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医趋势
红白相间的芬必得缓释胶囊、蓝白配色的新康泰克通气鼻贴,曾是缓解疼痛与感冒的“国民组合”。这些带有“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字样的药品,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常备药品品牌。
4月15日晚间,老字号达仁堂宣布,将所持有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4.6%的股权、7.4%的股权(共计12%的股权)分别转让给赫力昂(中国)有限公司、Haleon CHSARL(赫力昂(英国)),交易价格分别为6.22亿元、10.01亿元(共计16.23亿元)。至此,赫力昂(Haleon)集团的持股比例增至100%,这标志着这家拥有40年历史的合资药企正式迈入外资全资控股的新纪元。
一桩早已预定好进度的退出和独资,一个总值16亿的股权转让案,为什么值得业界关注?
原因在于“中美史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深深时代铬印的公司名字,被封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在它之前:2023年9月,强生宣布更新品牌,旗下医疗科技和制药两大业务将整合至强生名下,其中制药部门杨森将更名为强生创新制药,“西安杨森”成为绝响。
中美史克和西安杨森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药企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美史克与西安杨森并称中国医药市场上的双雄。中美史克以强大的营销能力著称,其广告和市场推广策略为中国医药行业打造了范本。而西安杨森则是建立起现代商业化管理体系,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医药商业化人才,被誉为“黄埔军校”。
40年时间,这些最初以大输液、抗生素、抗真菌药、止痛药、消化道药物等等产品线行销中国的外资药企已经逐渐让出了舞台的中央,而合资公司的形态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这些“初代目”都已经在40年的历程中或早或迟完成了独资化的过程。
01、资本博弈:40年合资企业的谢幕
根据达仁堂公告,2024年,
-
中美史克营收35.59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7.11亿元;
-
赫力昂中国营收15.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近3亿元。
中美史克的核心产品,包括芬必得(止痛药)、舒适达(口腔护理产品)、新康泰克(感冒药)等,通过中国境内的医药零售终端、电商平台以及医疗机构进行销售。
芬必得在中国止痛药市场中长期占据前三的位置,而舒适达在抗敏感牙膏领域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0%。
此外,近年来中美史克加速了在中国区域市场的布局,在成都、西安、上海、广州等地设立了分公司,以推动产品在下沉市场的渗透。例如,2024年成立的西安分公司和成都分公司,主要负责在西部市场推广疼痛管理和口腔护理产品。
这场资本博弈始于2024年9月。
2024年9月,赫力昂通过两笔交易完成了对中美史克的股权增持:达仁堂转让了13%的股权,天津医药集团转让了20%的股权,赫力昂的持股比例从55%提升至88%。
当时的达仁堂董事长张铭芮表示,天津史克是一家卓越的公司,出售股权主要是因为合作期限已到。根据公告,天津史克的合资协议将于2025年6月到期。
然而,这场股权变动或许进一步揭示了在时代大潮下,跨国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与本土市场之间必然发生的重构。
02、时代烙印:中美史克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史克”和“西安杨森”(强生创新制药)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的外资合资药企,成为了当时中国医药市场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两大医药品牌。
也承载了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中国医药人才的主要输出;约60%的药企销售高管曾在西安杨森或中美史克任职,形成“杨森系”和“史克系”两大人才阵营。
1992年芬必得上市后,中美史克首创“医院端学术推广+零售端品牌营销”双轨制,培养了一批兼具专业能力与市场敏感度的药品销售人才。
而中美史克四十年发展历程,同样是中国医药产业对外开放与全球化合作历程的一个缩影。
1984年,美国史克必成公司(后并入葛兰素史克)与天津医药集团签订协议,在天津东丽区筹建制药厂。三年后,一座按照美国FDA标准设计的现代化制剂厂正式投产,成为中国首批引入国际GMP规范的药企之一。
起初,“中美史克”主要生产抗生素和消化系统药物,凭借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泰胃美(西咪替丁)等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到了1998年,其口服制剂车间通过国家GMP认证,年产能力达到23亿片/粒/支,员工规模扩展至800余人。
