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 | 获入境游客青睐:什么是山东接住“泼天流量”的硬实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 | 获入境游客青睐:什么是山东接住“泼天流量”的硬实力?

这里既有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底气,也有接住“流量”的硬实力。

文 | 陈明一

春日的山东,注定要因一个个外国旅游团的到访而格外热闹。

4月11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150名游客齐聚济南明水古城,共同启动东南亚“百团万人游山东”赏花季暨“Spring Jinan”入境游推广季;4月15日,东南亚“百团万人游山东”赏花季活动接续走进“中国牡丹之都”菏泽,80余名游客以花为媒、以文会友,沉浸式体验春日菏泽的国色天香。

“东南亚‘终年花红’,为何外国友人还要北上来山东赏花?”有网友表示疑惑。

解开这份疑惑,需知晓旅行的意义。即: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且齐鲁大地本身就拥有厚重的历史与迷人的人文魅力。

图片来源:文旅山东微信公众号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多批次开启144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政策,入境游市场愈发火爆。

然而,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孔子”是他们最早了解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山东是孔子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因此,诸多外国游客选择山东为初游中国的目的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文化底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孔孟之乡的儒学文化、泰山的封禅文化、泉城济南的“天下第一泉”文化,均为世界级的文化IP。正如马来西亚游客黄琬瑛所感叹“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齐鲁文化的大气”,这正是山东文化软实力的直观体现。

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对儒家文化认同感强烈,而泰国的佛教文化也与山东的灵岩寺、千佛山等形成跨越千里地缘的对话。这种“人缘、地缘、文缘”的深度联结,让山东成为东南亚游客探寻东方文明的精神原乡。

如今,山东的文旅资源呈现出“山海相融、古今辉映”的立体格局。从明水古城的青砖黛瓦到青岛的碧海蓝天,从泰山的雄浑壮阔到微山湖的渔舟唱晚,山东的景观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可以说,在济南举办的启动仪式上,山东通过“鲜花打卡装置+汉服体验+非遗展演”的组合,将传统元素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精准契合了国际游客对“在地文化”深度感知的需求;此外,通过无人机方阵演出、“泉秀”实景表演等,山东传递出了文旅服务的创新意识。

在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节庆的完美融合极具感染力,即将到来的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及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均上升到了“国际”高度,成为吸引海外游客的流量入口。

近年来,山东在提升入境旅游便利性上积极探索。济南—曼谷、济南—新加坡等直飞航班的开通,破解了与东南亚“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入境通关“零等待”、外币支付全覆盖、离境退税便捷化等政策,则从细节上消除了国际游客的顾虑……

自2023年新加坡山东周以来,已有近万名东南亚团队游客到访,这是国际市场对“好客山东”诚意的积极回应。

2024年,山东接待入境游客115.7万人次,同比增长90.7%;今年1至2月,山东接待入境游客15.4万人次,同比增长65.5%,仅青岛机场口岸就迎来超过5万名韩国游客免签入境,烟台、威海等地迎来多批韩国入境旅游团;3月1日,山东接靠今年首艘国际邮轮“欧罗巴2”号,约500名欧洲游客经青岛邮轮口岸免签入境,成为山东近年最大规模的欧洲入境旅游团。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面对入境游市场的热情回应,山东正在以更加系统化的思维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也离不开精细化运营的落地能力。

去年,山东出台《关于加快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全省重点场所布设2747台外币POS机和149个外币兑换点,通过参加6场国际旅游展会,邀请近500名境外旅行商考察踩线,创新开展四季、研学、文博、自由行等入境营销活动,为入境旅游市场复苏回暖打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3月,《山东省“引客入鲁”奖补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培优山东入境旅游经营主体,值得期待。

如今的山东,正在进一步提炼文化IP的当代价值。试想,当孔子“和而不同”的理念转化为国际游客可参与的文化对话活动,当泰山“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生态旅游线路设计,它们借助新媒体与东南亚KOL合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山东故事”以更年轻化的语言触达海外受众。

山东已站在入境游“流量”的前夜。唯有将文化厚度转化为体验温度,把流量红利升级为产业动能,方能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孔夫子的箴言,更是山东拥抱世界的宣言——这里既有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底气,也有接住“流量”的硬实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 | 获入境游客青睐:什么是山东接住“泼天流量”的硬实力?

