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独生女留学要嫁老外”引热议,留守的父母老了谁来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独生女留学要嫁老外”引热议,留守的父母老了谁来养

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作者:甜妞

近日,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都被一条新闻刷屏了“独生女留学要嫁老外,卖了房子的父母崩溃了:谁来养我老?”。这篇报道一经登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称“巨婴父母”,有人说“女儿不孝”。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众网友又有怎样的看法?

“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据广州日报报道,10年前,张勇送女儿到美国留学;如今,女儿不仅留在了那里,还和美国男友结了婚。一年来,张勇一直在苦劝女儿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要挟,但效果不大。于是其痛陈,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

按他的说法,张勇家兄弟四个,张勇是老三,尽管很早就已经到深圳来打工,但张勇在深圳混得并不好,在几兄弟中并没有地位。

张勇对女儿张莉格外疼爱,两口子也定下了一个目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让女儿到国外读书。张勇说,女儿上初中之后,两口子就一直省吃俭用,为了给女儿凑够足够的留学费用,两夫妻把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

2007年,张莉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勇当时非常兴奋。“我查了,这个学校每年招收的亚洲学生并不太多,能被录取还是挺幸运的。女儿终于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2015年年底,朱静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在电话中告诉她,她要留在国外工作,并且要和外国男友结婚。第二天,她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勇,张勇气得把两个盘子摔碎在地板上。

朱静说,不管女儿做出何种选择,她都支持,只要女儿幸福。但想到以后要一年才能跟女儿见上一面,她心里还是很难受。

张勇和女儿的关系闹得很僵,两人已经有两个星期没通过话了。张勇的态度很坚决,不同意女儿同外国男友结婚,并且毕业后要回到中国工作,否则就要和女儿断绝关系。但他承认,这些都是气话。“我对女儿关心不够,只知道给钱,忽视了她的感情问题。”

张勇说,他也不是老古板,他也很爱女儿。反对女儿留在国外和嫁给外国人,他有自己的理由。一是因为文化差异,二是为老两口的老年生活考虑。

“子女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你说让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张勇说,他现在的感觉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

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批判女儿的声音

有的网友看了文章立刻被里面的怨气感染,为父母感到委屈,站在老夫妇立场上开始批判女儿,斥责女儿自私、忘恩负义:

微博网友美人胚子:

有多少人崇拜美国式自由,又享受中国式父母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反正是哪边对自己有利说哪边,把自私自利展现的淋漓尽致。

知乎网友祥瑞:

网上对父母一片指责声,说父母绑架女儿。我想说,法律层面,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也没有供养满18岁子女生活甚至留学的义务。

澎湃网友达康:

评论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父母老了真的需要我们多陪多关心。假如老了生病了怎么办?从美国赶回来?养老机构不要想了,去了也只剩下孤单了。

澎湃网友鱼影:

我身边有唯一孩子在国外的老两口,一开始为孩子自豪而骄傲,笑口常开。可随着年龄越老越老,见到的更多的老两口沉默的目光和孤独的身影,尤其是节假日。出国前确实都要好好考虑周全。

批判父母的声音

也有网友认为是父亲太自私,“养儿防老”的观念应该改变,不应该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

澎湃评论茵紫:

又是扬眉吐气,又是卖房留学,又是养老~这就是祸根。孩子是被所谓的亲情债吓得逃离。父母把自己的失意,梦想,未来,都捆绑在孩子身上,悲剧啊!

澎湃评论吴明芸:

观念太老,子女有发展前途该放手,老人自己有退休工资了可以去养老院,乘现在能走动出去多玩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孩子现在在国外读书,他父亲十年前去世了,我还鼓励孩子能在国外发展就不要回来了。做父母的退休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做不要老想着套牢孩子养老,孩子孝顺是另外一回事。

Insight China'评论H_Joe:

父母居然威胁断绝关系......真是病态的一家。

澎湃网友鱼的城市:

可怜中国的父母眼里,儿女都是私有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儿女之外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儿女不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就代表儿女不孝。

微博网友熹微:

中国的官媒发布这篇文章,本意大概是向国民提醒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但这对夫妇只有一个女儿,不是响应了独生子女政策的号召吗?当年为推出独生子女政策,配套的口号是:独生子女好,政府来养老。张勇夫妇,快去找政府啊!

