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拉开帷幕。本届车展的一大亮点是首次设立了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明显增长,展区展出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在这些汽车科技企业里,不少都是首次参展的新面孔。其中既包括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企业,也有商用L4无人驾驶企业,还有辅助驾驶企业,以及半导体和芯片公司。中国公司之外,还有不少国际展商。据了解,有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半导体和芯片企业都是首次亮相上海车展。
“(参会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到了一个有成果能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也希望在这样行业性的展会出现的阶段。”有辅助驾驶参展商告诉界面新闻,这也代表了大部分新设展位企业的想法。
量产元年到来,Robotaxi成关注中心
去年,Robotaxi重回智能驾驶的舞台中央。在本届车展上,Robotaxi同样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从已量产到准备量产的车型展示,到即将面世的计划宣布,Robotaxi企业吸引了不少关注。
4月23日一早,小马智行在国家会展中心5.2H展馆举办发布会,拉开了上海车展期间参展商密集发布的序幕。这也是小马智行在去年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创下2024年美股自动驾驶最大IPO后第一次举办重要发布活动。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彭军和小马智行CTO楼天城在现场同台,面对合作伙伴和媒体发布了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产车型也在车展首次集体对外展出。
彭军介绍,小马智行搭载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方案的Robotaxi车型拥有100%车规级零部件以及平台化适配设计,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是全球首个基于车规级芯片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能力的系统方案。
楼天城则在现场首次系统性拆解了小马智行的技术布局,包括PonyWorld 世界模型、L4 无人驾驶车规级域控制器,和安全冗余系统。
“2025年是Robotaxi量产元年,也是小马智行Robotaxi量产计划——昆仑计划成果落地的一年。”彭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马智行将同丰田、北汽、广汽三家车企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量产。
在小马智行的展位不远处,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作的Robotaxi车型也在广汽集团展台首次登上车展面向公众展示。在现场可以看到该车型放在展区的核心位置,广汽在发布中也对该合作进行了重点介绍。
滴滴自动驾驶现场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介绍,双方的合作基于滴滴自动驾驶的硬件平台、多维度安全冗余体系,以及广汽埃安可支持L4自动驾驶全球化的安全冗余平台。该L4车型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计划2025年底下线交付,2026年逐步在广州和北京等部分区域示范运营。
该车搭载了滴滴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的计算平台虎鲸。这是行业首个可量产的、三域融合的整车中央计算大脑,融合了智驾域、座舱域、通信导航域。该计算平台的GPU算力超过2000 TOPS,CPU达48核,传感器接入能力比上一代计算平台提升一倍。
与小马智行相呼应,在上海车展4月24日媒体日的尾声,Momenta也发布了其由L2向L4进阶的重要计划。与集中在8.2H馆的其他辅助驾驶方案商不同,Momenta的展位设在8.1H馆,紧邻公司的合作车企,展出的呈现形式也更面向大众,展台上有许多对于公司愿景的展示,以及核心智能驾驶技术的科普。
Momenta CEO曹旭东在发布会上宣布,Momenta今年计划推出基于前装量产的Robotaxi。通过复用量产传感器和计算设备,Momenta能够有效降低Robotaxi单车成本。同时,依托“无图技术”方案,Robotaxi可以实现在各国不同城市道路的环境中快速适配。曹旭东还透露,首批车端无人Robotaxi将于今年年底试运营。
多领域爆发,参展商“更新换代”
有参与了多届上海车展的参展商在交流中告诉界面新闻,他的感受是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商今年完成了“更新换代”,一批有新产品、新成果的企业登上舞台,也有像纵目科技一样中途“掉队”的企业遗憾退场,整体来看是更向头部集中了。
Robotaxi之外,商用L4无人驾驶也有新展商带来最新的落地成果参展。由滴滴自动驾驶孵化的自动驾驶货运公司卡尔动力在车展推出未来运输机器KargoBot Space,并公布基于KargoBot Space的大宗货运和快递快运车型于2027年量产,首款定价25万元+5万元服务费/年。卡尔动力还宣布与地平线征程6P展开深度合作、部署禾赛科技最新一代激光雷达,应用于L4级自动驾驶重卡上。
“今年,在矿山、末端配送、中低速物流等商用自动驾驶领域有一些公司跑了出来,在一些细分赛道提升了无人驾驶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加上公众和政府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兴趣大幅度提升,我觉得这都是对我们比较大的利好。”卡尔动力CEO韦峻青在采访中对界面新闻表示。
