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骥翱
2025年4月,黑龙江省人社厅印发通知,正式启动“智汇龙江 博创未来”首届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省选拔赛。这一赛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黑龙江省近年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来,该省相继出台了《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关于支持哈尔滨市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重磅人才政策,形成了“1+N”人才政策体系。此次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正是这些政策落地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以赛引才、以赛促创"的方式,激活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黑龙江省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
“智汇龙江”的硬核玩法:博士后如何玩转创新赛道?
本次大赛在设计上体现了黑龙江省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才引领作用的深刻认识。
组别设置的科学性:大赛设置了创新赛、创业赛、揭榜领题赛三个组别,覆盖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赛聚焦前沿技术研发,创业赛侧重成果产业化,揭榜领题赛则直接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形成了"研发-转化-应用"的完整闭环。这种设计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也与黑龙江省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
赛道选择的战略性:七个赛道的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其他领域——精准对应了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方向。特别是将现代农业与食品单独设为一个赛道,体现了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定位。
系列政策协同:“赛事选拔-平台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
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与黑龙江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黑龙江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头雁"团队建设,实施"春雁"支持计划,打造"龙江学者"品牌。博士后作为高端青年人才的代表,是这些人才计划的重要储备力量。通过大赛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博士后人才与省内创新资源的对接,加速创新要素流动。
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黑龙江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特别强调"“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赛设置的揭榜领题赛组别,直接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博士后团队揭榜攻关,这种“企业出题、人才解题”的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
平台建设与生态培育的系统推进: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快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并实施科技创新基地提质升级行动。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项目有望获得这些平台的持续支持,形成"赛事选拔-平台孵化-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有利于创新创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黑龙江的“科技造星计划”:“最强大脑”龙江派对
首届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有望在多个层面产生积极影响。
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大赛将吸引在站或已出站的博士后个人或团队参与,其中不乏来自省外乃至海外的优秀人才。通过赛事平台,黑龙江省可以展示其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政策,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结合黑龙江省近期出台的博士后专项支持政策,如提高博士后生活补助标准、优化博士后出站留省工作待遇等,有望形成人才集聚的"磁场效应"。
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效应:博士后群体通常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其研究领域多涉及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产业。通过大赛筛选出的优秀项目,有望为黑龙江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博士后的创新成果可能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黑龙江省经济注入新动能。
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效应:作为首届全省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其举办本身就在传递黑龙江省重视创新、鼓励创业的强烈信号。通过媒体宣传和成果展示,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尤其对青年科研人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培育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突围战”:高端人才能否激活老工业基地?
“智汇龙江 博创未来”首届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标志着黑龙江省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实效、更加贴近产业的新阶段。通过这一赛事平台,黑龙江省有望激活博士后这一高端青年人才群体的创新潜能,促进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未来,黑龙江省可考虑将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品牌化,并与其他人才工程、科技计划有机衔接,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同时,应注重总结赛事经验,不断优化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使大赛真正成为发现人才、促进创新、服务产业的有效平台,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