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都开展“世界地球日”垃圾分类系列实践活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都开展“世界地球日”垃圾分类系列实践活动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已实现全市1.8万余个小区、1500余家党政机关、4700余所学校全覆盖。

文、图|四川经济网 蒋师帅 李露萍

2025年4月22日,我们迎来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能源,我们的星球”。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爱护地球、保护生态。世界地球日前后,在成都,一场又一场以“环保课堂”“互动游戏”“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教活动,走进校园播撒文明种子,深入社区构建共治网络,对接企业定制减碳方案,联动机关打造示范标杆。润物无声的“分投行动”融入城市脉动,全民参与的生态实践书写公园城市建设的绿色答卷。

成都市实验小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小手拉大手 社区靓起来

“净优亮美”培塑文明好习惯

“谁能告诉我一个人每天要‘生产’多少垃圾?”“每人日均超1公斤!”五年级二班学生徐星岳迅速举手应答。精准的回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4月22日上午九点,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博雅书馆的科普课堂上,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讲师黄兰与同学们亲密互动。“废旧塑料瓶做成的购物袋,抽油烟机费油可回收做环保肥皂……”黄兰顺势展示身上由五个塑料瓶改制的时髦挎包,通过实物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资源再生价值。课后她感慨:“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知识储备令人惊喜,教学相长的过程让我也获益良多,看到了未来城市的希望。”

黄兰与学生互动

室内,科普课堂让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室外,趣味游戏使环保理念见行见效。

“预备,投!”学校操场上,随着志愿者的一声口令,一只彩色塑料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稳稳套中了印有“过期药品”字样的锥形桶。

“耶!我套中有害垃圾啦!”四年级二班学生陈思妙一面惊呼、一面兴奋地蹦了起来,“太好玩了!游戏里学到了好多知识,今天回家要和爸爸妈妈分享!”

“我们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除了在校园内开展环保手工课、垃圾分类竞赛等趣味活动外,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成都市实验小学德育主任黎明认为,环保教育不是单次活动,而是持续浸润。为此,学校构建起“认知—实践—辐射”三维体系:低年级通过游戏建立兴趣,中高年级侧重知识深化与技能培养,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趣味游戏

从校园到社区,今年,成都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净优亮美”之风在街头巷尾劲吹。

4月22日,成都市首个“垃圾分类创新体验地”在成都高新区兴蓉社区揭牌。这里曾经是“老旧垃圾站”,经过改造焕新后,成为集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环保场所,提供旧物改造工作坊、环保艺术展、分类知识科普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打卡”。

“这里不仅是科普窗口,更是全民参与绿色行动的实践平台。”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在各区(市)县推广类似体验地,汇聚专家、志愿者和市民多元主体力量,共同探索更多垃圾分类创新场景。

成都高新区兴蓉社区开展主题活动

以生活垃圾分类宣教活动为载体,一场场引导人们改变“小习惯”的活动,正成为守护地球家园“大生态”的实践与努力。

……

据了解,目前,成都已建立起党建引领,“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参与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多元共治格局。这一机制既确保了政策落地的系统性,又充分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机关先行 企业响应

“绿色低碳”引领生活新风尚

4月22日上午11时,青羊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1号楼一楼大厅人头攒动,现场气氛热烈,趣味十足。

“快看,我抽到了北太平洋!”工作人员小王从拼图盒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湛蓝色碎片,兴奋地向同事展示。随即,一个箭步走向“春日来信 低‘碳’可持续”展板前,指尖轻轻一按,将这块“海洋”严丝合缝地嵌入蔚蓝的星球版图。

在他身后,二十余人正有序排队。他们中,有人踮起脚尖张望前方进度,不时掏出手机记录这特别的时刻;有人在智能回收秤前驻足,认真比对不同垃圾的重量数据……队伍中,一位戴着细框眼镜的女士压低声音对同事说:“刚看到数据,一个咖啡杯的碳足迹相当于充1.69次手机呢!”她边说边把手中的洗净的纸杯捏扁,准备投入可回收物收集桶。

