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骥翱
4月16日,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5年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刺五加作为“寒地龙药”首位经济品种,做好“刺五加+”文章,全面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拓宽刺五加应用范围,走高端路线,打造爆款产品。以打造“专精特新”市场为目标,推动其从传统中药材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跃升。基于政策部署与实际产业基础,刺五加市场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可从四大路径突破。
从“野蛮生长”到“科学养成”:让刺五加告别“土味”
黑龙江省计划在虎林、方正林业局等9个重点产区构建“一主多元”生产格局,形成核心区、优势区、辐射区三级联动。但刺五加产业长期面临种植分散、标准缺失的痛点。数据显示,国内刺五加人工种植面积约50万亩,黑龙江占60%以上,但规范化种植基地不足30%。为此,需加速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推动从种源选育到采收的全流程标准化,同时联合科研机构突破种质资源保护、有效成分提纯等“卡脖子”技术。例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已建成全国首个刺五加种质资源库,筛选出皂苷含量高于野生品种的优质品系,此类成果需加速转化应用。
“五维暴击”:深加工玩出花,30元原料秒变500元黑科技单品
当前刺五加产业仍以原料供应为主,深加工率不足20%。黑龙江提出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五大类产品,但需破解“低端同质化”困局。 产业实践表明,刺五加中皂苷、多糖等活性成分在抗疲劳、增强免疫领域具有明确功效,可对标韩国红参、新西兰麦卢卡蜂蜜等高端产品开发路径。例如,鸡西市规划建设东北亚最大刺五加生产基地,可引入冻干粉、纳米萃取等工艺,将原料单价从每公斤30元提升至深加工产品的500元以上,利润率提高10倍。
药食同源“开挂”:对标韩国红参,东北老铁要造"熬夜党续命神器"
刺五加药食同源申报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速15%,但刺五加相关产品占比不足1%。
黑龙江正将刺五加打造成“寒地龙药”王牌,计划从传统药材升级为高附加值产业链。目前产业面临标准化不足、深加工率低等痛点,但药食同源政策红利(4000亿市场)和“寒地抗逆”特色概念带来新机遇。关键要突破种质研发、精深加工(如冻干粉、纳米萃取)、品牌溢价(对标韩国红参)和定价权建设(期货交易),才能实现从30元原料到500元精品的跃升,抢占千亿市场。
政策协同:把“土特产”写成资本剧本
黑龙江提出“集聚资源,集合众智”的产业思路,但需细化政策工具。例如,对刺五加深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深加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企业+科研院所+种植户”利益联结机制,将核心产区农民收入与加工企业利润挂钩,提升产业链韧性。
刺五加产业迈向“专精特新”,本质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黑龙江手握全球70%的刺五加野生资源与最大人工种植规模,若能以标准化筑牢根基、以科技撬动附加值、以品牌突破市场壁垒,有望在2025年建成千亿级“寒地龙药”产业集群,为东北振兴提供新动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