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冰雪经济2.0时代:黑龙江用“弹性供地”破局季节魔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冰雪经济2.0时代:黑龙江用“弹性供地”破局季节魔咒

现阶段的黑龙江冰雪经济早已不是“一季狂欢”。

文 | 白杨

日前,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地要素保障措施》,主要从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安排计划指标、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活化土地供应方式和健全优化审批机制五个方面提出18条支持措施,如同一把钥匙,试图解开冰封千里的土地难题。

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地要素保障措施》

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黑龙江冰雪经济总产出达2661.7亿元,其中冰雪旅游产出超六成。但光鲜数字背后,土地矛盾暗流涌动:滑雪场用地遭遇生态红线,夏季场馆空置率居高不下……措施的印发恰似一场“及时雪”,既为产业输血,更为破解当下困境。

政策直击产业痛点 激活土地要素新动能

冰雪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土地需求的复杂性,项目多位于生态敏感区、季节性需求突出、产业链条长且用地类型多样。

此次发布措施的核心,则是通过“规划+存量+机制”三线并进。整体走出了一条轻资产、重运营的土地逻辑,既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又通过动态监管规避了土地闲置风险。

措施的核心,即“用弹性代替刚性”。企业拿地可分期付款、弹性租赁;荒山、废弃厂房变身滑雪场,五年内无需变更用途;甚至城市公园、村落荒摊也能“兼职”冰雪场地。之后将冰雪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优先保障滑雪场、冰雪装备基地等用地需求,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冰雪影视基地、装备研发中心,让产业链像松花江的冰层一样不断延展。

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寒地经济新样本

政策红利的释放,催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根据《措施》,黑龙江将把冰雪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保障范畴,优先满足滑雪场、冰雪装备制造基地、产业研发中心等用地需求,推动形成“冰雪旅游+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迅速扩大至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其中黑龙江省2024年冰雪经济总产出达2661.7亿元,冰雪旅游贡献超68%。并于2022年出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政府在2022年出台了《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重点推动冰雪装备制造、智能穿戴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此次通过土地政策赋能,正加速从“冰雪旅游单极驱动”向“全季产业生态”转型。

破解季节依赖 探索生态产业共生路径

热闹之下,隐忧仍在。尽管通过“滑雪+制造+文化”融合生态提升了用地效率,但冰雪项目仍高度依赖冬季客流,大量滑雪场夏季利用率偏低,雪场上空荡荡的;室内场馆四季运营维护成本偏高。

这一点或许可以借鉴北欧经验。挪威在夏季将滑雪场变为徒步基地,芬兰在冰酒店内引入地热系统。或者像哈尔滨一样,冬季的冰雪大世界是一片冰雪王国,夏季则利用场地举办啤酒节,通过“四季经营”的模式,让这片冰雪土地真正“活”起来。

现阶段的黑龙江冰雪经济早已不是“一季狂欢”。当前,土地政策正从“保障”升级为“赋能”,这片土地不止是“冰雪顶流”,更要探索出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寒地模式”,让这里的冰雪故事不止在冬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冰雪经济2.0时代:黑龙江用“弹性供地”破局季节魔咒

现阶段的黑龙江冰雪经济早已不是“一季狂欢”。

文 | 白杨

日前,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地要素保障措施》,主要从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安排计划指标、鼓励盘活存量土地、活化土地供应方式和健全优化审批机制五个方面提出18条支持措施,如同一把钥匙,试图解开冰封千里的土地难题。

省自然资源厅印发《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地要素保障措施》

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黑龙江冰雪经济总产出达2661.7亿元,其中冰雪旅游产出超六成。但光鲜数字背后,土地矛盾暗流涌动:滑雪场用地遭遇生态红线,夏季场馆空置率居高不下……措施的印发恰似一场“及时雪”,既为产业输血,更为破解当下困境。

政策直击产业痛点 激活土地要素新动能

冰雪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土地需求的复杂性,项目多位于生态敏感区、季节性需求突出、产业链条长且用地类型多样。

此次发布措施的核心,则是通过“规划+存量+机制”三线并进。整体走出了一条轻资产、重运营的土地逻辑,既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又通过动态监管规避了土地闲置风险。

措施的核心,即“用弹性代替刚性”。企业拿地可分期付款、弹性租赁;荒山、废弃厂房变身滑雪场,五年内无需变更用途;甚至城市公园、村落荒摊也能“兼职”冰雪场地。之后将冰雪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优先保障滑雪场、冰雪装备基地等用地需求,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冰雪影视基地、装备研发中心,让产业链像松花江的冰层一样不断延展。

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寒地经济新样本

政策红利的释放,催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根据《措施》,黑龙江将把冰雪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保障范畴,优先满足滑雪场、冰雪装备制造基地、产业研发中心等用地需求,推动形成“冰雪旅游+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迅速扩大至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其中黑龙江省2024年冰雪经济总产出达2661.7亿元,冰雪旅游贡献超68%。并于2022年出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政府在2022年出台了《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重点推动冰雪装备制造、智能穿戴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此次通过土地政策赋能,正加速从“冰雪旅游单极驱动”向“全季产业生态”转型。

破解季节依赖 探索生态产业共生路径

热闹之下,隐忧仍在。尽管通过“滑雪+制造+文化”融合生态提升了用地效率,但冰雪项目仍高度依赖冬季客流,大量滑雪场夏季利用率偏低,雪场上空荡荡的;室内场馆四季运营维护成本偏高。

这一点或许可以借鉴北欧经验。挪威在夏季将滑雪场变为徒步基地,芬兰在冰酒店内引入地热系统。或者像哈尔滨一样,冬季的冰雪大世界是一片冰雪王国,夏季则利用场地举办啤酒节,通过“四季经营”的模式,让这片冰雪土地真正“活”起来。

现阶段的黑龙江冰雪经济早已不是“一季狂欢”。当前,土地政策正从“保障”升级为“赋能”,这片土地不止是“冰雪顶流”,更要探索出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寒地模式”,让这里的冰雪故事不止在冬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