这里既有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底气,也有接住“流量”的硬实力。

文 | 陈明一

春日的山东,注定要因一个个外国旅游团的到访而格外热闹。

4月11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150名游客齐聚济南明水古城,共同启动东南亚“百团万人游山东”赏花季暨“Spring Jinan”入境游推广季;4月15日,东南亚“百团万人游山东”赏花季活动接续走进“中国牡丹之都”菏泽,80余名游客以花为媒、以文会友,沉浸式体验春日菏泽的国色天香。

“东南亚‘终年花红’,为何外国友人还要北上来山东赏花?”有网友表示疑惑。

解开这份疑惑,需知晓旅行的意义。即: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且齐鲁大地本身就拥有厚重的历史与迷人的人文魅力。

图片来源:文旅山东微信公众号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多批次开启144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政策,入境游市场愈发火爆。

然而,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孔子”是他们最早了解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山东是孔子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因此,诸多外国游客选择山东为初游中国的目的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文化底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孔孟之乡的儒学文化、泰山的封禅文化、泉城济南的“天下第一泉”文化,均为世界级的文化IP。正如马来西亚游客黄琬瑛所感叹“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齐鲁文化的大气”,这正是山东文化软实力的直观体现。

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对儒家文化认同感强烈,而泰国的佛教文化也与山东的灵岩寺、千佛山等形成跨越千里地缘的对话。这种“人缘、地缘、文缘”的深度联结,让山东成为东南亚游客探寻东方文明的精神原乡。

如今,山东的文旅资源呈现出“山海相融、古今辉映”的立体格局。从明水古城的青砖黛瓦到青岛的碧海蓝天,从泰山的雄浑壮阔到微山湖的渔舟唱晚,山东的景观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可以说,在济南举办的启动仪式上,山东通过“鲜花打卡装置+汉服体验+非遗展演”的组合,将传统元素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精准契合了国际游客对“在地文化”深度感知的需求;此外,通过无人机方阵演出、“泉秀”实景表演等,山东传递出了文旅服务的创新意识。

在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节庆的完美融合极具感染力,即将到来的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及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均上升到了“国际”高度,成为吸引海外游客的流量入口。

近年来,山东在提升入境旅游便利性上积极探索。济南—曼谷、济南—新加坡等直飞航班的开通,破解了与东南亚“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入境通关“零等待”、外币支付全覆盖、离境退税便捷化等政策,则从细节上消除了国际游客的顾虑……

自2023年新加坡山东周以来,已有近万名东南亚团队游客到访,这是国际市场对“好客山东”诚意的积极回应。

2024年,山东接待入境游客115.7万人次,同比增长90.7%;今年1至2月,山东接待入境游客15.4万人次,同比增长65.5%,仅青岛机场口岸就迎来超过5万名韩国游客免签入境,烟台、威海等地迎来多批韩国入境旅游团;3月1日,山东接靠今年首艘国际邮轮“欧罗巴2”号,约500名欧洲游客经青岛邮轮口岸免签入境,成为山东近年最大规模的欧洲入境旅游团。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面对入境游市场的热情回应,山东正在以更加系统化的思维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也离不开精细化运营的落地能力。

去年,山东出台《关于加快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全省重点场所布设2747台外币POS机和149个外币兑换点,通过参加6场国际旅游展会,邀请近500名境外旅行商考察踩线,创新开展四季、研学、文博、自由行等入境营销活动,为入境旅游市场复苏回暖打好基础。

刚刚过去的3月,《山东省“引客入鲁”奖补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培优山东入境旅游经营主体,值得期待。

如今的山东,正在进一步提炼文化IP的当代价值。试想,当孔子“和而不同”的理念转化为国际游客可参与的文化对话活动,当泰山“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生态旅游线路设计,它们借助新媒体与东南亚KOL合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山东故事”以更年轻化的语言触达海外受众。

山东已站在入境游“流量”的前夜。唯有将文化厚度转化为体验温度,把流量红利升级为产业动能,方能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孔夫子的箴言,更是山东拥抱世界的宣言——这里既有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底气,也有接住“流量”的硬实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