李维尼:

一年30万,十年就是300万。考虑到房价增值的问题,潜在的费用很有可能就超400万了。假设女生回国工作10年赚回成本,那就是一年赚40万,加上生活费,月薪没有4万是完成不了的。要是还想买回一套房子,那更是天文数字。而假如是在美国工作,2016年中产阶级的平均年薪为55775美元(人民币38万多),反倒是有可能完成这个目标。如果说送女儿出去是错误的决定,那让女儿回来的决定又算是什么呢?

王宇晨:

就算是没找外国男朋友,她也养不了你老。

媒体发声:这哪里是真爱?

首先,小编认为,采访稿过于主观。记者只采访了当事人的父母,充当了一方的传声筒,我们听不到远在美国的女儿的声音。这篇文章的主旨是“父母在,不远游”,却忘了《论语·里仁》的全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记者没有给女儿张莉发言的机会,她是否游者有方?她的梦想是什么?她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对于将来赡养父母,她持什么样的意见?她的美国男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人托付一生?

其次,文章可以看出,张莉的父母非常不会沟通。财新网记者说,这篇文章引起这么大争议,一大原因是里面的怨气。“张莉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孩子罪大恶极,自私自利不顾父母,这样的信息发送到整个中文世界,你的怨气倒是发泄了,但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别以为这样当众讨伐,孩子就会回心转意,变回那个听话的孩子。”

“你这样挟持全世界的道德来逼迫她,很可能让她恼羞成怒,与你越行越远。即使文章激发了女儿的愧疚之心,开始频繁回家看父母,但她的面子和情绪已在全世界面前被伤害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已经有了隔膜,你们梦想的亲密小孩再也不会回来了。”

昨日,新京报记者朱达志发表了名为《嫁老外就后悔送女儿出国留学,这种爱好自私》的评论。他在文中提到,相较而言,孩子的妈妈朱静表现得很豁达。

“她说,不管女儿做出何种选择,她都支持,只要女儿幸福。在如何对待女儿的选择这个问题上,朱静的爱才是真爱,张勇的爱却太过狭隘。爱女儿,就要给她幸福;你给不了她幸福,至少不能阻止她获得幸福。如果爱女儿,是为了让她给你养老,这哪里是真爱,分明是爱的名义之下的交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这篇文章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占领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是因为这则故事涵盖了“中国式父母” “独生子女” “外国男友” “出国留学” “回国就业/买房” 这几个刺痛着中国人神经的敏感话题。

中国大多数父母总是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思想,所以他们拼尽全力无条件地在儿女身上投入自己的爱和金钱,以求将来得到回报。这一代中国人以勤劳踏实肯干著称,即便完成了个人身份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变化,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白手起家。他们任劳任怨,但在精神上却找不到独立的痕迹。

另外一个,独生子女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独生子女总是少了那么一些选择。很多人在想:如果我有兄弟姐妹替我分担,是不是就不会这么辛苦?独生子女看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所经受的孤独,也是那些非独生子女不能感受的。

更要命的在于,女主人公嫁了个外籍男友。随着“中国留学生惨遭外籍变态男友杀害” “老外约炮了200多个女人,老外眼里,中国女人连小姐都不如”各种丑闻不绝于耳,我们本能地猜测这个外籍男友是个坏人,女孩固执任性,是为不孝。

在中国很多时候,对儿子来说,父母是牵着风筝的线,指望着风筝越飞越高;对女儿而言,父母则是拴狗的绳,只希望你乖乖听话就好。性别调转一下,你会发现这事根本上不了新闻,或者还会有“乌克兰美女来中国打工,想嫁给中国小伙却害怕他们看不上”类似的报道。

