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东北小县到国民餐桌:延寿大米如何靠“膜法”出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东北小县到国民餐桌:延寿大米如何靠“膜法”出圈?

姚宏亮,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姚疯子”的农民,用二十年光阴,将覆膜田技术从试验田推向全国,让延寿大米从北国粮仓跃升为国民餐桌的“软黄金”。

文 | 李晓岑

在哈尔滨以东的群山褶皱中,延寿县的稻田正演绎着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

清晨五点,姚宏亮踩着露水走进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万亩稻田,指尖拂过沉甸甸的稻穗,仿佛触摸着黑土地跳动的脉搏。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姚疯子”的农民,用二十年光阴,将覆膜田技术从试验田推向全国,让延寿大米从北国粮仓跃升为国民餐桌的“软黄金”。

姚宏亮 图片来源: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供图

嘲笑声里走出的发明家

2003年,当姚宏亮带着覆膜种稻的“异想”回到延寿时,等待他的只有乡邻的摇头和“趴窝一号”的戏称。抱着让延寿大米安全又高产的执念,在2012年,姚宏亮牵头发明出覆膜插秧一体机,这台融合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农机,能在插秧同时为稻田覆盖可降解地膜,物理隔绝杂草与害虫,让杀虫剂和除草剂彻底退出田间。

2014年,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挂牌,当改装的覆膜插秧机开进稻田时,田埂上围满了看热闹的乡亲,谁也没见过给稻田“穿衣服”的机器,更没见过地膜下的稻苗像喝了活水般疯长。

覆膜田 图片来源: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供图

覆膜田里的“绿色革命”

覆膜田技术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稻田积温全年平均增加200-300摄氏度,晚熟优质品种得以存活;灌溉用水节约30%,在有机栽培中比常规种植增产50-100公斤;不使用农药有效的解决了除草杀虫问题,膜下除草率98%、除虫达95%以上;欧盟512项农残检测全数通过,让覆膜田大米成为获得欧盟出口认证的有机米。

更令人惊叹的是稻田里的“无人军团”。搭载北斗导航的覆膜插秧一体机自动规划路径,侧深施肥装置将有机肥精准送至秧苗根部,智慧气象平台24小时监测微气候。这位从东北农业大学走出的“新农人”,用覆膜田技术揭开了寒地水稻增产提质的新篇章,让延寿大米从黑土地飞向全国餐桌。

稻田里的守望者

覆膜田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姚宏亮沾沾自喜,他依旧在默默守护着延寿这片珍贵的黑土地,因为黑土没了,家乡就没了。覆膜田技术不仅是“向土要粮”,地膜本身会在80-100天后自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化作肥料反哺土地。“咱种的不仅是米,是子孙后代的饭碗。”新农人姚宏亮用技术让土地增值,以匠心守护食安,更将延寿大米锻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枚金色勋章。

当暮色漫过蚂蜒河,延寿县的炊烟袅袅升起,电饭煲里的米香随风飘散。这香气里,有姚宏亮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有合作社社员们汗湿衣襟的付出,更有一座东北小县对土地、对粮食最本真的敬畏。延寿县产出的每一粒晶莹背后,都是一个农人与黑土地死磕到底的浪漫。这片黑土地用百年稻作智慧孕育的米香,正通过科技创新与品牌赋能,书写着“中国饭碗”里的生态答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东北小县到国民餐桌:延寿大米如何靠“膜法”出圈?

姚宏亮,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姚疯子”的农民,用二十年光阴,将覆膜田技术从试验田推向全国,让延寿大米从北国粮仓跃升为国民餐桌的“软黄金”。

文 | 李晓岑

在哈尔滨以东的群山褶皱中,延寿县的稻田正演绎着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

清晨五点,姚宏亮踩着露水走进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万亩稻田,指尖拂过沉甸甸的稻穗,仿佛触摸着黑土地跳动的脉搏。这位被乡亲们称为“姚疯子”的农民,用二十年光阴,将覆膜田技术从试验田推向全国,让延寿大米从北国粮仓跃升为国民餐桌的“软黄金”。

姚宏亮 图片来源: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供图

嘲笑声里走出的发明家

2003年,当姚宏亮带着覆膜种稻的“异想”回到延寿时,等待他的只有乡邻的摇头和“趴窝一号”的戏称。抱着让延寿大米安全又高产的执念,在2012年,姚宏亮牵头发明出覆膜插秧一体机,这台融合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农机,能在插秧同时为稻田覆盖可降解地膜,物理隔绝杂草与害虫,让杀虫剂和除草剂彻底退出田间。

2014年,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挂牌,当改装的覆膜插秧机开进稻田时,田埂上围满了看热闹的乡亲,谁也没见过给稻田“穿衣服”的机器,更没见过地膜下的稻苗像喝了活水般疯长。

覆膜田 图片来源: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供图

覆膜田里的“绿色革命”

覆膜田技术带来的改变远超预期:稻田积温全年平均增加200-300摄氏度,晚熟优质品种得以存活;灌溉用水节约30%,在有机栽培中比常规种植增产50-100公斤;不使用农药有效的解决了除草杀虫问题,膜下除草率98%、除虫达95%以上;欧盟512项农残检测全数通过,让覆膜田大米成为获得欧盟出口认证的有机米。

更令人惊叹的是稻田里的“无人军团”。搭载北斗导航的覆膜插秧一体机自动规划路径,侧深施肥装置将有机肥精准送至秧苗根部,智慧气象平台24小时监测微气候。这位从东北农业大学走出的“新农人”,用覆膜田技术揭开了寒地水稻增产提质的新篇章,让延寿大米从黑土地飞向全国餐桌。

稻田里的守望者

覆膜田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姚宏亮沾沾自喜,他依旧在默默守护着延寿这片珍贵的黑土地,因为黑土没了,家乡就没了。覆膜田技术不仅是“向土要粮”,地膜本身会在80-100天后自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化作肥料反哺土地。“咱种的不仅是米,是子孙后代的饭碗。”新农人姚宏亮用技术让土地增值,以匠心守护食安,更将延寿大米锻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枚金色勋章。

当暮色漫过蚂蜒河,延寿县的炊烟袅袅升起,电饭煲里的米香随风飘散。这香气里,有姚宏亮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有合作社社员们汗湿衣襟的付出,更有一座东北小县对土地、对粮食最本真的敬畏。延寿县产出的每一粒晶莹背后,都是一个农人与黑土地死磕到底的浪漫。这片黑土地用百年稻作智慧孕育的米香,正通过科技创新与品牌赋能,书写着“中国饭碗”里的生态答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