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吴树江
四月的鹤岗,残雪消融,暖阳唤醒了沉睡的黑土地。15日,一个“庞然大物”在耕地上“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线条……这台全亚洲仅3台的德国格兰智能穴施肥播种机,把第一粒玉米种子撒进鹤岗的黑土地,标志着鹤岗拉开了春播试种的序幕。
在春播试种现场,鹤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李长荣告诉记者:“2025年,鹤岗市粮食作物计划种植面积853.97万亩,超任务18.97万亩,其中:水稻364.32万亩,玉米317.06万亩,大豆169.19万亩、超任务1.32万亩,其他粮食作物3.4万亩。”

从“人扛犁”到“云种田”
作为有着20年历史的老牌农机合作社,峻元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蜕变始于对“科技兴农”理念的坚守。当合作社理事长刘树元第一次在国际农机展上见到能精准施肥的智能播种机时,这位扎根土地30年的老把式敏锐地意识到,靠天吃饭的日子该变一变了。在鹤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率先踏上智能化转型之路,如今这里的农机库俨然成为“国际农机博览会”:德国 CLAAS 联合收割机、麦塞弗格森大马力拖拉机整齐排列,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来自德国格兰的“明星设备”——亚洲首台智能穴施肥播种机,正通过北斗导航系统与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联动,等待着在黑土地上绘制精准种植的“数字地图”。
“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靠屏幕。”刘树元指着合作社中控室的大数据平台说。大屏幕上,土壤肥力数据、气象预报、农机作业轨迹实时跳动。与中科院地理所合作开发的遥感测土配方系统,让每一块田地的氮磷钾含量都能被精准掌握,这些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到播种机的智能终端,实现“一田一策”的变量施肥播种。这种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直观体现在账本上:去年合作社通过大垄密植技术和智能装备,玉米单产提升8%,化肥用量减少15%,社员人均增收超过1.2万元。

“四新”书写“智慧农业”答卷
鹤岗市兴安区的农业变革,是一场涵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的系统工程。在育苗大棚里,技术员李建国正对着平板电脑查看玉米幼苗的生长数据——从德国引进的“迪卡2235”种子在这里孕育,这种抗倒伏、高淀粉含量的品种,是针对寒地积温条件量身定制的。“传统品种每亩保苗4500株,现在大垄密植能达到6000株,棒子还不空尖。”兴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昊拿着两种玉米棒对比,新老品种的差异一目了然:新品种颗粒饱满,棒身比传统品种长3厘米,容重高出12%。这些细节上的提升,正是单产突破的关键。
田间地头,12台自主改装的大垄密植起垄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130厘米的超大垄距搭配品字形播种,这种源自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利技术,让阳光照射率和土地利用率提升20%。在施肥环节,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地埋管道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配合智能播种机的穴施肥技术,实现“一穴一肥一种”的精准供给。“过去撒肥像天女散花,现在是精准滴灌。”农机手王师傅指着播种机的施肥探头介绍说,这个形如注射器的装置能将肥料精确施放在种子侧下方5厘米处,既避免烧种又提高吸收率,每亩化肥用量从50公斤降至35公斤。
人才是科技落地的关键。合作社定期举办的“田头课堂”里,德国专家马克・威斯正在用翻译软件给社员讲解智能播种机的操作原理,而年轻的“新农人”小张则通过AR眼镜同步接收三维操作指南。这种生动的培训模式,让50多名社员掌握了智能农机操作、数据平台分析等新技能,一支“会开智能车、能看数据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崛起。
格兰播种机的到来,不仅是一次设备引进,更是一场跨国技术联姻。在调试现场,马克・威斯趴在播种机底部,用激光测距仪校准施肥探头的角度,他的中国同事李工则盯着平板电脑上的作业数据。这种跨越国界的技术协作,让欧洲最先进的精准农业技术在黑土地上实现本土化改造:针对东北地块坡度较大的问题,技术团队增加了自动调平系统;为适应春季多风的气候,播种机的气吹系统压力参数经过十几次调整,确保种子落点误差不超过5毫米。
正在田间作业的播种机速度传感器显示当前时速12公里,比传统播种机快了40%,而播种均匀度达到98%。更令人惊喜的是数据采集系统:每台智能农机都安装了物联网模块,作业轨迹、施肥量、播种深度等数据实时上传至农业大数据平台,形成完整的种植档案。“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程溯源。”吴昊的话,勾勒出智慧农业的未来图景。
这种科技投入带来的效益正在显现。据测算,格兰播种机配合大垄密植技术,每亩可增产玉米40公斤以上,节约化肥成本20元,加上作业效率提升带来的时间成本节约,仅这一项技术就能为合作社年增收80余万元。这种“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模式正在全市推广,鹤岗市今年计划推广智能农机120台套,实现60%的耕地智能化作业,让更多农户分享科技红利。

从“单打独斗”到“产业智联”
兴安大地,黑土翻涌。4月15日10时许,在峻元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垄间,格兰智能穴施肥播种机正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匀速前行,毫米级定位系统精准播撒种子,智能气吹装置同步喷施定量化肥……这幅“科技春耕”的图景,正改写着传统农业的生产范式。
走进合作社监控指挥中心,20平方米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100余台套农机的作业数据:北斗导航定位的拖拉机画出笔直的耕作线,CLAAS8700联合收割机的作业面积实时更新,故障预警系统对异常设备自动标红提示。”通过这套智能管理系统,我们实现了农机作业状态的远程监管,故障响应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15分钟。”兴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司呈俭指着屏幕上闪烁的01号农机轨迹介绍道。
作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峻元合作社的智能农机占比已达 65%。2024年新引进的亚洲首台格兰智能播种机,较传统机械效率提升40%,化肥使用量减少25%;搭载北斗系统的20台拖拉机,让土地耕播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这些“会思考”的机械臂,正让1.2万亩耕地实现精准种植。
“我们不仅要引进国际顶尖设备,更要实现本土化的技术突破。”鹤岗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康永前指着组装线上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的传感器介绍说,这套设备替代进口后,成本降低40%,性能却提升25%,正推动智能农机从高端配置向普遍应用转变。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人”的培育上。“新农人培育计划”已输送 30名骨干赴中国农业大学进修,院士专家团队搭建的“云端智库”通过手机APP实时解答种植难题,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在峻元合作社财务室,2024年分红表清晰记录着科技红利:净利润增长23%,二次分红增加30万元。“政府补贴帮我们降低了40%的设备投入,科技让土地亩产提高30%,社员都说跟着合作社,土地能生金。”刘树元的账本,算清了科技与政策的双重效益。
现在,兴安区已建成3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推动180余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实现“零投入增收”。按照规划,兴安区今年将投入3000万元专项补贴,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构建覆盖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长势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我们不仅要让’峻元模式’成为标杆,更要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司呈俭的话,道出了科技赋能的深层意义:当北斗信号覆盖田垄,当智能装备扎根黑土,传统农业正经历从“人力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质变。
暖暖的阳光洒在占地210公顷的兴安区红旗镇畜牧场玉米种植地块上,格兰播种机已开始新一天的作业……正如这片土地上的改革实践,正将科技兴农的理念播撒进希望的田野。从智能农机的“单点突破”到产业生态的“系统升级”,峻元合作社的探索,正是鹤岗市以科技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鹤岗:农业科技变革让“黑土生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