群体占比达71%,客源结构明显老龄化;且74%的消费集中在6-9月,冬季运营普遍亏损。位于牡丹江的中医药主题度假村负责人透露:"雪季每月维护成本超80万元,但客流量不足旺季三成。"

配套短板同样制约发展。在拥有28万亩药材基地的大兴安岭地区,通往核心种植区的公路仍有43%为砂石路面;全省具备中医诊疗资质的康养机构仅占19%,远低于云南、四川等中医药旅游大省。中国旅游研究院东北分院预测,若交通和医疗配套达标,黑龙江中医药旅游市场规模可再扩容40%。

破局玩法:年轻人+黑科技=新增长点

面对结构性难题,市场开始探索突围路径。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针对年轻客群开发的"草本盲盒"体验项目,将药材认知与密室逃脱结合,使20-35岁游客占比从2022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7%;齐齐哈尔中医医院与旅行社联合推出的"亚健康调理之旅",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调理效果,客单价突破万元。

数字化改造也在提速。阿里云为铁力市设计的"云上药园"系统,实现药材溯源、定制膏方等功能的线上迁移,使二次消费转化率提升至28%。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医药主题旅游产品在OTA平台的搜索量同比激增153%,小程序预定量占整体渠道的59%。

龙江大地从"冷资源"转向"热疗养",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是对土地价值的重新挖掘。从数据来看,中医药旅游每万元收入带动的就业岗位比传统冰雪项目多1.8个,但如何突破季节魔咒、构建全龄化消费场景,仍是决定这个潜在百亿市场能否真正成型的关键。随着避暑旺季临近,黑土地上的黄芩花海,正等待着新的经济叙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