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视点|保护黑土地:多重治理模式为侵蚀沟“缝合伤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视点|保护黑土地:多重治理模式为侵蚀沟“缝合伤口”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已默默耕耘四载,用科技创新为黑土地开出“诊治良方”。

文 |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杨桂华 梁中恺

在东北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一道道深褐色的侵蚀沟如同大地的“伤疤”,将原本连片的沃土割裂开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侵蚀沟治理”纳入国家重点任务,这让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调查中心”)的科研团队更加充满信心。他们已默默耕耘四载,用科技创新为黑土地开出“诊治良方”。

“警报”拉响:六十余万条侵蚀沟亟待修复

 近年来,黑土地因侵蚀沟而面临土壤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困境。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以2020年为本底完成的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67万条,其中主沟39.36万条,支沟27.31万条;沟道总长度23.24万千米,沟道总面积4029.57平方千米,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黑土区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417万亩,耕地侵蚀沟的沟道数量、长度和面积分别占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74.22%、70.74%、69.11%,平均每平方千米耕地上就约有1.45条侵蚀沟。

调查侵蚀沟发育现状

站在嫩江市长福镇的岗地上,记者看到,一条长达约80米的侵蚀沟正在不断向前延伸。沟头处裸露的土层像被撕裂的伤口,暴雨冲刷后的沟壁陡峭如削,沟底堆积的泥沙见证着黑土地的持续流失。“去年它还停在那边山脚,现在都快爬到田里了。”当地村民指着前方300米处的玉米地说道。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侵蚀沟已成为黑土地上的疮疤。希望你们能为侵蚀沟防治把脉问诊、开出良方。”“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耕地中的侵蚀沟,有的一年比一年长、一年比一年深,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看着都心疼。”地调项目立项时,哈尔滨中心调研团队在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局、黑河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以及部分乡村的需求对接中,谈得最多的就是黑土地侵蚀沟治理问题。大家普遍反映,侵蚀沟的扩张速度惊人,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科技赋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从2021年开始,哈尔滨调查中心的生态地质调查团队依托松平原海伦水土侵蚀区1:5万地表基质调查、小兴安岭黑河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小兴安岭北部孙吴——逊克地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等项目,选择典型地区专题研究侵蚀沟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治理方案。

黑土区侵蚀沟范围广、数量多。为保证调查质效,调查团队全面收集黑土区侵蚀沟的相关资料,邀请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及黑龙江省土地学会的专家教授现场授课辅导,实地实践指导。调查团队坚持“以点带面”,以流域为调查单元,选择侵蚀沟比较发育的地区为主要调查区,以周边方圆5千米为辅助调查区,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摸清侵蚀沟的主控因素,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调查侵蚀沟地表基质垂向结构

在逊克县,调查员正通过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观测地表裂隙带,春季融雪水沿地下裂隙渗透,导致沟头底部土体软化坍塌。面对纵横交错的侵蚀沟网络,传统调查手段显得力不从心。调查团队创新性地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采取实地走访、现地调查、钻探物探验证以及治理试点等多种形式开展侵蚀沟调查,并建立遥感环境监测+实地调查+模型反演的调查模式。他们以不同地质背景下的8条侵蚀沟为重点监测对象,深入研究侵蚀沟现状和发展趋势。几年来,该团队负责的侵蚀沟调查区覆盖了黑龙江省嫩江市、五大连池市、海伦市等10个县市37个村镇。

“缝合伤口”:多重治理模式显成效

经过近4年的调查研究,调查团队发现,黑土区的侵蚀沟多数是受水力、风力、冻融及重力等作用而形成横截面为“U”或“V”形的沟道。其发育方式主要包括沟头溯源侵蚀、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调查团队还发现,黑土区侵蚀沟的形成发育与其分布坡度、坡向、高差、河网密度、降雨、风力、冻融等自然要素,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作用等地质因素,与土壤质地结构、粒度特征、渗透性等土壤因素,与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放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人为因素均息息相关,成因复杂,危害较大。

在嫩江市长福镇监测的3条侵蚀沟每年沿坡向延长均在5米以上,1条侵蚀沟已延伸至南部田间,造成耕地流失。大量的侵蚀沟损毁耕地,不同程度出现耕层变薄、土壤有机质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同时致使耕地支离破碎,大型农机无法作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乡村振兴。

采集地表基质样品

调查团队负责人梁中恺告诉记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成因侵蚀沟,我们先后提出了溯源侵蚀防治、坡耕地治理、水平梯田改造、填埋复垦、种植模式调整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多种修复模式和方案建议。”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部分治理方案已在黑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得到应用,成效明显,这为黑土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坡耕地治理主要是根据耕地坡度、土层厚度、降雨量等影响因素,将顺坡窄拢改造为顺等高线的宽梗,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入渗效率,达到“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以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中游耕地等高宽埂改造和建设草水路、下游建设蓄滞鱼塘等方式,从而形成减少“源”、修复“路”、完善“储”的水土流失综合修复模式。

  “由于各地侵蚀沟成因不同,其修复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梁中恺介绍,哈尔滨中心将继续设立侵蚀沟预防治理专项调查项目,持续探索通过生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侵蚀沟实施前期预防和形成后的修复治理,力争形成“一域一策”“一沟一策”的防治新模式。

  当春风再次拂过松嫩平原,那些曾被侵蚀沟割裂的土地上,新生的草方格牢牢锁住沃土,刺槐林的嫩芽在阳光下舒展。在这片承载着中国粮食安全希望的黑土地上,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正谱写着生态振兴的新乐章。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经济视点|保护黑土地:多重治理模式为侵蚀沟“缝合伤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视点|保护黑土地:多重治理模式为侵蚀沟“缝合伤口”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已默默耕耘四载,用科技创新为黑土地开出“诊治良方”。