对于这个问题,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进行一些有效的沟通,父母不要觉得自己是长辈就横竖不听加以威胁,子女也不要太任性抗拒沟通。双方要聊一聊自己需要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生活,对对方的期许是什么,一定要兼听,任何一方都不能固执己见。最后,双方都做一个让步,彼此成全,以防发生“留美女博士回国探亲熟睡中被父砍死,父亲竟称不后悔”这样的悲剧。

跟国外的思想、福利不同,我们小时候享有被抚养权,长大了就应该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如何赡养?如何跟自己的梦想平衡?还是要和父母好好商量。

知乎网友丁烨说,“我也是独生女,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为了把我留在身边给他们养老就限制我的工作居住地,如果当初没有留学,在国内三线小城市当土著有份体面工作,房子好几套,收租都够了,和父母住对门,生活其实很舒适, 也能互相照顾。我们本地很多父母子女都是这样,一出手买两套相邻的房子,既有独立空间又可以互相照顾。”

“但那样永远无法到国际一线城市,体验到现在的生活。或者说,正是他们的远见,从我这一代开始,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关于养老照顾,子女有义务给父母做出安排,我今年年底会把父母接过来,开始申请绿卡,五年后入籍,入籍以后对于老人来说晚年的医疗看护什么都有了,(这些即使我留在家乡,父母真住院我自己也无法承担日夜照顾,还是要花钱请人)。”

“更不用说,父母在这,也可以帮忙照看孩子,纽约又有很大的华人区,生活很方便,也有很多华人的老人中心。有些人会说那国内的亲戚朋友怎样怎样,我想说,对很多人来说,家族各种芥蒂积怨,巴不得离亲戚朋友越远越好,两耳清净。况且,能和自己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难道比不上亲戚朋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但家庭幸福的终极奥义都一样:尽量让每个家庭成员称心如意。无论因为哪一方的固有偏见影响了家庭和谐,都不值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纪伯伦)”

出品:加拿大留学播报

微信ID:edu_canad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独生女留学要嫁老外”引热议,留守的父母老了谁来养

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作者:甜妞

近日,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都被一条新闻刷屏了“独生女留学要嫁老外,卖了房子的父母崩溃了:谁来养我老?”。这篇报道一经登出,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称“巨婴父母”,有人说“女儿不孝”。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众网友又有怎样的看法?

“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据广州日报报道,10年前,张勇送女儿到美国留学;如今,女儿不仅留在了那里,还和美国男友结了婚。一年来,张勇一直在苦劝女儿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要挟,但效果不大。于是其痛陈,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

按他的说法,张勇家兄弟四个,张勇是老三,尽管很早就已经到深圳来打工,但张勇在深圳混得并不好,在几兄弟中并没有地位。

张勇对女儿张莉格外疼爱,两口子也定下了一个目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让女儿到国外读书。张勇说,女儿上初中之后,两口子就一直省吃俭用,为了给女儿凑够足够的留学费用,两夫妻把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

2007年,张莉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勇当时非常兴奋。“我查了,这个学校每年招收的亚洲学生并不太多,能被录取还是挺幸运的。女儿终于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2015年年底,朱静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在电话中告诉她,她要留在国外工作,并且要和外国男友结婚。第二天,她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勇,张勇气得把两个盘子摔碎在地板上。

朱静说,不管女儿做出何种选择,她都支持,只要女儿幸福。但想到以后要一年才能跟女儿见上一面,她心里还是很难受。

张勇和女儿的关系闹得很僵,两人已经有两个星期没通过话了。张勇的态度很坚决,不同意女儿同外国男友结婚,并且毕业后要回到中国工作,否则就要和女儿断绝关系。但他承认,这些都是气话。“我对女儿关心不够,只知道给钱,忽视了她的感情问题。”

张勇说,他也不是老古板,他也很爱女儿。反对女儿留在国外和嫁给外国人,他有自己的理由。一是因为文化差异,二是为老两口的老年生活考虑。

“子女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你说让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张勇说,他现在的感觉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

