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诺尔IPO多项违规,中介机构申万宏源、信永中和等遭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诺尔IPO多项违规,中介机构申万宏源、信永中和等遭罚

深交所对海诺尔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约见谈话监管措施,因其第三次创业板IPO申请存在研发费用归集造假、内控失效等问题。保荐机构申万宏源、审计机构信永中和等中介机构同步被追责。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2025年4月18日,深交所连发三份自律监管函,对海诺尔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诺尔”)及其保荐机构申万宏源证券、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采取约见谈话的监管措施。这一处罚源于海诺尔在第三次创业板IPO申请中暴露的研发内控缺陷、财务数据不实等问题,也标志着这家环保企业十二年三次“带病闯关”的上市之路再遭重挫。

海诺尔的IPO违规问题集中体现在研发投入的“系统性造假”。深交所在2024年7月终止审核后的现场督导中发现,该公司研发费用归集存在重大瑕疵:2022年研发投入仅以1130.5万元“擦线”达到创业板最低门槛(1049.6万元),但材料动力费用却不增反减,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显著降级——新增人员以本科以下学历为主,硕士学历人员流失过半。更异常的是,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至848.1万元,而同期技术人员数量却从73人降至69人,职工薪酬与人力规模的背离直接暴露了费用归集的随意性。这些数据矛盾导致其提交的申报文件被认定“回复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触碰了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监管红线。

此次监管风暴不仅指向企业本身,更凸显中介机构履职失责。作为保荐机构的申万宏源证券,在执业过程中既未充分核查研发费用依据,也未完整归集核查底稿,导致对关键矛盾的核查结论失准。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则未能发现研发内控漏洞,对会计处理的异常波动缺乏专业判断,最终因“核查工作不到位”被追责。这种“机构+个人”的双罚模式,体现了注册制下监管层对“看门人”责任强化的决心。深交所明确要求申万宏源在20个交易日内提交整改报告,并对内部责任人员追责。

回溯海诺尔的IPO历程,其“屡败屡战”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治理顽疾。早在2012年首次冲击创业板时,该公司就因环保违规、资质过期等问题被否;2019年二度申报期间,又因会计处理不规范、信披违规收到证监会警示函。第三次IPO虽于2021年11月通过上市委会议,却在过会后32个月内迟迟未能提交注册,最终主动撤回申请,创下注册制实施以来“过会不注册”的最长纪录。持续暴露的问题揭示出企业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从早年行贿环保官员获取上市便利,到近年研发数据造假,其合规意识始终未能匹配公众公司的基本要求。

此次监管处罚释放出多重信号。一方面,现场督导的常态化正在改变IPO生态,2025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已对8家券商的11个项目开出罚单,其中9单实行“双罚”。另一方面,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正成为监管重点,海诺尔案例表明,单纯“达标”金额而不具备合理商业实质的研发支出将面临更严苛审视。对于中介机构而言,仅依赖纸面核查而忽视业务逻辑验证的执业模式已难以为继。

海诺尔的折戟,为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深刻警示。企业若将上市视为“闯关游戏”,忽视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终将付出代价;中介机构若甘当“签字工具人”,则可能因执业瑕疵遭遇声誉与业务的双重反噬。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youlianyunpindao@163.com
以上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申万宏源

3.5k
  • 申万宏源发布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暨ESG报告: 践行金融国企责任,共筑可持续未来
  • 申万宏源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诺尔IPO多项违规,中介机构申万宏源、信永中和等遭罚

深交所对海诺尔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约见谈话监管措施,因其第三次创业板IPO申请存在研发费用归集造假、内控失效等问题。保荐机构申万宏源、审计机构信永中和等中介机构同步被追责。

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2025年4月18日,深交所连发三份自律监管函,对海诺尔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诺尔”)及其保荐机构申万宏源证券、审计机构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采取约见谈话的监管措施。这一处罚源于海诺尔在第三次创业板IPO申请中暴露的研发内控缺陷、财务数据不实等问题,也标志着这家环保企业十二年三次“带病闯关”的上市之路再遭重挫。

海诺尔的IPO违规问题集中体现在研发投入的“系统性造假”。深交所在2024年7月终止审核后的现场督导中发现,该公司研发费用归集存在重大瑕疵:2022年研发投入仅以1130.5万元“擦线”达到创业板最低门槛(1049.6万元),但材料动力费用却不增反减,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显著降级——新增人员以本科以下学历为主,硕士学历人员流失过半。更异常的是,2023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至848.1万元,而同期技术人员数量却从73人降至69人,职工薪酬与人力规模的背离直接暴露了费用归集的随意性。这些数据矛盾导致其提交的申报文件被认定“回复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触碰了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监管红线。

此次监管风暴不仅指向企业本身,更凸显中介机构履职失责。作为保荐机构的申万宏源证券,在执业过程中既未充分核查研发费用依据,也未完整归集核查底稿,导致对关键矛盾的核查结论失准。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则未能发现研发内控漏洞,对会计处理的异常波动缺乏专业判断,最终因“核查工作不到位”被追责。这种“机构+个人”的双罚模式,体现了注册制下监管层对“看门人”责任强化的决心。深交所明确要求申万宏源在20个交易日内提交整改报告,并对内部责任人员追责。

回溯海诺尔的IPO历程,其“屡败屡战”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治理顽疾。早在2012年首次冲击创业板时,该公司就因环保违规、资质过期等问题被否;2019年二度申报期间,又因会计处理不规范、信披违规收到证监会警示函。第三次IPO虽于2021年11月通过上市委会议,却在过会后32个月内迟迟未能提交注册,最终主动撤回申请,创下注册制实施以来“过会不注册”的最长纪录。持续暴露的问题揭示出企业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从早年行贿环保官员获取上市便利,到近年研发数据造假,其合规意识始终未能匹配公众公司的基本要求。

此次监管处罚释放出多重信号。一方面,现场督导的常态化正在改变IPO生态,2025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已对8家券商的11个项目开出罚单,其中9单实行“双罚”。另一方面,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正成为监管重点,海诺尔案例表明,单纯“达标”金额而不具备合理商业实质的研发支出将面临更严苛审视。对于中介机构而言,仅依赖纸面核查而忽视业务逻辑验证的执业模式已难以为继。

海诺尔的折戟,为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深刻警示。企业若将上市视为“闯关游戏”,忽视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终将付出代价;中介机构若甘当“签字工具人”,则可能因执业瑕疵遭遇声誉与业务的双重反噬。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