文 |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杨桂华 梁中恺

在东北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一道道深褐色的侵蚀沟如同大地的“伤疤”,将原本连片的沃土割裂开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侵蚀沟治理”纳入国家重点任务,这让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调查中心”)的科研团队更加充满信心。他们已默默耕耘四载,用科技创新为黑土地开出“诊治良方”。

“警报”拉响:六十余万条侵蚀沟亟待修复

 近年来,黑土地因侵蚀沟而面临土壤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困境。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以2020年为本底完成的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67万条,其中主沟39.36万条,支沟27.31万条;沟道总长度23.24万千米,沟道总面积4029.57平方千米,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黑土区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417万亩,耕地侵蚀沟的沟道数量、长度和面积分别占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74.22%、70.74%、69.11%,平均每平方千米耕地上就约有1.45条侵蚀沟。

调查侵蚀沟发育现状

站在嫩江市长福镇的岗地上,记者看到,一条长达约80米的侵蚀沟正在不断向前延伸。沟头处裸露的土层像被撕裂的伤口,暴雨冲刷后的沟壁陡峭如削,沟底堆积的泥沙见证着黑土地的持续流失。“去年它还停在那边山脚,现在都快爬到田里了。”当地村民指着前方300米处的玉米地说道。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侵蚀沟已成为黑土地上的疮疤。希望你们能为侵蚀沟防治把脉问诊、开出良方。”“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耕地中的侵蚀沟,有的一年比一年长、一年比一年深,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看着都心疼。”地调项目立项时,哈尔滨中心调研团队在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局、黑河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以及部分乡村的需求对接中,谈得最多的就是黑土地侵蚀沟治理问题。大家普遍反映,侵蚀沟的扩张速度惊人,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科技赋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从2021年开始,哈尔滨调查中心的生态地质调查团队依托松平原海伦水土侵蚀区1:5万地表基质调查、小兴安岭黑河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小兴安岭北部孙吴——逊克地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等项目,选择典型地区专题研究侵蚀沟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治理方案。

黑土区侵蚀沟范围广、数量多。为保证调查质效,调查团队全面收集黑土区侵蚀沟的相关资料,邀请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及黑龙江省土地学会的专家教授现场授课辅导,实地实践指导。调查团队坚持“以点带面”,以流域为调查单元,选择侵蚀沟比较发育的地区为主要调查区,以周边方圆5千米为辅助调查区,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摸清侵蚀沟的主控因素,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调查侵蚀沟地表基质垂向结构

在逊克县,调查员正通过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观测地表裂隙带,春季融雪水沿地下裂隙渗透,导致沟头底部土体软化坍塌。面对纵横交错的侵蚀沟网络,传统调查手段显得力不从心。调查团队创新性地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采取实地走访、现地调查、钻探物探验证以及治理试点等多种形式开展侵蚀沟调查,并建立遥感环境监测+实地调查+模型反演的调查模式。他们以不同地质背景下的8条侵蚀沟为重点监测对象,深入研究侵蚀沟现状和发展趋势。几年来,该团队负责的侵蚀沟调查区覆盖了黑龙江省嫩江市、五大连池市、海伦市等10个县市37个村镇。

“缝合伤口”:多重治理模式显成效

经过近4年的调查研究,调查团队发现,黑土区的侵蚀沟多数是受水力、风力、冻融及重力等作用而形成横截面为“U”或“V”形的沟道。其发育方式主要包括沟头溯源侵蚀、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调查团队还发现,黑土区侵蚀沟的形成发育与其分布坡度、坡向、高差、河网密度、降雨、风力、冻融等自然要素,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作用等地质因素,与土壤质地结构、粒度特征、渗透性等土壤因素,与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放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人为因素均息息相关,成因复杂,危害较大。

在嫩江市长福镇监测的3条侵蚀沟每年沿坡向延长均在5米以上,1条侵蚀沟已延伸至南部田间,造成耕地流失。大量的侵蚀沟损毁耕地,不同程度出现耕层变薄、土壤有机质流失、地力下降等问题,同时致使耕地支离破碎,大型农机无法作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乡村振兴。

采集地表基质样品

调查团队负责人梁中恺告诉记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成因侵蚀沟,我们先后提出了溯源侵蚀防治、坡耕地治理、水平梯田改造、填埋复垦、种植模式调整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多种修复模式和方案建议。”

令人振奋的是,目前部分治理方案已在黑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得到应用,成效明显,这为黑土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坡耕地治理主要是根据耕地坡度、土层厚度、降雨量等影响因素,将顺坡窄拢改造为顺等高线的宽梗,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入渗效率,达到“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是以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中游耕地等高宽埂改造和建设草水路、下游建设蓄滞鱼塘等方式,从而形成减少“源”、修复“路”、完善“储”的水土流失综合修复模式。

  “由于各地侵蚀沟成因不同,其修复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梁中恺介绍,哈尔滨中心将继续设立侵蚀沟预防治理专项调查项目,持续探索通过生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侵蚀沟实施前期预防和形成后的修复治理,力争形成“一域一策”“一沟一策”的防治新模式。

  当春风再次拂过松嫩平原,那些曾被侵蚀沟割裂的土地上,新生的草方格牢牢锁住沃土,刺槐林的嫩芽在阳光下舒展。在这片承载着中国粮食安全希望的黑土地上,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正谱写着生态振兴的新乐章。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经济视点|保护黑土地:多重治理模式为侵蚀沟“缝合伤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