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批判女儿的声音

有的网友看了文章立刻被里面的怨气感染,为父母感到委屈,站在老夫妇立场上开始批判女儿,斥责女儿自私、忘恩负义:

微博网友美人胚子:

有多少人崇拜美国式自由,又享受中国式父母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反正是哪边对自己有利说哪边,把自私自利展现的淋漓尽致。

知乎网友祥瑞:

网上对父母一片指责声,说父母绑架女儿。我想说,法律层面,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也没有供养满18岁子女生活甚至留学的义务。

澎湃网友达康:

评论的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父母老了真的需要我们多陪多关心。假如老了生病了怎么办?从美国赶回来?养老机构不要想了,去了也只剩下孤单了。

澎湃网友鱼影:

我身边有唯一孩子在国外的老两口,一开始为孩子自豪而骄傲,笑口常开。可随着年龄越老越老,见到的更多的老两口沉默的目光和孤独的身影,尤其是节假日。出国前确实都要好好考虑周全。

批判父母的声音

也有网友认为是父亲太自私,“养儿防老”的观念应该改变,不应该道德绑架自己的孩子:

澎湃评论茵紫:

又是扬眉吐气,又是卖房留学,又是养老~这就是祸根。孩子是被所谓的亲情债吓得逃离。父母把自己的失意,梦想,未来,都捆绑在孩子身上,悲剧啊!

澎湃评论吴明芸:

观念太老,子女有发展前途该放手,老人自己有退休工资了可以去养老院,乘现在能走动出去多玩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孩子现在在国外读书,他父亲十年前去世了,我还鼓励孩子能在国外发展就不要回来了。做父母的退休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做不要老想着套牢孩子养老,孩子孝顺是另外一回事。

Insight China'评论H_Joe:

父母居然威胁断绝关系......真是病态的一家。

澎湃网友鱼的城市:

可怜中国的父母眼里,儿女都是私有物品,而不是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体。儿女之外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儿女不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就代表儿女不孝。

微博网友熹微:

中国的官媒发布这篇文章,本意大概是向国民提醒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但这对夫妇只有一个女儿,不是响应了独生子女政策的号召吗?当年为推出独生子女政策,配套的口号是:独生子女好,政府来养老。张勇夫妇,快去找政府啊!

李维尼:

一年30万,十年就是300万。考虑到房价增值的问题,潜在的费用很有可能就超400万了。假设女生回国工作10年赚回成本,那就是一年赚40万,加上生活费,月薪没有4万是完成不了的。要是还想买回一套房子,那更是天文数字。而假如是在美国工作,2016年中产阶级的平均年薪为55775美元(人民币38万多),反倒是有可能完成这个目标。如果说送女儿出去是错误的决定,那让女儿回来的决定又算是什么呢?

王宇晨:

就算是没找外国男朋友,她也养不了你老。

媒体发声:这哪里是真爱?

首先,小编认为,采访稿过于主观。记者只采访了当事人的父母,充当了一方的传声筒,我们听不到远在美国的女儿的声音。这篇文章的主旨是“父母在,不远游”,却忘了《论语·里仁》的全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记者没有给女儿张莉发言的机会,她是否游者有方?她的梦想是什么?她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对于将来赡养父母,她持什么样的意见?她的美国男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人托付一生?

其次,文章可以看出,张莉的父母非常不会沟通。财新网记者说,这篇文章引起这么大争议,一大原因是里面的怨气。“张莉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孩子罪大恶极,自私自利不顾父母,这样的信息发送到整个中文世界,你的怨气倒是发泄了,但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别以为这样当众讨伐,孩子就会回心转意,变回那个听话的孩子。”

“你这样挟持全世界的道德来逼迫她,很可能让她恼羞成怒,与你越行越远。即使文章激发了女儿的愧疚之心,开始频繁回家看父母,但她的面子和情绪已在全世界面前被伤害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已经有了隔膜,你们梦想的亲密小孩再也不会回来了。”

