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杨
“智慧城市是全社会全方位的需求,黑龙江虽起步较晚,但反而是机会。”面对为何选择在互联网基础薄弱的黑龙江创业,鹏博集团创始人杨亚宁的回答直指核心。
2013年,杨亚宁的鹏博集团从运营商弱电工程起步时,彼时黑龙江的互联网产业还是稍显“荒凉”,宽带基站零星分布,数字基建近乎空白。十年间,鹏博集团已蜕变为黑龙江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推手。
与其追逐风口,不如填补空白。杨亚宁的转型逻辑始终紧扣东北经济的痛点。
“在黑土地写代码,一样能改变世界。”杨亚宁说,2016年试水民营企业OA系统开发时,公司营收仅1200万元,人力成本却高达1.47亿;2019年转型数字城市建设,团队在政务热线中啃下AI大模型技术,将市民几小时的投诉电话压缩成结构化数据。
黑龙江不缺人才,缺的是留住人才的生态
杨亚宁将鹏博定位为“左手行业”企业,为政府、国企提供数字化配套支撑。他坦言,创业初期曾因人才短缺导致项目交付困难,但始终坚信黑龙江需要本土化的技术力量:“若没有企业扎根,人才外流只会加剧。
但过去十年,哈尔滨的互联网公司用一只手数得过来。“程序员平均年龄23岁,他们用脑强度大,更需要被‘托住’。”
员工子女考上985高校,学费由公司全额承担;父母突发疾病,陪诊团队直接对接三甲医院绿色通道;甚至家庭装修选瓷砖,工程部能替员工砍下近半价格……37项“博爱管家计划”,是杨亚宁留住人才的核心“战法”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提到去北上广挖黑龙江籍的技术骨干。
这套“暖意破冰”的策略,让鹏博团队流动率远低于行业均值。
贴着地面创新:技术如何服务民生
技术向北,暖意破冰,将技术“翻译”成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在黑龙江省12345热线后台,鹏博集团的智慧政务系统正在颠覆传统政务流程。运用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冗长的市民电话投诉内容被自动拆解成“时间、地点、事件类型”等结构化数据。通过AI模型将市民数小时的通话提炼为结构化数据,助力政府精准研判社会矛盾。“ChatGPT技术拉平了算力门槛,让寒地企业也能参与AI竞赛。”杨亚宁表示。
“技术向北,不是把北上广的模式照搬,而是解决黑土地上的真问题。”杨亚宁坚持让团队“贴着地面创新”。
在政务场景中,他们用AI替代重复性劳动;在农业领域,则把复杂算法翻译成农民听得懂的“养牛指南”。甚至连企业内部文化也刻意“去冰冷化”,1024程序员节的秃头玩笑、王者荣耀大赛的组队厮杀……都是为了告诉年轻人:“在黑土地写代码,一样能改变世界。”
数据安全:看不见的护城河
杨亚宁缓步穿过鹏博集团的长廊,指尖掠过墙上陈列的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证书,侧身对随行人员笑道:“这些都是我们的核心成果。从实用新型专利到集成电路图,集团目前已拥有超500项知识产权。”
走廊尽头单独展示着“黑龙江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牌匾。这份2021年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授予的殊荣,诉说着集团在创新研发领域的深厚积淀。
“你可以不做行业第一,但安全漏洞一次都不能有。”这句话被刻在鹏博的技术准则中。所有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加密”,敏感信息仅限分级授权调阅。团队每周都有例行的自检,联合网信办、省网信大队进行多方演练。
在杨亚宁看来,数据安全是另一场隐形战役,安全与软件创新同等重要。“涉及国计民生的数据,一次泄露就可能摧毁信任。”这种“偏执”让鹏博成为黑龙江政务系统最谨慎的“守门人”。
未来蓝图:在寒地播种数字根系
“抓住工业4.0风口,将人工智能与现有业务深度结合。”面对未来,杨亚宁的规划清晰而务实。
技术沉淀之外,杨亚宁更强调“稳”字诀:项目规模控制在10亿元以内,避免资金链风险;人才流动率保持健康线,既要新鲜血液,也防止团队僵化。
如今,鹏博集团深度参与着黑龙江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杨亚宁同样在意“青苗计划”培养的校招生。“当年我们是被迫‘在地创新’,现在要证明,寒地也能长出数字经济的根系。”
对于青年求职者与创业者,他的建议近乎锋利:“选赛道要坚持3-5年,做热爱、擅长、有社会价值的事。”就像松花江的冰与潮,冻住是蛰伏,化开便是奔涌。
在互联网基础薄弱的寒地,技术突围不仅需要代码,更需要打破“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杨亚宁正在用温度与信任浇筑根系。这或许正是数字中国的另一面:创新不必趋同,破冰自有其力量。
窗外,春潮涌动,万物竞发。鹏博集团的大楼内,数字根系正在悄然舒展。杨亚宁,在龙江沃土上耕耘的,不只是科技的种子,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坚守初心的信念。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4/22 16:1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