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否认破产“人去楼空”,创始人谈如何自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否认破产“人去楼空”,创始人谈如何自救

与香港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成立港仔机器人是达闼回血自救的一项举措。

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2025年,凭借“AI+具身智能”的概念,国内机器人行业进入到融资高峰期,但一家成立近十年的老牌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却因融资中断遭遇生存危机。

本月初,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达闼机器人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多地办公室已大幅裁员收缩。官方发声明否认“人去楼空”及相关倒闭传闻后,又宣布将与香港上市公司国华集团(00370.HK)成立合资公司港仔机器人。

国华集团一家是港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国际航空及海上货运物流、证券买卖、厂房及机器融资租赁、楼宇建筑承包与物业,公司市值15.1亿港币。宣布与达闼合作进军机器人领域后,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正式公告更名为“港仔机器人集团”。

“这是一个科技与资本的最佳组合。”在4月20日两家公司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介绍称,在新的合资公司中,达闼间接持股49%,负责机器人公司的技术与业务,港仔集团持股51%并实现财务并表,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为合资公司融资。

作为国内最早创业的一批机器人公司,达闼曾备受资本追捧。

创办达闼前,黄晓庆的职业生涯主要在通讯领域,曾经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TO参与在美国硅谷创立通信运营商企业UT斯达康,2007年回国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2015年,黄晓庆从中国移动离职创办达闼。创业之初,他提出了“云端大脑”的理念,即主张将机器人的认知系统放在云端,利用移动通讯网络连接机器人硬件实体,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大脑,具备身体的机器人只需像一个 “手脚” 和 “眼睛” ,负责感知和执行任务。按照这样的设计,达闼推出了人形机器人 “小姜”、双足人形机器人 “小紫” 以及“海睿”云端大脑软件平台。

2016年,孙正义旗下的软银集团联合富士投资3000万美元,成为了达闼的第一笔种子轮投资。2017年、2018年,软银还连续参投公司A、B两轮融资。2019年,达闼递交招股书计划冲刺美股纳斯达克上市,软银是其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34.6%,然而却被美国商务部以“禁止其技术和技术信息从美国研发分支机构传送回北京”为由发函叫停。公司不仅赴美上市失败,隔年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被加入实体清单后,达闼转向国内资本融资。2023年7月,公司获得最后一轮超10亿元的C轮融资,地方政府国资背景基金上海科创、上海国盛投资、宁波通商基金牵头投资。完成C轮融资后,达闼估值最高一度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约30亿美金)。

“从2024年开始,我们的融资变得特别难。”黄晓庆告诉在接受界面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原因是:去年一年,人形机器人涌入众多创业公司,投资人的选择变多了,可以用较低估值去投天使轮、A轮等融资轮次靠前的机器人公司,反而像达闼这一类融资靠后的高估值独角兽鲜有问津。

没有新投资者进来,黄晓庆去年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找钱。因为被列入实体清单,达闼难以募集美元基金。国内寻求融资也面临冷遇,此前与一家机构已经谈好的新投资遭到跳票后,他曾试图去寻找中东资本,但因后者在投资中往往附带要求落地中东当地的项目而告吹。一级市场融资无果后,公司还考虑过上市去二级市场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上一次赴美上市失败后,达闼曾在2023年前后有冲刺港股上市的计划,但最终未能成行。

据《经济观察报》4月18日的报道,达闼巅峰时期曾有800多名员工,2024年批量裁员,至年末已裁员70%,只有200多人。公司欠款以员工欠薪和供应商欠款为主,员工欠薪有数千万元,供应商欠款有数百万元。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记录,在被员工和供应商相继曝光拖欠补偿金与货款后,达闼2025年3月起已有上百条执信记录,被执行标的金额总计超过3000万元,黄晓庆也被法院列为限制消费人。

在成立合资公司的媒体会现场,黄晓庆表示,达闼经过收缩各地办公室规模后,目前业务及团队主要分布在北京、成都、天津三地,总部上海办公室、深圳等城市的业务项目遇到问题进行调整,但却并非如外界所传“人去楼空”,公司官方的总部依然是上海。达闼今年还与天津地方政府有一项重要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合作项目,目前已经签约,落地后公司将全面恢复生产。