青羊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干部职工参加主题活动

“在世界地球日之际,我们以‘拼图地球'活动为切口,推动机关干部从‘环保旁观者’转变为‘生态行动派’。”青羊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与节能管理科科长晏慧娟表示,这只是他们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又一次实践尝试。

“拼图地球不只是宣传载体,更是生态文明观的具象化表达。”晏慧娟介绍,作为成都市青羊区人数最多、单位最多的集中办公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持续擦亮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招牌,创新打造“四分类示范走廊”,将生活垃圾分类深度融入办公场景,推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形成“干部带头—家庭响应—社区辐射”的传导效应。

晏慧娟介绍集中办公区开展垃圾分类有关情况

机关带头先行,企业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实践正不断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在四川天府新区,18组亲子家庭走进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餐厨垃圾处置项目,见证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之旅。该项目直观地向居民展示了低碳、环保、增值的餐厨垃圾处理绿色闭环系统。“原来垃圾压缩是这样完成的,干净卫生,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参观结束,李女士感慨,这样的环保设施公众参访活动非常有趣,既能增长垃圾分类知识,更能增强大家保护环境的信念。

在都江堰市,全市40余家餐饮商家、商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践行分类促进循环”主题,共同开启这场知识与实践并行的培训之旅。

在金牛区、双流区、青白江区、金堂县、都江堰市、大邑县、简阳市等,市民走进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环卫转运设施、生活垃圾环保发电厂,亲身体验见证垃圾处理全链条生态,让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

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讲座

从学校到社区,从公共机构到商超园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已实现全市1.8万余个小区、1500余家党政机关、4700余所学校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绿色办公、旧物循环使用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日渐深入人心,古老东方“资源节约,物尽其用”的智慧和现代科技赋能相得益彰,升华为生态文明的诗意实践。

下一步,成都将聚焦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进一步引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向实向深向好,用城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持续释放公园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公园城市的生态画卷增光添彩。

来源:四川经济网

原标题:书写公园城市建设的绿色答卷——成都开展“世界地球日”垃圾分类系列实践活动见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都开展“世界地球日”垃圾分类系列实践活动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已实现全市1.8万余个小区、1500余家党政机关、4700余所学校全覆盖。

文、图|四川经济网 蒋师帅 李露萍

2025年4月22日,我们迎来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能源,我们的星球”。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爱护地球、保护生态。世界地球日前后,在成都,一场又一场以“环保课堂”“互动游戏”“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教活动,走进校园播撒文明种子,深入社区构建共治网络,对接企业定制减碳方案,联动机关打造示范标杆。润物无声的“分投行动”融入城市脉动,全民参与的生态实践书写公园城市建设的绿色答卷。

成都市实验小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小手拉大手 社区靓起来

“净优亮美”培塑文明好习惯

“谁能告诉我一个人每天要‘生产’多少垃圾?”“每人日均超1公斤!”五年级二班学生徐星岳迅速举手应答。精准的回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4月22日上午九点,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博雅书馆的科普课堂上,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讲师黄兰与同学们亲密互动。“废旧塑料瓶做成的购物袋,抽油烟机费油可回收做环保肥皂……”黄兰顺势展示身上由五个塑料瓶改制的时髦挎包,通过实物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资源再生价值。课后她感慨:“孩子们的垃圾分类知识储备令人惊喜,教学相长的过程让我也获益良多,看到了未来城市的希望。”

黄兰与学生互动

室内,科普课堂让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室外,趣味游戏使环保理念见行见效。

“预备,投!”学校操场上,随着志愿者的一声口令,一只彩色塑料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稳稳套中了印有“过期药品”字样的锥形桶。

“耶!我套中有害垃圾啦!”四年级二班学生陈思妙一面惊呼、一面兴奋地蹦了起来,“太好玩了!游戏里学到了好多知识,今天回家要和爸爸妈妈分享!”