昨日,新京报记者朱达志发表了名为《嫁老外就后悔送女儿出国留学,这种爱好自私》的评论。他在文中提到,相较而言,孩子的妈妈朱静表现得很豁达。

“她说,不管女儿做出何种选择,她都支持,只要女儿幸福。在如何对待女儿的选择这个问题上,朱静的爱才是真爱,张勇的爱却太过狭隘。爱女儿,就要给她幸福;你给不了她幸福,至少不能阻止她获得幸福。如果爱女儿,是为了让她给你养老,这哪里是真爱,分明是爱的名义之下的交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这篇文章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占领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是因为这则故事涵盖了“中国式父母” “独生子女” “外国男友” “出国留学” “回国就业/买房” 这几个刺痛着中国人神经的敏感话题。

中国大多数父母总是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思想,所以他们拼尽全力无条件地在儿女身上投入自己的爱和金钱,以求将来得到回报。这一代中国人以勤劳踏实肯干著称,即便完成了个人身份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变化,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白手起家。他们任劳任怨,但在精神上却找不到独立的痕迹。

另外一个,独生子女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独生子女总是少了那么一些选择。很多人在想:如果我有兄弟姐妹替我分担,是不是就不会这么辛苦?独生子女看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所经受的孤独,也是那些非独生子女不能感受的。

更要命的在于,女主人公嫁了个外籍男友。随着“中国留学生惨遭外籍变态男友杀害” “老外约炮了200多个女人,老外眼里,中国女人连小姐都不如”各种丑闻不绝于耳,我们本能地猜测这个外籍男友是个坏人,女孩固执任性,是为不孝。

在中国很多时候,对儿子来说,父母是牵着风筝的线,指望着风筝越飞越高;对女儿而言,父母则是拴狗的绳,只希望你乖乖听话就好。性别调转一下,你会发现这事根本上不了新闻,或者还会有“乌克兰美女来中国打工,想嫁给中国小伙却害怕他们看不上”类似的报道。

对于这个问题,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进行一些有效的沟通,父母不要觉得自己是长辈就横竖不听加以威胁,子女也不要太任性抗拒沟通。双方要聊一聊自己需要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生活,对对方的期许是什么,一定要兼听,任何一方都不能固执己见。最后,双方都做一个让步,彼此成全,以防发生“留美女博士回国探亲熟睡中被父砍死,父亲竟称不后悔”这样的悲剧。

跟国外的思想、福利不同,我们小时候享有被抚养权,长大了就应该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如何赡养?如何跟自己的梦想平衡?还是要和父母好好商量。

知乎网友丁烨说,“我也是独生女,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为了把我留在身边给他们养老就限制我的工作居住地,如果当初没有留学,在国内三线小城市当土著有份体面工作,房子好几套,收租都够了,和父母住对门,生活其实很舒适, 也能互相照顾。我们本地很多父母子女都是这样,一出手买两套相邻的房子,既有独立空间又可以互相照顾。”

“但那样永远无法到国际一线城市,体验到现在的生活。或者说,正是他们的远见,从我这一代开始,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关于养老照顾,子女有义务给父母做出安排,我今年年底会把父母接过来,开始申请绿卡,五年后入籍,入籍以后对于老人来说晚年的医疗看护什么都有了,(这些即使我留在家乡,父母真住院我自己也无法承担日夜照顾,还是要花钱请人)。”

“更不用说,父母在这,也可以帮忙照看孩子,纽约又有很大的华人区,生活很方便,也有很多华人的老人中心。有些人会说那国内的亲戚朋友怎样怎样,我想说,对很多人来说,家族各种芥蒂积怨,巴不得离亲戚朋友越远越好,两耳清净。况且,能和自己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难道比不上亲戚朋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但家庭幸福的终极奥义都一样:尽量让每个家庭成员称心如意。无论因为哪一方的固有偏见影响了家庭和谐,都不值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纪伯伦)”

出品:加拿大留学播报

微信ID:edu_canad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