在这一阶段,“中美史克”扮演了外资药企进入中国的“探路者”角色。它引入的缓释技术、市场推广理念,以及与天津医药集团的本土化合作模式,为后续跨国药企在华发展树立了典范。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变革,“中美史克”开启了多元化战略:2010年成立中国创新中心;2015年开设天猫旗舰店,成为首家“触网”的跨国药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加大,赫力昂中国早在2023年2月已启动“无痛中国行动”,组建由权威专家领衔的科普团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疼痛认知;2024年3月,联合全国3000家零售药店设立“疼痛管理专区”,并与美团、饿了么合作推出“无痛中国服务中心”,提供线上问诊、药品配送、康复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2024年9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 年版)》正式发布,根据该政策及配套政策文件,外资药企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的政策框架已全面落地。
这一切似乎都恰逢其时,水到渠成。
针对本次收购,赫力昂表示,“这是赫力昂进入中国市场40年之后,在新时代重申对华承诺的重要里程碑时刻。增持天津史克的股权也是出于更加深入中国市场的考量。”
03、分道扬镳:达仁堂与赫力昂的未来之路
通过这场交易,达仁堂获得33.82亿元现金,转而聚焦中药主业。
赫力昂则收获覆盖中国30万家药店的销售渠道、一支由90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销售团队、以及每年可能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
百年老字号“达仁堂”,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的“乐家老铺”,与同仁堂同根同源。其主打包括速效救心丸、清肺消炎丸、紫龙金片、通脉养心丸、安宫牛黄丸、京万红软膏等独家中药产品。
然而,当前达仁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业绩增长。2024年,达仁堂的营收达到73.07亿元,同比下降了11%;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同比减少了21.62%,降至7.46亿元。失去了中美史克这个现金奶牛,达仁堂的压力进一步加剧。
虽然,业内认为,达仁堂想通过本次股权出清达成转型并不容易。短期内,受中成药集采等压力影响,出售股权可获得一笔不错收益,也有利于后期产品创新和业务转型。长期看,其回归主业的战略依然不容乐观。
但是,达仁堂在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符合公司聚焦主业的发展思路,有利于增加公司现金流入,交易资金将用于业务扩展,包括战略并购、研发、新品开发、市场拓展、营运资金及一般用途等。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将中医药纳入健康中国的核心战略,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两大目标。尽管面临中成药集中采购的压力,中国政府对中药产业的支持依然明显。
赫力昂集团由葛兰素史克和辉瑞的消费者健康业务合并而成,于2022年独立上市,专注于OTC和保健品领域。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健康公司,本次全资控股后将通过品牌整合,进一步增强其在中国市场的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拥有位于天津的中美史克工厂的三条现代化生产线,或许也利好关税压力下的本地化加速、供应链重构。
-
胶囊剂:年产能12亿粒,涵盖芬必得、史克肠虫清等;2024年扩建后,芬必得单产品产能提升至42亿粒/ 年,成为全球最大布洛芬缓释胶囊生产基地之一。
-
片剂:年产能8亿片,包括必理通(对乙酰氨基酚片)、扶他林(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
-
软膏/乳膏剂:年产能3亿支,生产百多邦、兰美抒(特比萘芬乳膏)等。
在商业的长河中,告别从未真正存在,存在的只是价值的不断迭代与升华。赫力昂的接替,可能象征着中国市场从“合资试验田”向“全球战略要地”的角色转变。
那些印有“中美天津史克”字样的药盒,或许将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然而,这或许也是价值的传承——达仁堂承载着资本的馈赠,踏上了中药复兴的征程,而赫力昂则紧握着本土化的钥匙,开启了新的增长路径。
未来值得期待的是,老字号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跨国企业在变革中深化本土化,而每个中国家庭的药箱中,总会有新的“健康守护者”出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