被问及此前员工薪资拖欠问题时,他回应表示,相关问题都在积极有效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问题,就是要先学会生存,然后再去发展。”

接受上述报道专访时,黄晓庆反思称,自己创业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尽快让公司实现造血的能力,没有从事真正赚钱的业务。达闼过去希望囊括很多品类的机器人,做了六条产品线(人形机器人、配送、巡检、清洁用途的服务机器人、野外特殊作业场景机器人、智能硬件产品线、云端大脑及软件产品线、智能柔性关节产品线),消耗了不少资金。经过去年的收缩后,公司已砍掉五条产品线,仅保留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线。

与国华集团成立港仔机器人是达闼回血自救的一项举措。据双方介绍,3月6日,达闼与国华宣布将通过重组在香港合资成立港仔机器人后,仅用22天就完成了港仔机器人的重组。

当被问到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后达闼是否有被收购的可能,黄晓庆表示,成立港仔机器人对达闼意味着融资与上市都有了新的路径,但此次合作“中间并没有发生任何收购”。但他同时表示,“如果有并购也是一个未来式”,具体情况完全取决于市场的发展方向。

据界面新闻了解,作为双方合作的一项协议条件,达闼承诺,港仔机器人在2025年、2026年经审核收入将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和10亿元。

新公司将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三个领域作为机器人优先商业化落地场景。在教育领域,公司面向中小学生开发出AI助教机器人。此外,其还正在与香港头部地产公司商谈物业管理领域的迎宾、清洁人形机器人产品合作项目,合同价值20亿港币。未来,公司还计划与保健公司洽谈,在养老健康领域推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项目。

黄晓庆认为,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还处在产业发展初期,未来1-2年内属于开创期,需要研发和资金去开发市场,落地具体应用,等到2-3年有大量落地项目后,行业的盈利空间才能产生。公司的产品目前以轮式机器人为主,未来还会尝试机器狗等四足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双足机器人的商业化当下看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走向市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否认破产“人去楼空”,创始人谈如何自救

与香港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成立港仔机器人是达闼回血自救的一项举措。

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2025年,凭借“AI+具身智能”的概念,国内机器人行业进入到融资高峰期,但一家成立近十年的老牌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却因融资中断遭遇生存危机。

本月初,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达闼机器人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多地办公室已大幅裁员收缩。官方发声明否认“人去楼空”及相关倒闭传闻后,又宣布将与香港上市公司国华集团(00370.HK)成立合资公司港仔机器人。

国华集团一家是港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国际航空及海上货运物流、证券买卖、厂房及机器融资租赁、楼宇建筑承包与物业,公司市值15.1亿港币。宣布与达闼合作进军机器人领域后,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正式公告更名为“港仔机器人集团”。

“这是一个科技与资本的最佳组合。”在4月20日两家公司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介绍称,在新的合资公司中,达闼间接持股49%,负责机器人公司的技术与业务,港仔集团持股51%并实现财务并表,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为合资公司融资。

作为国内最早创业的一批机器人公司,达闼曾备受资本追捧。

创办达闼前,黄晓庆的职业生涯主要在通讯领域,曾经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TO参与在美国硅谷创立通信运营商企业UT斯达康,2007年回国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2015年,黄晓庆从中国移动离职创办达闼。创业之初,他提出了“云端大脑”的理念,即主张将机器人的认知系统放在云端,利用移动通讯网络连接机器人硬件实体,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大脑,具备身体的机器人只需像一个 “手脚” 和 “眼睛” ,负责感知和执行任务。按照这样的设计,达闼推出了人形机器人 “小姜”、双足人形机器人 “小紫” 以及“海睿”云端大脑软件平台。