对这些首次参展的企业来说,车展是和主机厂、其他供应链伙伴等合作方进行交流的好机会,比起平时一家家拜访,在展会上可以进行集中交流和展示,维护已有的合作,并建立新的联系。在卡尔动力的发布会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和中通快递集团副总裁金任群等合作方和客户也来到现场表示支持。
随着智驾的大规模量产以及普及,今年辅助驾驶方案的宣传重点也逐渐从算法,到强调量产、工程化能力、智驾平权和“软硬结合”。工信部最近对辅助驾驶加强监管、规范宣传的动作不仅让车企和方案商们对于涉及智能驾驶的技术名词都紧急进行了调整,在宣传上也频频提及“安全”。
同样是首次设立展台的轻舟智航在车展上发布了基于地平线单征程6M的端到端城市NOA解决方案。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市面上量产的高阶辅助驾驶方案,都是采用英伟达的Orin系列芯片,基于超60万台的大规模量产交付,轻舟智航在征程平台上进行了大量实践,在行业中首个做到了基于国产芯片实现端到端城市NOA,给出了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预计2025年NOA的上车量将突破100万。
强调“软硬一体”能力的福瑞泰克发布的产品有基于智能驾驶平台ODIN3.0的高分辨率摄像头模组,搭载福瑞泰克自研波导技术的前、角雷达产品,以及面向量产市场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福瑞泰克董事长兼CEO张林向界面新闻表示,福瑞泰克拥有丰富的量产经验,以及在域控领域的多年技术沉淀,在升级先进AI算法的同时,并不盲目追求使用大算力,而是借助自身的工程能力,将智驾算法部署在中等算力平台上,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辅助驾驶方案。
佑驾创新则在车展上推出记忆行车量产方案与座舱大模型智能管家BamBam。佑驾创新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在L3有条件自动驾驶逐步放开的关键节点,如何平衡驾驶员自由度与驾驶安全,成为亟待攻克的问题。大模型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与逻辑推理能力,能构建高精度的动作捕捉与多维度行为分析体系,能监测驾驶员双手是否同时脱离方向盘(如玩手机、进食)等复杂行为,并警示驾驶员快速回环,将为L3有条件自动驾驶规模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走出去”与“走进来”,国际交流升级
除了与国内车企的交流,有辅助驾驶方案商相关负责人也对界面新闻直言,本次参展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和国际车企进行交流,探索合作机会。为了这个目标,该企业还在机场承包了广告位。
在现场也的确可以看到许多外国展商、媒体和观众。在辅助驾驶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了许多这类企业的必要选择。
不仅国内企业想“走出去”,国际辅助驾驶企业也想进一步深入中国市场。
本届车展上,英特尔也以汽车供应商的身份首设展台。英特尔院士、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汽车事业部总经理Jack Weast在发布会上发布了第二代英特尔AI增强软件定义汽车(SDV)SoC。比起在CES 2024上发布的第一代产品,新产品的AI性能比前一代提升了10倍,每瓦CPU的性能提升了61%,音频性能提升了两倍。同时,第二代AI增强软件定义车载SoC是汽车行业首个多制程节点芯粒架构。
在产品上的快速迭代展现出英特尔在汽车业务上投入的决心,这款产品将于2026年开始在量产车辆上部署。目前,英特尔的汽车产品线包括中央计算系列产品,电动汽车能源管理SoC,以及软件定义域控制器,在车展上都有相关展示。
除了产品展示,英特尔还在展会上宣布了几项合作。擅长构建生态的英特尔在汽车上也迅速搭建起自己的生态圈,尤其是和中国本土企业。
其中,英特尔和黑芝麻智能联合发布舱驾融合平台,在芯片端直接构建舱驾融合平台。这一平台整合了英特尔AI增强SDV SoC,以及黑芝麻智能华山A2000和武当C1200家族芯片,以远超单芯片方案的大算力,同时满足汽车厂商从 L2+到L4的驾驶需求,和对增强交互式座舱体验的需求。双方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舱驾融合平台参考设计,并做量产准备。该方案也在上海车展展出,可以现场体验。
在大模型上,英特尔和面壁智能共同研发端侧原生智能座舱,推出车载纯端侧GUI智能体。英特尔介绍,这一车载纯端侧GUI智能体将为用户提供离线语音指令理解、上下文记忆、个性化服务推荐和屏幕操作等功能,并在复杂场景对话中顺畅解析语言结构和语境、理解自然语言指令。
英特尔之外,辅助驾驶市场上的传统强者Mobileye也首次以参展商身份出现,展示其基于复合人工智能系统(CAIS)的全面驾驶自动化解决方案,并开展高速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NOA)体验活动。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以参展商的身份参加上海车展,所以也非常积极地带来了Mobileye的全产品系列,包括今年新推出的、非常契合‘辅助驾驶平权’这一当前趋势下市场需求的环绕式ADAS方案,”Mobileye中国区业务发展与战略负责人陈允香告诉界面新闻。
她提到,自己也有感受到,今年上海车展上和辅助驾驶以及AI相关的参展商格外多,这说明整个行业在持续向好发展,也证明中国是驾驶自动化的一片热土。她表示,中国市场的机遇和潜力都非常大,Mobileye也会持续加强中国的本土化投入,增加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
目前,Mobileye中国总部和测试中心位于上海,北京还设有研发团队——这也是Mobileye除了总部以外全球最大的研发团队。
Mobileye还强调,近年来,中国车企出海步伐显著加快。在这一进程中,海外市场更严苛的安全法规和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了车企快速落地海外市场的门槛。基于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落地部署经验,Mobileye希望帮助中国车企拓展全球化业务拓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