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经济导报 杜杨
日前,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由自然资源部组织起草,对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作出全局安排,是黄河流域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黄河下游地区,《规划》要求增强山东半岛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之间的区域联系和融合发展。而根据山东省出台的相关文件,山东将主动服务服从国家黄河流域战略,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开展跨流域协同协作。
城镇开发边界可扩展1.3倍
《规划》要求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并做好规划实施保障。
批复明确,到2035年,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5921.7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544.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60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地质灾害、洪涝、森林防火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批复提出,黄河下游地区协同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区域重大战略地区的协同联动。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推动黄河下游地区优化人口、资源、产业合理配置,推动区域整体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国土空间韧性。弘扬黄河文化,强化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健全跨行政区协同机制,将各类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按照批复要求,在黄河下游地区,增强山东半岛、中原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之间的区域联系和融合发展;实施滩区差别化空间管控,增强下游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强化黄河入海口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保障。
形成“一圈两带五区”格局
在《规划》获批复前,山东就黄河流经的菏泽、聊城、济宁、泰安、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个设区市行政辖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出台过《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下称《山东规划》)。
根据《山东规划》,到2035年,山东将构建形成“一圈两带五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一圈”即济南都市圈,强化核心带动作用,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两带”即黄河、大运河,突出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五区”即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淄潍(西部)五大农田集中区,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经济导报注意到,对于《规划》的相关布局,《山东规划》均做了详细落地。比如《规划》要求增强山东半岛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之间的区域联系和融合发展;山东则表示将主动服务服从国家黄河流域战略,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开展跨流域协同协作。
具体而言,山东将一方面与河北省共同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构建漳卫河绿色河流生态廊道;加强沿海地区、入海河流域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目标、政策制度衔接,强化流域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协调联动、统一监管,协同打好渤海污染治理攻坚战。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争取更多央企、企业总部、高校、科研院所落户。推动德州、聊城、滨州、东营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支持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高标准建设济南“京沪会客厅”,打造全方位高效率合作平台。加强与河北省、天津市的战略协作和共同行动,积极推进在海洋产业、科技、投资、贸易、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融合发展,强化环渤海港口群分工合作。
另一方面,扩大与长江经济带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对接长三角产业和创新梯次转移布局,接受上海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平台辐射带动。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加强科教、人才、金融、信息、文旅等领域交流合作。支持打造以对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重点的区域技术转移基地。鼓励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完善省际基础设施衔接,推动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菏泽至徐州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
来源:经济导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