2016年,孙正义旗下的软银集团联合富士投资3000万美元,成为了达闼的第一笔种子轮投资。2017年、2018年,软银还连续参投公司A、B两轮融资。2019年,达闼递交招股书计划冲刺美股纳斯达克上市,软银是其第一大外部股东,持股34.6%,然而却被美国商务部以“禁止其技术和技术信息从美国研发分支机构传送回北京”为由发函叫停。公司不仅赴美上市失败,隔年又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被加入实体清单后,达闼转向国内资本融资。2023年7月,公司获得最后一轮超10亿元的C轮融资,地方政府国资背景基金上海科创、上海国盛投资、宁波通商基金牵头投资。完成C轮融资后,达闼估值最高一度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约30亿美金)。

“从2024年开始,我们的融资变得特别难。”黄晓庆告诉在接受界面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时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原因是:去年一年,人形机器人涌入众多创业公司,投资人的选择变多了,可以用较低估值去投天使轮、A轮等融资轮次靠前的机器人公司,反而像达闼这一类融资靠后的高估值独角兽鲜有问津。

没有新投资者进来,黄晓庆去年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找钱。因为被列入实体清单,达闼难以募集美元基金。国内寻求融资也面临冷遇,此前与一家机构已经谈好的新投资遭到跳票后,他曾试图去寻找中东资本,但因后者在投资中往往附带要求落地中东当地的项目而告吹。一级市场融资无果后,公司还考虑过上市去二级市场融资缓解资金压力。上一次赴美上市失败后,达闼曾在2023年前后有冲刺港股上市的计划,但最终未能成行。

据《经济观察报》4月18日的报道,达闼巅峰时期曾有800多名员工,2024年批量裁员,至年末已裁员70%,只有200多人。公司欠款以员工欠薪和供应商欠款为主,员工欠薪有数千万元,供应商欠款有数百万元。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记录,在被员工和供应商相继曝光拖欠补偿金与货款后,达闼2025年3月起已有上百条执信记录,被执行标的金额总计超过3000万元,黄晓庆也被法院列为限制消费人。

在成立合资公司的媒体会现场,黄晓庆表示,达闼经过收缩各地办公室规模后,目前业务及团队主要分布在北京、成都、天津三地,总部上海办公室、深圳等城市的业务项目遇到问题进行调整,但却并非如外界所传“人去楼空”,公司官方的总部依然是上海。达闼今年还与天津地方政府有一项重要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合作项目,目前已经签约,落地后公司将全面恢复生产。

被问及此前员工薪资拖欠问题时,他回应表示,相关问题都在积极有效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问题,就是要先学会生存,然后再去发展。”

接受上述报道专访时,黄晓庆反思称,自己创业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尽快让公司实现造血的能力,没有从事真正赚钱的业务。达闼过去希望囊括很多品类的机器人,做了六条产品线(人形机器人、配送、巡检、清洁用途的服务机器人、野外特殊作业场景机器人、智能硬件产品线、云端大脑及软件产品线、智能柔性关节产品线),消耗了不少资金。经过去年的收缩后,公司已砍掉五条产品线,仅保留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线。

与国华集团成立港仔机器人是达闼回血自救的一项举措。据双方介绍,3月6日,达闼与国华宣布将通过重组在香港合资成立港仔机器人后,仅用22天就完成了港仔机器人的重组。

当被问到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后达闼是否有被收购的可能,黄晓庆表示,成立港仔机器人对达闼意味着融资与上市都有了新的路径,但此次合作“中间并没有发生任何收购”。但他同时表示,“如果有并购也是一个未来式”,具体情况完全取决于市场的发展方向。

据界面新闻了解,作为双方合作的一项协议条件,达闼承诺,港仔机器人在2025年、2026年经审核收入将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和10亿元。

新公司将教育、医疗、健康养老三个领域作为机器人优先商业化落地场景。在教育领域,公司面向中小学生开发出AI助教机器人。此外,其还正在与香港头部地产公司商谈物业管理领域的迎宾、清洁人形机器人产品合作项目,合同价值20亿港币。未来,公司还计划与保健公司洽谈,在养老健康领域推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项目。

黄晓庆认为,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还处在产业发展初期,未来1-2年内属于开创期,需要研发和资金去开发市场,落地具体应用,等到2-3年有大量落地项目后,行业的盈利空间才能产生。公司的产品目前以轮式机器人为主,未来还会尝试机器狗等四足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双足机器人的商业化当下看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走向市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