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以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母舰”,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以示范堆为“孵化器”,带动高端装备集群;以商业化应用为“引擎”,重塑能源经济版图。
4月17日,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科大硅谷公司、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协会(筹)承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协办的《逐浪硬科技》之“走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创新沙龙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搭建产学研资深度对接平台,探索能源科技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创新路径,为全球能源变革贡献“安徽蓝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教授担纲主持本次创新沙龙活动。活动汇聚能源研究院权威专家、皖能集团、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相关负责人,以及投资机构、传播机构的资深人士等多方智慧力量。嘉宾重点聚焦能源研究院战略布局图谱,分享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跟踪支持的经验和心得,共同谋划构建清洁能源创新发展、新图景。
01安徽核聚变“三步走”,解锁终极能源密码
活动中,袁岚峰教授与诸位嘉宾就目前能源研究院的成果转化进行了讨论。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技开发处负责人孔德峰首先说明:“能源研究院的核心定位,就是依托大科学工程来开展一些科技创新和‘沿途下蛋’的相关工作。”他表示可以将大科学工程当作前沿技术的特殊应用场景,以可供核聚变为核心,孵化超导、低温装备等关键技术企业与其进行配套。当前能源研究院重点布局可供核聚变中游的装备系统,且已经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
对于这一创新模式,合肥太阿聚变科技有限公司CEO董伟认为“沿途下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府角度要开放场景,从资本角度要提供资金,从产业链角度需要一个机制能够上下拉通,最后还要具体落地转换成产品。”虽然过程极其艰难,但“行则将至,道阻且长”。
据了解,安徽正以国家大科学装置为依托,推行核聚变技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BEST技术突破——夯实聚变能源“地基”;第二步,建立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迈向工程化验证;第三步:启动核聚变商业化——点亮“人造太阳”能源时代。
“三步走”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以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母舰”,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以示范堆为“孵化器”,带动高端装备集群;以商业化应用为“引擎”,重塑能源经济版图。






02企业+资本 加速能源创新科技转化落地
在能源科技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跃迁中,企业与资本的深度协同正成为安徽破局的核心动力。
能源研究孵化企业曦合超导公司展现了科研机构向市场延伸的成功路径。公司创始人周超博士,以超导技术为纽带,打通了核聚变与民用领域的“双向通道”——一方面为核聚变装置提供高性能超导磁体,另一方面将尖端技术延伸至核磁共振仪、高端科研设备等民用市场,实现科技价值的双向释放。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传统能源巨头也在积极布局前沿能源技术。皖能集团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何爽透露,集团在稳固传统能源业务的同时,正通过产业基金向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倾斜。其投资的“聚变新能”公司,瞄准示范堆关键装备研发,已与能源院联合攻克兆瓦级加热系统技术难题。
推动科技与资本高效对接的关键力量,则来自专业投资机构的长期布局。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刘庆则从资本视角指出:“早期科技投资需要‘长周期耐心’。”联想之星也正在关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相关企业,并将通过“科学家+企业家”对接机制,推动技术方与产业链无缝衔接。
当科学家持股创业、资本敢于押注未来、政策为试错兜底,核聚变实验室的星光终将照亮产业的旷野。



03“两心一谷” 打造“超级场景”试验场
为抢占全球能源科技制高点,合肥市提出“两心一谷”战略布局,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为“双引擎”,以科大硅谷为“创新纽带”,打造全球能源“超级场景”试验场。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磁约束聚变、可再生能源及智慧电力电网四大研究方向,旨在推动能源领域科研力量优化布局与创新能力提升。
科大硅谷作为安徽省科技创新核心载体,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深度协同。依托其市场化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优势,科大硅谷为能源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提供技术孵化、产业对接、资本引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综合管理部部长孟远见分享了“超级场景”概念:“打造综合性试验场,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来进行先行、先试、先用。”他表示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建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利用“超级场景”鼓励各种衍生技术、产品进行试验,可能会碰撞出更先进、更创新的技术产品。
作为活动主办方,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积极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近年来,安徽省依托该中心能源研究院,围绕“双碳”目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聚变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落地。此次沙龙活动正是发改委深化创新协同、破解转化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汇聚政产学研资多方力量,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