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星钧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座现代化车间内,一粒粒以海藻多糖为原料的空心胶囊正从全自动生产线中鱼贯而出。
而这些小小的胶囊背后,却是一家中国企业的海洋强国梦。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球藻类深加工领域的领军者,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大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依托,在海洋生物医药、生态养殖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向高质量迈进。
聚大洋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核驱动,而创新动能的激发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青岛分行”)以“蓝色金融”为支点,通过服务升级、资源整合,为聚大洋等涉海企业注入发展动能,助力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从“海藻王国”到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标杆
2018年,聚大洋藻业集团的国内首条全自动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生产线正式投产。
这条24小时运转的产线,每年可生产80亿粒胶囊,其原料取自天然海藻,解决了传统动物明胶胶囊重金属残留的痛点,开创了药用辅料的安全新范式。
如今,这些胶囊已进入国内外药品和保健品市场,带动海藻胶附加值增长数十倍,成为集团从“食品级”迈向“医药级”的标志性成果。
如今,聚大洋深耕海藻资源开发,形成了覆盖育苗、养殖、深加工、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依托海藻资源,开发出医用胶囊、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是青岛市“蓝色粮仓”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在原材料端,聚大洋在澳大利亚、智利、印尼等国家建立海藻原料基地和初级加工厂,掌控全球优质海藻资源。
在生产端,建成全球唯一可同时加工红藻、褐藻的智能化产线,形成海藻胶、卡拉胶等高附加值产品矩阵,还拓展了海藻纤维医用口罩、海藻寡糖制备等高端项目,推动海洋资源向高值化医药产品转化。
近年来,聚大洋积极响应“经略海洋”战略,在国内率先布局海洋牧场。通过整合三万亩海上养殖基地,企业实现了海藻育苗、养殖的规模化与生态化,形成“褐藻、红藻、绿藻、蓝藻”四大门类协同发展的格局。
这一模式不仅保障了原料供应,还通过科学养殖修复海洋生态,减少藻类腐烂对海岸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此外,聚大洋还将海藻渣等副产品转化为海藻肥、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海洋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
正如聚大洋负责人所说,从海洋原材料进来到最后完全消化掉始终没有浪费的东西。
紧扣国家海洋战略,服务“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全力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邮储银行青岛分行响应以上号召,也将海洋经济列为重点服务领域,围绕海洋渔业、生物医药等细分行业深化金融服务。
而聚大洋作为海洋生物科技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其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对地方海洋产业链升级具有标杆意义。随着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资金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海外原料采购和产能扩张的压力逐渐凸显。
聚大洋负责人表示:“企业到四季度是一个一是生产旺季,第二是原材料价格处于比较合适的时间节点,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因为年底还要付款,所以有融资的需求。”
而两千万融资支持聚大洋,正是邮储银行青岛分行深化“金融伙伴”服务,落实春雨行动方案,践行“金融赋能蓝色经济”承诺的生动体现,也助力聚大洋最后一个季度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据了解,邮储银行青岛分行还将与聚大洋在张家楼三文鱼养殖项目上继续开展深入合作,满足为民众美好生活“吃好”的需要的同时,也为青岛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充分发挥集团化综合服务优势,持续加强海洋经济行业研究,重点围绕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造船业等细分领域,根据企业多元化、综合化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专业、高效、增值的综合服务,致力成为涉海企业主要金融服务提供商。
从碧波之上的养殖基地到智能化医药生产线,从一粒胶囊到万亿级海洋生物医药市场,聚大洋藻业的故事印证着“向科技要效益、向生态要未来”的发展逻辑。
而金融与实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为中国经略海洋提供新的范式——当资本对产业有深刻的理解,当创新能够获得持之以恒的耐心滋养,蓝色经济的浪潮必将奔涌向前。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