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上海日前召开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出台了《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4月17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解读了这批政策的主要内容。
2024年,申城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是上海出海企业的主力军,2024年上海民营企业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备案金额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比重超九成。
此轮政策中,上海引导企业投入创新的意图尤为明显。
上海进一步表态,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参与本市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及改革举措的研究机制;支持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并提升大型科学仪器对企业的开放共享使用效率。
信贷方面,上海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降低各类民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门槛和融资成本。
本轮政策汇总,还特别强调,鼓励民营企业拥抱创新,走向全球、参与竞争,包括鼓励民营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资金结算中心、贸易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在创新产品申报、研发用品出入境、人才落户、跨境资金结算和数据流动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在解读“26条政策”时表示,26条政策中最具针对性的是创新开放部分,这将解决民营企业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
“上海的强项在于其社会活力,此次政策致力于将社会活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上海的科创导向鲜明,全球化导向也具有优势,尽管单要素成本较高,但综合商务成本优势明显。对于那些追求科创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民营企业来说,上海无疑是首选之地,未来围绕这两个方向将有更多机会。”何万篷说。
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清梅告诉界面新闻,上海市政府在引导民营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方面诚意十足。
和元生物是一家聚焦基因治疗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为重组病毒载体产品、溶瘤病毒产品、CAR-T产品等基因治疗的先导研究和药物研发,是目前国内该领域领先的上市民营企业,并不断布局全球。
夏清梅指出,此次的26条政策中,有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部分实际作用最大。
她所指的是此次发布的信贷门槛降低的政策。
比如,针对中小企业,新一轮政策将奖补资金规模由每年2.5亿元提升到5亿元,将科技、外贸、农业等重点行业贷款不良率原0.5%的补偿门槛全部取消,补偿比例提升到55%,对首次贷款额外再提高5%;信贷奖励资金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
不止于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向记者透露,上海为支持科创企业,已设立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2024年度,科技履约贷、科创助力贷、小巨人信用贷共计完成授信金额66.68亿元,惠及847家企业。
上市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在会上表示,截至目前,上海“浦江之光”数字化服务平台已储备超3000家优质后备企业,其中136家在对接资本市场过程中,形成了分层分类分梯队的上市资源。另外据统计,民营企业在本市A股上市公司中占比55.4%,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夏清梅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认为此次26条政策中关于融资的措施,将为生物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会进一步增进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信心。
当然,这批发布的举措中,还关注了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些重点问题,比如市场准入、法治环境和融资上市等问题,均做了针对性地部署。
比如,市场准入方面,新一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提出,要确保建设工程招投标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作用;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鼓励民营企业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可与上海市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叠加同享。
另外,针对民营经济反映的“欠账”问题,本次的政策中就列出,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持续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动态调整市场监管领域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将政府违约失信情况纳入政务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26条政策还提出要打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比如依法规范牟利性职业索赔、职业举报行为;全面推行“风险+信用”分级分类检查制度和涉企“检查码”;细化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情形;依法依规打击惩治涉企造谣传谣、以负面舆情进行勒索等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网上合法权益。
何万篷认为,这批有针对性的政策发布,有助于消除上海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会,“认为上海对民营企业重视不够,甚至有观点认为上海的民营企业多是在外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进入。实际上,上海一直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此次会议及相关政策的发布,消除了这些误会。”
在谈到上海发布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6条政策时,何万篷认为,这些政策体现了对民营企业的信任不断增强,包括场景开放、合规检查规范等。他将这种信任的构建总结为“四个信”:信任、信息、信用和信心。信任是基础,信息的透明传递让民营企业了解政府职能部门的想法,信用则是基于信用的各种支持和振兴措施,最终汇聚成坚定的信心。
何万篷还提到,上海希望成为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出发地。26条政策中的关键词包括环境、政策、权益、创新和保障等,这些举措都旨在为民营企业在上海的发展提供精准的支持。上海的民营企业与城市的特色禀赋优势深度融合,虽然可能不是初创企业首选地,但在企业升级、发展或出海等不同阶段,上海都能提供精准的生态位,帮助企业做对的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