“我们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除了在校园内开展环保手工课、垃圾分类竞赛等趣味活动外,还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成都市实验小学德育主任黎明认为,环保教育不是单次活动,而是持续浸润。为此,学校构建起“认知—实践—辐射”三维体系:低年级通过游戏建立兴趣,中高年级侧重知识深化与技能培养,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趣味游戏

从校园到社区,今年,成都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净优亮美”之风在街头巷尾劲吹。

4月22日,成都市首个“垃圾分类创新体验地”在成都高新区兴蓉社区揭牌。这里曾经是“老旧垃圾站”,经过改造焕新后,成为集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环保场所,提供旧物改造工作坊、环保艺术展、分类知识科普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打卡”。

“这里不仅是科普窗口,更是全民参与绿色行动的实践平台。”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在各区(市)县推广类似体验地,汇聚专家、志愿者和市民多元主体力量,共同探索更多垃圾分类创新场景。

成都高新区兴蓉社区开展主题活动

以生活垃圾分类宣教活动为载体,一场场引导人们改变“小习惯”的活动,正成为守护地球家园“大生态”的实践与努力。

……

据了解,目前,成都已建立起党建引领,“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参与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多元共治格局。这一机制既确保了政策落地的系统性,又充分激发了基层创新活力,让垃圾分类工作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机关先行 企业响应

“绿色低碳”引领生活新风尚

4月22日上午11时,青羊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1号楼一楼大厅人头攒动,现场气氛热烈,趣味十足。

“快看,我抽到了北太平洋!”工作人员小王从拼图盒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湛蓝色碎片,兴奋地向同事展示。随即,一个箭步走向“春日来信 低‘碳’可持续”展板前,指尖轻轻一按,将这块“海洋”严丝合缝地嵌入蔚蓝的星球版图。

在他身后,二十余人正有序排队。他们中,有人踮起脚尖张望前方进度,不时掏出手机记录这特别的时刻;有人在智能回收秤前驻足,认真比对不同垃圾的重量数据……队伍中,一位戴着细框眼镜的女士压低声音对同事说:“刚看到数据,一个咖啡杯的碳足迹相当于充1.69次手机呢!”她边说边把手中的洗净的纸杯捏扁,准备投入可回收物收集桶。

青羊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干部职工参加主题活动

“在世界地球日之际,我们以‘拼图地球'活动为切口,推动机关干部从‘环保旁观者’转变为‘生态行动派’。”青羊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与节能管理科科长晏慧娟表示,这只是他们借助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又一次实践尝试。

“拼图地球不只是宣传载体,更是生态文明观的具象化表达。”晏慧娟介绍,作为成都市青羊区人数最多、单位最多的集中办公区,西华门街集中办公区持续擦亮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招牌,创新打造“四分类示范走廊”,将生活垃圾分类深度融入办公场景,推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形成“干部带头—家庭响应—社区辐射”的传导效应。

晏慧娟介绍集中办公区开展垃圾分类有关情况

机关带头先行,企业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实践正不断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在四川天府新区,18组亲子家庭走进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餐厨垃圾处置项目,见证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之旅。该项目直观地向居民展示了低碳、环保、增值的餐厨垃圾处理绿色闭环系统。“原来垃圾压缩是这样完成的,干净卫生,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参观结束,李女士感慨,这样的环保设施公众参访活动非常有趣,既能增长垃圾分类知识,更能增强大家保护环境的信念。

在都江堰市,全市40余家餐饮商家、商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践行分类促进循环”主题,共同开启这场知识与实践并行的培训之旅。

在金牛区、双流区、青白江区、金堂县、都江堰市、大邑县、简阳市等,市民走进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环卫转运设施、生活垃圾环保发电厂,亲身体验见证垃圾处理全链条生态,让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

垃圾分类知识科普讲座

从学校到社区,从公共机构到商超园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已实现全市1.8万余个小区、1500余家党政机关、4700余所学校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绿色办公、旧物循环使用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日渐深入人心,古老东方“资源节约,物尽其用”的智慧和现代科技赋能相得益彰,升华为生态文明的诗意实践。

下一步,成都将聚焦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进一步引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向实向深向好,用城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持续释放公园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公园城市的生态画卷增光添彩。

来源:四川经济网

原标题:书写公园城市建设的绿色答卷——成都开展“世界地球日”垃圾分类系列实践活动见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